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浙商情 创新梦

——第二届世界浙商论坛侧记

  记者 陈文文

  本报杭州10月26日讯 今天下午,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出现在第二届世界浙商论坛会场的两侧显示屏上。这是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有人为这场盛会特意改签了机票,有人早早留好档期,还有人临时从某个会议抽身专程赶来。

  资本无国界,浙商爱家乡。此时此刻,2000余名浙商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集聚资本新高地,重塑浙江优势,让更多的浙商回归。

  创新魔棒舞起来

  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中国制造”:每年中国出口10亿部手机,占全球出口量的80%,而利润仅占1%。“浙商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拼装、贴牌的时代已经过去,唯有挥舞‘创新魔棒’,才有底气在产业链上大声说话。”操着一口浙江乡音的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一上台,便向在座的浙商分析了创新的“利害”。

  “创新的基因是摧毁,也就是颠覆式创新。”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认为,浙江具备一大批有“创新基因”的浙商,如马云,“有谁能想到电子商务带来这么多生活便利,人们不出家门,就能买到东西?”

  正是依靠创新,“会呼吸”的盾安发展大厦成为浙江省节能建筑的标杆。盾安总裁吴子富称,盾安很早就认识到创新对一个企业意味着什么,于是从空调生产商转型,做系统集成供应商,“有人说不创新是等死,创新是找死。但在我看来,找死是主动的、快乐的。”

  对创新最纠结的中小浙商,有“先行者”开出了“药方”。直言企业是从生死线上过来的华立集团董事局主席汪力成,认为中小企业要喜新不厌旧,在熟悉的领域做扎实之后,再来支持企业转型。当企业面临升级或是转型这样的“双选题”时,要优先考虑升级,因为风险相对可控。最重要的还是企业家要提高素质,促使自身转型升级。

  勇闯金融新天地

  聪明的浙商会用钱,遭遇“钱荒”的浙商也不少。

  脚踩布鞋、身穿蓝色太极服的马云又一次成为全场的焦点。曾公开表示“金融业需要搅局者,需要外行来引领金融的创新”的他,在浙商论坛上笑称自己并未想过要抢银行的生意。“阿里巴巴只是从抱怨中看到了机会。如果说对银行构成了威胁,那也是因为阿里巴巴对中小客户的服务更到位。”

  “金融业需要阿里巴巴这样的外来者。”浙江新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俊波称,“金融增量巨大,企业都应该在这个领域分得一杯羹。”

  好玩的是,马云认为自己做的其实不是网络金融,而是中国信用体系建设,“我眼里没有什么大企业小企业、国企民企,也不会嫌贫爱富,只看信用是否健全。如果银行能做好这个事情的话,就没我什么事儿了。”“金融业我们还是要闯一闯。就像这个‘闯’字,门砸开了,就会有更多的马在草原上奔跑。”

  回归浙江谋长远

  连续参加两届世界浙商大会的一位青田侨商告诉记者:“我一心想落叶归根,但长年在海外打拼,已经和国内的市场环境、体制环境有所脱节,不知道回来还适不适应?”

  在首届世界浙商大会就已经回国“打探”过的美杰国际投资集团董事长郭胜华,此番带着他的“侨团”奔波在全省各地,考察项目。“现在海外侨商普遍有了资本积累,希望在更好的平台发展,但是怎么进得来、留得住、长得大?希望政府能为侨商们考虑一下,政策能否倾斜?”

  “浙商,不应该为了回归而回归。”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认为,回归的项目要和落地城市的禀赋相契合,“契合度是需要认真考量的。比如义乌有很多外商,却没有一家国际化医疗机构,刚好复星有这样的资源,我们就决定在义乌投资一家国际医院。”

  对浙商如何更好地回归,虽然建议有千百种,但有一点成为在场浙商的共识:“我们看到了政府在转型为‘服务型政府’的决心。”银泰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军称,“我们在台州有4个项目,从谈判到立项再到开工,速度非常快,这和政府审批效率高是分不开的。”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浙商情 创新梦 2013-10-27 3235294 2 2013年10月2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