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要闻

记者探访江山偏远山村的生姜菜市

清晨,汽笛声声传讯息

  本报江山10月21日电

  记者 许雅文 杨振华

  市委报道组 郑积亮 余静轲

  “嘟嘟嘟……”汽笛声声,陈日勇开着小货车出发了。

  陈日勇在江山农贸城做蔬菜批发生意。每天早上7时,他从江山双塔街道社后村的家里出发,经过一个多小时,去往大山里的上余镇江村村收生姜。

  小货车开到村口,村民们挑着担,推着小车,早已在此等待。虽然已是上午9时,但此时的江村村,依然青山静默,薄雾蒙蒙。

  陈日勇麻利地停好车,拿下电子秤,村民们也把自家的生姜、扁豆、茄子都铺在地上。原本寂静的山村,顿时热闹起来。

  徐作友几乎天天早晨都来卖姜,他放下手中的担子,熟练地把生姜倒在麻袋里,准备过秤。

  “瘟姜54斤,一共65元,老姜13斤,一共26元。”陈日勇一边给生姜过秤,一边熟练地算好账,把钱交到徐作友手中。

  “今天早上6时多,我去地里挖姜。今年瘟姜多,不抓紧卖就要瘟完了。”徐作友说,今年价格好,去年瘟姜三四毛钱也没人要。

  陈日勇已经连续8年来这里收姜。“今年质量好的老姜收购价能达到两块五,去年也就七八毛钱。”他拿起徐作友的瘟姜说,“这个今年也有一块二。”谈起价格浮动,老陈虽然做生意多年,却也一脸迷茫,顿了顿说:“市场是个什么价,我们就收什么价。”

  55岁的毛杨修是村里的种姜大户。“去年价格低还没人来收,所以今年种的少,只有7亩。”毛杨修说,今年瘟姜多,产量少,但是价格却很好。“前些天接到衢州客商的电话,这下不愁卖了。”说起生姜的价格,老毛说,基本上靠陈日勇告诉我们的讯息。“总结一下,差不多是三年差、一年好,四年一个轮回。”

  “不管生姜价格涨还是跌,我们都会种。”在老毛看来,这是江村人自然而然的选择。

  村书记钟土财说出了其中的缘由:“按照每亩4000斤的产量算,除去肥料和农药每亩800元的成本,价格即使低,也比种稻谷每亩只有千儿八百的收入强。”

  江村村共556人,175户,水田493亩,几乎家家户户种植生姜,近几年的种植规模都能达到200亩。

  守望大山,不只是寂寞,在村民的眼里,一块块生姜,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梦想,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期许。

  钟土财带记者来到山坡上,绿色的生姜叶子,星星点点,蔓延了一整片山。他告诉记者,田里看不到泥,说明今年生姜的长势还不错。我们望着满山坡的绿叶,体味它给山村带来的丰收气息。

  种生姜,规避市场风险最重要。“衢州的客商收了去,再转卖给别人。”钟土财望着生姜地,连连叹气道,“不知道市场在哪里,就没法预估需求量,也就不敢给种植规模做规划。”

  “我们这里的人都爱吃泡姜,我也想做泡姜,但是村里没有资金。现在我正在外面跑,希望能引来客商,注册一个品牌,在衢州开个直营店。”钟土财憧憬着。

  汽笛声又响了,这是陈日勇催促还没来到村口的姜农。这声声汽笛,是外界带给偏远的江村村的唯一市场讯息,村子种植生姜已经很多年,但是依靠生姜来增加农民收入的道路,才刚刚起步。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4 清晨,汽笛声声传讯息 2013-10-22 3227329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