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教育诗

文章导航

我省11个地市均建立社区大学,县级社区学院覆盖率达98.9%——

终身学习,从“心”开始

  本报记者 王婷 通讯员 相海珠

  一个小和尚自认为学有所成,准备告别师父下山,出发时,老和尚叫小和尚去拿只钵来:“往里面装点石头,直到你认为装满为止。”

  “满了,师父。”

  “满了吗?那你看清楚了!”老和尚抓起一把沙,把石头间的缝隙填满了。

  “现在满了吗?”

  “满了,师父。”

  老和尚又将水壶拿来往钵里倒水直到水开始溢出来,“满了吗?”

  小和尚低头想了很久,什么也没说。望着小和尚若有所思地离去,老和尚认为小和尚明白了自己的用意。

  人生,就是一条遥无终点的求知长途,每个人都是这条路上的长征者。

  “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待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话,恰好给这条征途绘上了明灿灿的基调。

  10月25日,2013年浙江省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在杭州西湖文化广场启幕。这场由省教育厅等省市有关部门主办,杭州市下城区承办,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浙江开放教育集团等协办的学习活动要倡导的正是“快乐学习、幸福生活、梦圆浙江”的主题。一个“终身学习”倡议,让每个人都站在了这条求知征途上。

  家门口的学堂

  宝宝为何老生病?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别着急,“现代母亲学堂”帮助您!位于杭州市下城区京都苑社区的“京都现代母亲学堂”针对母亲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地区进行个性化培训,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学习与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和有效的教育方法,通过言传身教,为子女健康成长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目前,像“京都现代母亲学堂”这样活跃在下城区的各类学习型社团有260多个,这一百姓家门口的学堂是下城区打造“终身学习圈”的主要途径。近年来,下城区着力打造草根学习圈、名师学习圈、文化学习圈、云端学习圈等,以满足居民学习需求,提高其生活品质。同时,为方便居民及时了解全区社区教育资源,下城区以区级社区学院、街道社区分院、社区市民学校社区教育三级网络为基础,全面结合辖区32家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员单位,形成了纵横交错、覆盖全区的终身教育体系,免费向市民开展培训、讲座、展示等形式各样的教育活动,受到居民的热捧。

  “要活,就要像明天你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这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引用甘地名言来阐述美国终身教育的特点,美国也是最早推行终身教育的国家之一。

  在美国的终身教育构架中,社区学院担任了重要角色,大量的成年人和失业者在这里找到新起点,目前美国有社区学院1500所,人数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90%。

  关于终身教育,1972年起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的E·尔比也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合,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也是个人通过社区生活最大限度实现其接受教育的形式。”

  在我省的终身教育构架中,社区教育是沉甸甸的一块。家门口的学堂,让越来越多的人便捷地享受到了学习的好处。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时期,社区教育的作用正日益显现,也越来越具价值。”省教育厅副厅长鲍学军说,过去我们比较关注六分之一新增人口的教育问题,现在我们有必要也有能力关注六分之五存量人口的教育。那种“一次性教育”终身受益的模式已成为过去,现在,“发展终身教育,迈向学习社会”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潮流,也是今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可以说,社区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

  如果要按时间发展阶段划分,我省的社区教育发展已经迈出了3串深浅不同的足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省的社区教育以青少年德育为主要内容;进入90年代,随着“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我省社区教育的对象范围逐步扩大,除了青少年,成人也逐渐成为了教育对象;21世纪至今,社区教育才真正驶上了快车道。

  2004年,我省首家社区大学——台州社区大学依托台州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挂牌成立。5年前,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增挂了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的牌子。截至2012年底,我省11个地市均建立了社区大学,县级社区学院全省覆盖率达98.9%,乡镇(街道)社区学校达1289所,村(社区)市民学校已达17283所。全省拥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已经达到17个,其中国家级社区教育示范区8个。

  “社区教育是公益事业,不是教育产业,社区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文化熏陶,更是人文关怀、人心相聚。”杭州萧山区社区教育指导员施国强8年前由一名中学教师转为一名社区教育工作者,这些年来一直与最基层的社区教育工作者在一起,研发项目,开发课程,组织培训,“社区教育必须扎根社区,离百姓有多近,百姓的满意度就有多高。”

  “社区教育的终极关怀是提升城乡居民的幸福力。幸福力是人们能够幸福生活的能力,至少包括幸福的感知能力、创造能力、享受能力和经营能力。”杭州市教育局成人教育研究室主任汪国新这样认为。

