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今日衢州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5523”
创新驱动工程推进转型提升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5523”

  创新驱动工程推进转型提升

  通讯员 周宪彪 叶颖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是我省“十二五”期间重点打造的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之一,也是衢州市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扩大有效投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平台。其发展目标是,打造成为集科技、人才、产业于一体的特色新兴产业发展先行区、浙江绿色发展示范区、4省边际中心城市发展引领区,形成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3大千亿级产业集群。集聚区成立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创新平台建设,以人才引领、科技支撑、机制保障,深入推进“二次创业”,实现转型提升,取得明显成效。

企业科技创新赢市场

  不久前,欧盟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反倾销终于以“价格承诺”的方式尘埃落定。根据欧委会发布的公告,从8月6日起,全国94家承诺企业按照价格承诺协议要求,对欧盟出口硅片、电池、组件可免征反倾销税。其中,浙江乐叶光伏股份有限公司是衢州市唯一一家价格承诺企业。

  “这是个利好消息!”8月8日下午,“乐叶光伏”董事长叶志卿相告。

  据了解,衢州之所以只有“乐叶光伏”一家入围,是因为生产终端组件的规模以上企业,衢州仅“乐叶光伏”一家。其他光伏企业生产的都是上游产品,不在此次价格承诺可免征反倾销税产品之列。

  “乐叶光伏”是省光伏协会副会长单位。中欧贸易史上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摩擦案后,该企业作为全国12家光伏企业代表之一,直接参与了谈判等一系列程序,最终促成欧盟成员国一致同意,欧委会接受“价格承诺”。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乐叶光伏”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反倾销危机,及时调整营销策略,逐渐摆脱对欧盟市场的依赖,从前两年欧盟出口比重高达90%,降到现在的20%左右。同时逐步开辟日本、东南亚、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并加快国内市场布局。今年,“乐叶光伏”通过“机器换人”等技改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高产品质量、控制成本支出,在国内光伏产业一片萧条的情况下,销售额却逆势上扬。上半年实现产值6.6亿元,同比增长22.2%。企业去年一年共获得7项科技创新、两项企业专利。“公司新研发的50兆瓦SE高效太阳能电池,已经被省经信委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市场反响很好,生产订单已经安排到了年底。”乐叶光伏公司总经理崔慧林说道。目前,“乐叶光伏”涉及的产品,已经从太阳能电池片向下游组件延伸,并向太能能电站发展。

  前段时间,浙江上洋机械公司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中国茶叶学会茶叶机械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毛祖法率队来这里取经。参观生产现场后,这位专家说:“从手工到半机械化,再到自动化和数字化,上洋茶机都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列。”

  地处浙西一隅的“上洋机械”,自动化装备生产线占据了全国茶机需求的近八成,靠的是什么?

  “得益于公司‘自主创新、步步领先’的经营理念,也是公司20多年来苦练内功的结果。”上洋机械创始人、技术带头人程玉明介绍,经过20多年的积累,公司现拥有各项专利46项,其中发明专利达17项。这些创新专利发明为企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源动力,得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在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有更多像“乐叶光伏”、 “上洋机械”这样的企业,通过不断创新赢得市场。这些成效的取得,都得益于集聚区转变创新理念,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主动性,做好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创新的结果。

新区创新平台谋新局

  作为产业和项目的承载地,基础平台十分重要。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在创新平台建设上,具有国内独有的优势——创建中的国家级高新园区,已经创建的省级氟硅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及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的省级高新园区,是目前国内唯一同时具备较完整的氟硅两大产业发展基础的基地,是国家“火炬计划”氟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是我省氟硅新材料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作为氟硅新材料产业的主要集聚地,园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正因为此,大批氟硅新材料领域的项目首选集聚区,主动要求进入园区,并接受政府的项目审查与决策咨询,与一般园区常见的对外轰轰烈烈的招商形成对比。

  集聚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集聚区一直重视科技创新驱动工作,在对区内科技创新的资源培育、引导、整合方面,力度较大。当前除了要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辅导、指导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激发企业积极性;更要谋划科技孵化器建设,其中高新片区要依托巨化,利用巨化的科技创新资源,形成互动,同时打造东港片区“财智中心”。“也就是说,除了激励企业这一创新主体外,谋划新局更为紧迫。”该负责人坦言:其中孵化器建设是科技创新驱动的重中之重,是最重要的载体,是引进人才的关键,更是集聚区转型升级的抓手。

  按照“一园三基地”思路,大力建设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和产业化基地,以投资3.3亿元的衢州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和投资3500万元的省级特色工业设计基地衢州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为孵化基地,以东港片区和高新片区现有的标准厂房为中试基地,2013年在东港片区建设1平方公里作为产业化基地启动区,5~10年内建成5平方公里的产业化基地。慧谷产业园一期建设已投入1003万元,入园签约企业22家,实现服务总收入4206万元,工业成果转化总产值5亿元,已授权和正在实审的专利198件。衢州市大学科技园科创中心工程也在冲刺中。

