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台风“菲特”过后,完善农业保险成为焦点话题——

谁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台风“菲特”走了,却给我省留下一片创伤,农林牧渔业首当其冲,损失惨重。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菲特”理赔工作快速推进,以人保为首的农险共保体全力以赴做好抗灾理赔工作,预计整体农业保险理赔工作将在1个月内结束。

  但是,相对于农林牧渔业造成的损失,政策性农业保险报案农户估损金额显得“小巫见大巫”。在大面积灾情面前,显然,仅靠现有的救助、帮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远远不够。如何吸取此次抗台经验教训,完善农业保险,提高赔偿比例和覆盖面,帮助受灾者快速恢复生产生活,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民生命题。

赔付有限,保险难保灾害损失

  连日来,在还有积水的稻田里,海盐于城镇三联村的海盐宏亮农场一家人忍着心痛,忙着开沟排水,修复水毁设施。“现在最重要的是能抢收的尽可能抢收,该抢修的尽快抢修,以减少损失。”该农场负责人张冯良说。

  “大概有260亩稻田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基本绝收,正处于灌浆期的水稻大片倒伏,有的稻谷已经发芽。”老张指着手中的稻穗,心痛地说,“种粮多年,今年损失最大了,按市场价计算,估计超过20万元。”

  受灾之后,想起年初给水稻投保的农业保险,老张有些庆幸。保险公司也很快上门查看了灾情。他趁机询问能得到多少赔偿,保险理赔人员告诉他,目前每亩赔付标准大约为400至600元,具体还要看损失情况。“我们每亩成本就要千元左右,顶多也只能弥补一半,更不用说按市场价赔付了。”老张算了算,难掩失望之情。

  采访中,许多农业主体也反映了同样的问题,希望进一步提高已有险种的赔付水平。而实际上,水稻的赔付已经算高了。余杭区一位蔬菜种植户说,相比之下蔬菜投保更不划算,参保门槛较高,赔付标准也只能按投入人力物力的物化成本来计算,赔付有限,希望能够按照市场价格来计算保额。

  目前,参加保险的农户遭灾后可得到农业生产成本50%至80%的赔付,只能基本解决灾后恢复生产的问题。考虑农民的呼声,各级政府一直努力提高赔付标准,如今年我省水稻保额就从最高每亩400元提高到了每亩600元。此外,中央已提出支持各地结合实际,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覆盖农业生产直接物化成本,有望让农民获得更多赔偿。

  但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要和国外有些国家那样,按照农产品市场价格来赔偿尚存不少困难。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协调小组有关负责人解释说,按市场价格计算保额,直接涉及到保费提高,这笔钱谁来出是个难题:如果增加部分由财政出,要考虑到各级财力;如果由农户出,势必增加农民负担,降低农户投保意愿,保险公司也很难维持这类险种经营。

  农业保险的保险金额提升,目前还依赖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如果要改变这种依赖,浙江保监局局长马学平建议,引入灵活定价机制,探索采用分层补贴,对于不同的保障程度采用不同的保费补贴比例,鼓励农户根据自身意愿和支付能力选择更高的保险保障。

范围受限,如何做到应保尽保

  相比水稻、大棚蔬菜等享受到农业保险赔偿,许多农作物还没有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户只能接受血本无归的事实。此次台风暴雨灾害后,让许多未纳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农业主体深深感受到保险的重要性。

  “种了几十年菜,从来没遇到过这么大的水。”奉化市绿苑果蔬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吉龙感叹。几乎一周时间,他们的500亩基地全部泡在水里,积水最深时有近1米。200亩大棚蔬菜算是有保险,赔付了14.6万元,但是其余300亩露天蔬菜,就全部损失了。“希望农业保险也能覆盖露天蔬菜。”老李建议说。

  其实,浙江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数量已经位居全国前列了。我省从2006年开始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至今已经试行7年。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主要以保大灾为主,主要包括台风、洪涝、主要病虫害等,目前我省政策性农业保险险种已扩大到33个。

  “但33个险种还是难以覆盖浙江农业需求。”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虽然鼓励各地自行选择地方特色品种开展保险品种试点,但由于我省农业“小而精”,地方特色产品众多,部分农产品生产区域不广、数量不多,依靠“大数法则”的商业保险受到很大限制,加上各级财政承受能力有限,让较多农产品放缓了保险保障步伐。