  不设围墙的聆听

  就在这个金秋十月,由清华大学打造的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正式推出,清华大学的《中国建筑史》等5门课程,麻省理工学院的《电路原理》以及北京大学《计算机辅助翻译原理与实践》作为首批上线课程对外开放选课。之后,“学堂在线”还将积极引进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名校的高质量在线课程。

  于是,学习的革命,真的来了。

  以往,哈佛、清华、北大这些名校让很多人可望不可及,而今只要能上网,就能“坐”进这些名校的课堂听老师讲课。

  这种不设围墙的无边界在线聆听,其实早就渗透到了终身学习之中。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学过程带来了革命,传统的学习手段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习需求,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学习要求越来越高,人们需要探索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便捷化的新途径,基于网络的学习,e-class、e-learning、移动学习等技术和手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4年前,全国首家市民学分银行在慈溪成立,慈溪市投入300多万元建成了市民终身学习门户网站“99学吧”,发放了近15万张市民终身学习卡,开通了市民学分银行,在慈溪社区教育学院听一堂讲座能得3分,通过网络累积在线学习满一小时能得1分,人们可以将这些积分存入自己的“市民学分银行”,等到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也可以折抵现金消费,在书店享受积分优惠购书活动,积分越多,购书优惠折扣越大。

  “市民学分银行”把银行的功能特点与学分制相衔接,每一个注册“市民学分银行”的人,在社区教育学院上完课后,拿出银行卡在电脑前一刷,屏幕上马上会显示出存入的学分,学历培训、技能培训和各种休闲文化教育、活动都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如今,我省的终身教育数字化建设遍地开花结果,杭州市拱墅区、上城区先后开通了“一键通”、“E学网”等学习平台,为市民提供丰富的网上学习课程。“温州市终身学习在线”数字化公共平台引入了500门社区教育课程,已建起了共计1500学时的教学资源。

  杭州市下城区建立了全国社区教育信息平台——享学网,囊括了全国社区教育新闻资讯、全国社区教育先进经验、全国社区教育专家阵容、全国社区教育网站导航和全国社区教育信息资料等板块,成为全国社区教育工作者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媒介。目前,享学网已成为全国范围内更新速度最快、资源涵盖最广的社区教育专业网站。访问人群遍及全国各地,日均访问量达到5000余次,网站总访问量突破200万人次。

  摊在土地上的课本

  衢州衢江区杜泽镇塘沿村的张志龙不是大学生,却又是大学生。

  1997年高考落榜后,因为家里条件差,要供弟弟妹妹上学,放弃了复读机会的张志龙很不情愿地拿起了锄头,跟随父辈在家种地。一年后,他开始养猪,从两头母猪养起,就在新的方向让他慢慢从落榜阴霾中走出来的时候,2007年爆发的全国性的猪“高热病”差点让他的养殖场关门。

  经受了这次打击的张志龙意识到,没有知识,没有技术,没有管理,创业的路很难走下去。5年前,张志龙再次走进了学堂,在衢州广播电视大学的学习让他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农民大学生。

  结合所学的知识,张志龙扩大了养殖场的规模,调整了经营管理思路,将原有旧猪舍进行改造,新建了两层工厂化标准猪舍,按照生态养殖模式配套建设了80立方米沼气池、30立方米污水处理净化池,专门聘请了技术人员,制定了猪场的生产防疫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实施标准化养殖。

  受到知识恩惠的张志龙从过去的一个“养猪工人”变成了一个懂管理的老板,他的养殖场也被省电大设为“省级农民大学生教学实践基地”,为了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他投资50余万元建设了一幢400平方米的教学楼,并投入12万多元配套多媒体会议室,使电脑、网络、有线电视、广播、投影仪等现代教学设备一应俱全。

  目前,我省已经培养了像张志龙这样的农民大学生3万名,已经毕业的有1.2万多人。各种新兴农业培训也促进了我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比如,绍兴上虞就结合区位经济优势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为农民致富添动力,以“白马湖鱼干制作”、“猕猴桃栽培”等技术培训为纽带,全年培训农民达1万人次,促进了农村农民的市民化。

  学习,就如永无止境的赶集,一步一步,都是成长的注脚。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教育诗 00018 终身学习,从“心”开始 2013-10-25 浙江日报2013-10-2500010 2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