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一位浙商的“养老经”

  据新华社杭州10月21日电

  记者 黄深钢

  “最有尊严的养老方式究竟该是怎样的状态?是远离都市熟人圈,在清静山林里由人照料直至终老,还是尽可能延长他们自主生活的时间,让老人过正常人的生活?我们选择后者。”倪浩华说。

  倪浩华以投资地产和国际教育起家,在北京朝阳区CBD开发了“乐成系”商品房、写字楼等。2007年开始,乐成团队开始思考新的发展目标。“银发经济”成为这名嗅觉敏锐的温州商人新选择。

  走进位于北京CBD南区的乐成老年健康生活中心“双井恭和苑”,观察细节会有对老年人尊重和体贴的感觉:为了不让老人感到生活在医院,墙壁上贴着淡雅的壁纸,装修营造出一种居家氛围,卫浴室、睡床旁边不仅有扶手,而且有紧急求助的“红绳”。双井恭和苑目前有60多户老人入住,平均入住年龄82岁左右。

  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口已达1.94亿。老龄人口总数和增长率均呈上升态势,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倪浩华表示,乐成养老团队经过6年调研和两年多的试运营,积累了一定的养老服务经验,并总结出“贴近家庭、贴近医疗资源、贴近成熟社区生活”的“三贴近”养老模式。“传统养老认为老人要静养,少做事,我们则致力于将老人自理能力延长到极限,帮助他回归到一个正常环境的正常生活中,这是最有尊严的养老。”倪浩华说。

  然而限于软硬件设施条件和经营思路,目前国内不少民办养老机构更多为老年人看护点。北京市探索引入民资建设“医养结合”的养老机构,2013年3月将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立的“双井恭和苑”确定为“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试点项目”。

  继在北京、海南两地开设恭和苑,推广“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后,倪浩华又将目光回望家乡浙江。“我们新一步的创新是,在医养结合的基础上开发亲情社区,让一家三代共处在‘一碗热汤’的距离,这更适合老人养老”。乐成老年事业投资拓展总经理李小军说。

  在宁波慈溪,乐成养老团队已投资建设“慈溪亲情养老社区”。据李小军介绍,亲情养老社区按照老年建筑规范设计,以社区中的乐成恭和苑为支撑,将宜老住宅、老年公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中心等设施整合配套,为社区住户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周到的健康服务、放心的养老服务和个性化的教育服务。多代家庭在同一个社区比邻而居,既在生活和情感上相互照应,又保留适度自由的生活空间。

  倪浩华说,乐成愿以这种新的养老服务模式,为家乡父老改善生活方式,提升生活质量,尽一点力。他们期望响应“浙商回归”,并正在与相关城市接洽,规划发展养老服务项目。

  乐成养老团队的投资研发中心总经理高峻松表示,“目前国家重视、政策扶持,‘银发经济’市场诱人,但投资软环境仍亟待优化”。

  高峻松算了一笔账:养老行业平均投资收益率为3%至5%,而银行贷款利率为8%,想通过营业收回成本很难。目前维持运营的大多为租房子运营的“轻资产”类型的养老机构,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如果融资政策不变,这个行业就没有吸引力。

  高峻松建议,首先,政府应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养老服务企业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投入,并适当放宽信贷条件,提供优惠利率;此外,由于养老地产并非保障性住房,无法取得划拨土地,只能采取招拍挂方式拿地,这样的高成本往往令企业难以承受,相关部门应明确土地出让金的优惠标准。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一位浙商的“养老经” 2013-10-22 3228007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