  “农业保险新险种开发技术难度较大,涉及从顶层制度设计、数据库建立到项目的推广等多个环节,是一件需要大投入、多部门配合的事情。”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分公司农险部有关负责人王铮说,在国外,会有一个至少数十年的价格波动数据库,分析气象、水文、产量等多种因素,有了这样的保障,保险公司才有底气,但目前我省许多农作物的数据库仍处于刚刚建立中。

  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规模,稳步提高保障程度,优化农业保险服务,推进农业保险立法进程。同时,支持各地探索开发特色农业保险险种,根据各地的实际需求“对症下药”。

  作为监管部门,马学平建议,在农户有需求、财政可支持、符合农业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要做好新品种的选择和开发,逐步增加保险品种,受益主体也要从保障大户为主逐步向兼顾散户方向发展,同时加强保险宣传,促使更多农户参保,进一步完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提高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的风险承受能力,保证保险公司能够可持续经营。

互助保险,能否撑起一片天

  在台州大陈岛,海味鲜渔业专业合作社投保195万元的6万余尾大黄鱼受“菲特”影响损失严重,省渔业互保协会的工作人员及时奔赴现场查勘后推定全损,只要负责人李普友准备好相关材料,144万元赔付款预计两周内到位。李普友说,幸好有渔业互保,凭借这笔成本赔付,他可以及时恢复生产。

  渔业互助保险是我省结合渔业生产保险高赔付、高风险的特点,探索政策性渔业保险的新模式。这种互助保险由渔民自愿申请,遵循以丰补歉、互助共济的原则实行相互保障,保费包括渔民自交保费和政策补贴,由协会收取后按一定比例进行再保。这种方式在保障渔业生产的同时也分散了协会自身的风险,为其他领域农业保险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较商业保险,渔业互保协会与各级渔业主管部门、渔政渔监机构关系密切,办事员也了解渔业生产相关知识,在理赔过程中更具服务优势。而非营利“第三方”的性质确保了协会利益和会员利益一致,渔民的信赖度不断增高。目前,互保协会已覆盖到全省23个县市。截至2012年年底,全省的互保费规模达3.89亿元,风险保障金额也从成立之初的不足50亿元提高到700多亿元。

  渔业互助保险也使公共财政的分配趋于合理,省委、省政府通过财政提供的专项补贴资金已由2005年的500万元提高至2012年的5900余万元,而2012年全省渔民享受的各级财政补助资金达到8229.74万元。针对主险业务渔船全损和雇主责任互保,省财政按照互保费的20%进行补贴,部分县市也已落实相关补贴政策。

  我省的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正从捕捞业逐渐向养殖业等领域覆盖。今年,互保协会开展了深水网箱及附加养殖责任互保、渔业基础设施责任互保、渔民小额贷款借款人健康互保等试点种类,试图从更多层面保障渔区、渔民的防灾抗灾能力。

  但政策性互助保险推广中也遭遇了困境,以水产养殖险为例,渔民投保的意识和能力参差不齐;协会自身则缺乏可持续发展的风险保障机制,协会虽将养殖互保风险以瑞士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承担70%、省内商业保险公司承担20%、自留10%的再保方式进行逐级分摊,在今年保户不多的情况下仍出现超赔局面。此外,第三方组织的运营还缺乏专门的法律或政策确保。

  从我省政策性互助保险运营情况来看,专家认为,互助保险在大农业领域有很大推广空间,如金华开展的奶牛互保工作就充分结合畜牧兽医系统的优势,将“防疫为主,理赔为辅”的理念传递给养殖户。在欧美、日本等国家,政府积极参与再保险保障,与商业保险与互保分摊、化解巨灾风险才是主流,政府主导保险虽能统筹各方力量,但若跳脱出来扮演参与者角色,推动社会组织参与管理、农民互助互惠,不仅可以降低财政风险,也将使农业保险获得新活力。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谁为农民撑起“保护伞” 2013-10-25 浙江日报2013-10-2500013;浙江日报2013-10-2500020;浙江日报2013-10-2500028;3232680 2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