  同时,集聚区积极指导企业成功创建省首批企业重点研究院、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氟硅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巨化、歌瑞、凯圣、中宁、中天、海蓝、富士特等7家企业成功创建省首批企业重点研究院;浙江氟硅技术研究院建立了陈庆云院士专家工作站,中硅电子建立了褚君浩院士专家工作站,浙江贝爱达电瓷电器制造公司引进了英国专家约翰·贝利,衢州市库米赛诺粮食机械制造公司引进了英国专家亚力山大·斯蒂芬·安德森。

  为激励企业争先创优,设立集聚区功勋企业奖、企业规模上台阶奖、创新标兵奖等争先创优奖项,扎实推进名牌战略,引导企业强化技改投入。2012年,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额为3.3亿元,占总支出额的30%;研发人员为1024人,占全市总研发人员的27%。

  目前,全区已建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5家,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项,参与国家标准修订32项。2012年集聚区新增规上企业10家,规模以上新产品产值70.2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新产品总产值的3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04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27%。

“5523”创新驱动工程促发展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内的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一期2幢3号楼一层。8月2日上午9点,一张大型弧状屏幕开启,“机器换人”3D模拟试验正在进行。

  佩戴上在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的3D眼镜,屏幕上显示的平面机械设备瞬间“活”了起来,全立体显示仿佛使人置身于真实的厂房中。“屏幕上显示的,就是现实中能生产出来的,一目了然。”衢州中科数字化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张伟家介绍,这种屏幕名为金属投影屏幕,分辨率高、色彩还原好。目前在衢州市仅此一张,专门用于新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仿真演示之用。

  由原来的“空对空”,企业方没底,到如今的“实打实”,意到形出,“衢州中科”借助中科院的雄厚技术与资金实力,联姻慧谷工业设计产业园这一优势平台,让工业设计变得有声、有形、可知、可感。

  受益于“慧谷产业园”的工业设计企业远不止“衢州中科”,“慧谷工业”自去年8月份开园以来,已有24家工业设计企业加盟入驻。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服务业局局长陈智勇介绍,“慧谷产业园”在推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方面已发挥明显作用。

  刚进园两个月的衢州易凡设计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超说,相比以前的单打独斗,来到“慧谷工业”,就像找到了“组织”,心里踏实了不少。“搞发明设计,需要有头脑风暴,碰撞出创意火花,现在好几家创意公司都想进园,一起克服专利申请的难点,在专利保护方面一起出谋划策,让更多的专利能产业化,实体化。”

  “这里有好的办公环境、创业氛围和扶持政策。”衢州巨变电气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范水明说,入园后,相关部门保姆式的服务,让自己能完全“脱身”,一心一意搞设计。公司仅今年就发明并转让了3个百万级的输变电工程设计,还通过技术改造,将韩国一家合资企业的配电变压器合格率提升到99%以上。

  好的平台需要高端人才来支撑。陈智勇介绍,目前园区已引进国内外优秀工业设计人才14人,其中博士5人,德国专家2人,我国台湾地区专家3人,园区创意设计服务、设计工程开发、人机工程共性技术研究等场地正在建设之中。

  合作开发最新一个喜讯,来自浙江凯圣氟化学有限公司。去年10月,该公司投资8300万元上马电子级氢氟酸,4月份投产后,纯度不断提高,国际标准为100PPT(溶液浓度单位,指万亿分之一),公司的开发目标为50PPT。“经过不断完善工艺,目前我们的指标达到了10PPT左右,为公司产品进入微电子行业打下了良好基础。”该公司一位张姓技术负责人相告。

  资源及科研成果的共享,让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三方共赢。2012年通过浙江大学技术转移,衢州分中心共签订1845.43万元的技术合同45项,其中百万元以上项目4个。

  面对新一轮的区域竞争,集聚区谋划创新驱动之新局,深入推进创新驱动“5523”工程,即高起点创建五大品牌园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争创浙江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建设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争创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创建“千人计划”创业园、建设慧谷工业设计院、建设财智中心和大学科创园、建设科技型企业孵化园、建设空气动力装备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高质量集聚两大创新要素(大力引进创新研发机构、大力推进招才引智),高水平提升三大创新发展环境(营造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营造优势明显的政策环境、营造体系完整的科技服务环境),推进转型提升。


浙江日报 今日衢州 00024 衢州绿色产业集聚区“5523”
创新驱动工程推进转型提升
2013-10-22 浙江日报2013-10-2200008;浙江日报2013-10-2200010;浙江日报2013-10-2200012;浙江日报2013-10-2200011;浙江日报2013-10-2200016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