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苍南整治城乡环境,打造美丽新家园——

绿染浙江南大门

  记者 包璇漪 通讯员 朱郁星

  县委报道组 薛毓训 蔡运近

  苍南,地处浙江南大门,一道分水关,这边是浙江,那边是福建。玉苍山之南,横阳支江江畔,苍南人正在掀起一场重塑城乡环境的“绿色”革命。

  我们从这浙江最南端出发,看国道沿线红砖裸露的“赤膊房”穿衣戴帽,走进苍南动车站,看这里努力呈现的绿色“视窗”,走在山边水边,走在西山脚下曾黑烟蔽日的砖瓦窑旧址,走近曾黄水横流的五垟河,我们发现,苍南人正努力重整河山,山水间每一处关于颜色的抉择,都浸透了人们为了让绿色在这一片大地上更壮阔、更丰饶、更深邃的努力。

  打扮“赤膊房”

  从浙闽交界处的分水关进入浙江境内,就是桥墩镇范围。大龙社区是桥墩镇最靠南面的一个联村社区。社区书记扶作忠陪我们从分水关出发,沿104国道体验“南大门”印象。

  沿着国道,一幢幢农房闪现在视野里,绝大多数新粉刷了外墙,扶作忠介绍,这就是当地正在开展的为“赤膊房”穿衣戴帽工程。“我们这里是半山区,村民过去没有村容村貌整洁美观的概念,习惯农房用红砖砌好后,就裸露在那不粉刷。这样的房子在绿色的田野和山林里显得简陋而突兀,所以被人戏称为‘赤膊房’。”为打造浙江南大门形象,去年开始,大龙社区在国道沿线清点出共486间“赤膊房”进行粉刷改造。

  一年来,经过充分的宣传,村民们开始理解并期待这项工程的展开,政府为村民粉刷农房提供了补助。小沿村支书吴祖善说,他们村250多间“赤膊房”已全部整治完毕,“好看先不说,多一层涂料,对房屋防漏很有好处,老百姓觉得房子不但漂亮了,还很实用。”

  就在小沿村,有桥墩镇的农房集聚点工程,第一期10幢居民楼已经结顶,外观十分洋气,今年底首批160户村民就要搬迁入内。吴祖善说:“我们这里的槟榔芋种植很有名气,好多老百姓务农,新房里每两户共用一个放农具的房间,可好用了。”

  “环境整治好了,村子变漂亮了,我们这里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观光业会很有前途。”扶作忠期待浙江南大门的重塑能给村里带来更多福音。

  截污黄水河

  五垟河边掩映着翠竹,仔细一看,河水是暗绿色的,漂浮着不少绿萍,能看出来岸边依据“四边三化”要求进行了绿化。

  “过去我们这条河太臭了,走近这里,酸臭味儿直让人反胃。现在这河水能看出是绿色的,过去可全是黄纸浆。”灵溪镇五垟村支书温端坚说,五垟河边不远处原有10家造纸厂,厂里的废水不经处理就往河里排,年深日久,五垟河就成了黄泥沟。

  五垟村人大多外出经商,留在村里务农的人口只占10%,而这10家造纸厂就坐落在自然村繁枝旦村的16亩土地上集中生产,村民深受环境污染之苦。重整山河,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必须割舍,去年年底,五垟村造纸厂拆除工作启动。

  现在,这16亩土地上的厂房和搭建棚屋已被全部拆除,土地也已平整过了,一片开阔。最后标记这块土地过去的,是每家造纸厂遗留下的巨大的转鼓碎浆机。“如今,转鼓也已全部清运完毕,将来,这里要作铁路的货物堆场使用,用作低能耗的第三产业。”站在这片即将转型的土地上,记者抬头一看,动车就在不远处飞驰而过。

  端掉黑瓦窑

  离五垟河不远,西山村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瓦窑村。最近村里的瓦窑全部拆除,连温端坚这个邻村人都直叫好。他说,两村相邻,过去风一吹,好多黑灰就吹到他们村去了。

  黄一城是西山村村委会主任,站在已经拆除的瓦窑上,他指着不远处的青山告诉记者,那是西山,村前这条河叫护山内河。本来西山村有山有水,但是100多个瓦窑把这山水毁了。“因为河里的淤泥是制瓦的好材料,这产业就发展起来了。我爷爷是烧瓦窑的,我爸爸也烧瓦窑直到40多岁,虽然我成年后就到外面去做编织袋生意了,但村里还有一半的青壮年在烧瓦窑。”

  除了用煤,村民还用废边角料作为燃料,瓦窑生产时,一层一层的黑灰飘散在空气中,村民几乎不敢开窗,大家的鼻孔里永远都是黑黑的,西山村人开始思量逃离这个传统产业。但要扭转观念并不容易,村两委干部上门劝说,做了大量工作。

  今年5月两次集中行动,西山村和临近大亭村的148座瓦窑统一整治,全部拆除。

  黄一城说,村里年轻人其实知道,“烧窑很苦,刚烧好的瓦晾晒时不能淋湿,苍南是台风重灾区,每年台风来又涨水又下雨,烧窑损失很大。我们年轻一代是要想想,该走出自己的新路来了。”

  植绿动车站

  苍南动车站,是上海铁路局最南端的车站,2009年9月28日投运。温福铁路接通,给浙南闽北百万人出行带来了福音。今天走进苍南动车站,站台的一边是现代化的站房,另一侧是150亩绿化园林,越过这片赏心悦目的绿色,抬首可见不远处的高速路,再往北边,就是青翠欲滴的灵峰山。

  苍南县铁路指挥部主任陈先艺介绍,苍南动车站每天有31趟列车停靠,日均有3000人的客流量,而在春运期间日均客流在11000人左右。这样的人流规模,动车站的形象如何,其实就是南来北往的客商对浙江、对苍南的第一印象。

  陈善水是山东村村民,今年1月前,他家农房就在如今站房北边的这一片园林上。“那时这里很乱,有民房、搭起来养猪养鸡的棚屋,水塘是臭的,猪粪鸡屎到处是。我们住着也习惯了,只是担心靠近铁路孩子跑来跑去不安全,盼着能早一点拆迁。说实话,有好几次我自己出门做生意,站在站台上等车,再看看自己家,也知道这窗口形象实在不好。”

  今年初,苍南县投入1000万元启动对动车站周边环境整治,现在动车站广场的绿化整治正如火如荼进行中。而陈善水老家所在的这150亩土地上,民房拆迁、棚屋拆除、养猪场养鸡场关闭,臭水塘清淤成水景小品,栽下各种绿化苗木。“现在看着园林挺有规模,其实这些树苗种下去刚刚5个月时间。”现在,树苗已成活,吸引白鹭前来翩翩起舞。“南大门”的第一眼形象,改变了。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绿染浙江南大门 2013-10-25 3122125 2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