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十年守护靓家园

——记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党工委书记王兵

  本报记者 张丽

  今年46岁的王兵,是杭州市拱墅区上塘街道党工委书记。这几年,这片9.5平方公里的土地,发生了美丽蜕变:乱搭乱建的城中村,改建成花园式的公寓;污水横流的上塘河,成了杨柳依依的风景线;污染严重的企业园区,变成年轻时尚的文创园……他用脚步丈量出上塘的发展蓝图,用辛勤耕耘出上塘人的美好生活。

  “王书记为我们百姓的心,我们都看在眼里。”他的故事,已传为坊间美谈。

  “鞋子不妨多粘点泥土”

  河边遛鸟的老人,工地干活的工人,路边扫地的清洁工,说起王兵书记,似乎都很熟悉,“高高瘦瘦的,戴一副眼镜,喜欢和我们聊天。”

  自从2002年12月被调到上塘街道,王兵几乎每天上班前,都会到处转转,和群众聊聊天。他始终相信,“鞋子不妨多粘点泥土。多走走,多问问,才会发现问题。”城中村的诸多矛盾,正是在走访中发现的。

  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这是当时城中村村民的典型生存状况。一天,一位老大娘拉着他的手说,因为环境差,这几年村里得病的人越来越多。王兵看到,老大娘房子左边,被改造成了废品回收站,废旧塑料等堆满了屋子,难闻的气味不时飘出;房子右边,是一家熟食品小作坊,门口污水横流。眼前触目惊心的一幕让王兵意识到,城中村已经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2007年底,上塘街道城中村改造分指挥部成立,王兵担任总指挥。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皋亭经合社71户人家被列为第一批拆迁对象。对于世世代代在此居住的村民来说,尽管居住环境日益恶化,他们还是不愿意离开这里。

  白天,王兵在办公室和大家一起讨论拆迁方案和补偿计划;晚上,他又和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听取村民意见,回来继续研究对策。

  “那段时间,只能用没日没夜来形容。”指挥部的高建法全程参与了那次拆迁,现在想来记忆犹新,他说,王书记几乎每天都是喉咙嘶哑,眼里充满血丝,脚上的鞋子都穿坏了好几双,“他考虑得很细致,很多问题我们没想到,他都想到了。”经过半年的努力,71户人家没有一户成为钉子户,拆迁工作圆满完成。

  如今,王兵依然习惯每天一早,先到城中村改造办公室、旧厂区、旧住宅区看一看,和当地居民拉拉家常,听一听百姓的心声。

  在他的影响下,城中村改造分指挥部的工作人员、现场工作人员,慢慢都形成了一项不成文的制度:上班前至少提前半小时去现场走走。

  “心里总要装着群众”

  地下停车库、花园式小区、高耸的楼房,走在皋亭经合社的安置房隽逸花园,经合社党支部书记隽良心里总是美美的。最让他自豪的是,安置房的质量绝对不亚于旁边的商品房,他一直认为:“多亏我们有个为民着想的好书记。”

  3年前,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出现了一点纰漏,拆迁户监督员发现后,便跟隽良说了。没想到,才10多分钟的时间,王兵就赶到现场,立即组织施工方、拆迁户监督员等召开现场会,还请来土木专家进行鉴定、整改。

  “当时他在会上很严厉地说,安置房的质量问题不能马虎,一定要解决好。”隽良回忆说。

  在之后的施工过程中,大家经常能在工地碰到王兵,电梯质量安全过不过关,门窗安装牢不牢固,他都一一过问。

  “心里总要装着群众。与群众的心近了,才会把群众没考虑到的问题都考虑到。”王兵不仅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也付诸实践。

  记者见到86岁的庞阿水时,他正在老年活动室和几个老伙伴打牌。

  庞阿水是上塘街道拱宸经合社的拆迁户,上个月刚搬到拱宸社区老年公寓。饿了,可以在一楼老年食堂就餐;病了,可以在一旁的社区医院就医;无聊了,可以在老年活动室找乐子,日子过得挺舒坦。

  说到王兵,庞阿水竖起了大拇指,“真是位好书记,处处为我们着想。”原来在拆迁后租房子的时候,庞阿水担心,自己和老伴一把年纪,没有人愿意把房子租给他们。

  经合社党支部书记傅宝海上门告诉他们,王兵书记早就为他们想好了,可以住到老年公寓去,里面设施完善,可以舒心地过渡。

  原来,王兵在走访中发现,老年人拆迁户租房困难,便想到让他们“集中全托供养”,在过渡期内能安享生活。目前,街道共有219名老年拆迁户,分别在4个老年公寓集中供养。

  “做书记要当好梯子”

  “我们来讨论社区的信访问题,第一个……”日前的一个晚上,记者参与由王兵主持的一个会议,没有套话,开门见山,讨论问题。只见材料上,一共罗列了9个问题,他们开始逐条商量对策。

  “王书记很反感从文件到文件、从会议到会议的形式,跟着他,只要把事情做好就行,不需要形式主义的东西。”参与会议的街道党工委委员诸葛建清告诉记者,最让他佩服的是,王兵淡泊名利,做事从不是为了给自己加分。

  上塘街道,原来是一个典型的工业镇,污染企业较多,河水不时发出阵阵恶臭,群众意见很大。

  担任街道办事处主任后,王兵决定搬迁污染企业,整治河道,但遭到部分干部的反对:“工业指标考核是硬杠杠,万一通不过怎么办?”“企业搬走了,税收也会减少。”

  “我们做事,不能只盯着短期的指标,从长远看改善人居环境更重要,白天要能看到蓝天,晚上要能看到星星。”王兵顶住压力,开始搬企业、整河道。

  那两年,上塘共搬迁污染企业60多家,占原来工业企业的三分之一。与此同时,街道从2008年起,一共筹集投入资金26亿元,启动实施了石祥路以南1.44平方公里的城中村改造,累计拆迁农户2000余户、居民约400户、单位100余家,改造面积160余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34.6万平方米,同步推进了学校、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为上塘城市框架成形、老百姓生活条件改善打下了坚实基础。

  这些年,上塘街道各项工作一直处在拱墅区前列,街道获得了不少荣誉,但王兵的头上却没有耀眼的光环,他把这些机会都留给了同事。

  “做书记要当好梯子,不仅抓好工作,也要带好干部,为事业发展培育人才。”王兵经常对班子成员这样说。

  这些年,上塘街道出了不少干部,有的已经提拔为杭州市市管领导干部,但王兵仍然坚守着这片热土。百姓说,他从没考虑过自己的仕途,他所想的只是把事情做好,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好。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十年守护靓家园 2013-10-27 3198208 2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