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2版:今日衢州

参与中改变观念 机制里培养习惯

常山农村刮“头脑风暴”

  县委报道组 汪峻 胡江平

  本报讯 每逢常山县同弓乡的“墟日”,中午时分集市刚散,乡集镇上沿街店主和村民就纷纷拿出扫帚、畚箕,扫除自家门口的垃圾、杂物。乡干部相告,以前“墟日”留下的垃圾一直是个头痛的难题,而如今却无需动员,大家都会主动打扫卫生,随时保持村容整洁。

  农村环境卫生过去是个老大难问题,难就难在农民的卫生观念和习惯。常山县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近3年来,该县前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农村卫生整治,垃圾车、垃圾桶、保洁员等硬件已基本实现村村覆盖,但要彻底改变农村卫生面貌,还是要从观念入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因此,在上半年启动的“双清”行动中,常山县以此为目标,在农村和农民中掀起一阵“头脑风暴”。

  改变从参与开始。集体保洁日、妇女宣传队、党员义工队、青年保洁志愿队……在常山乡村,不断创新的“双清”载体,让不同阶层的农民都能参与其中,日常生活里悄然改变卫生观念。

  “每家每户都参与评星,好坏都要公开。”东案乡从去年开始实施农村卫生评先促后活动,在村里建立“公示栏”。表现差的上栏公告,而表现好的,通报表彰外,还可以享受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补助等多项政策。外宅村的王荣华是“上榜”的第一批先进,被表彰后,他干劲更足,发现村口的上源溪遍布塑料袋等垃圾,又主动承担起清淤保洁工作。之后,这一做法被村两委在全村推广,沿河的村民都分到一段河道作为“包干区”,不到半年,不但河道干净了、水清了,连多年不见的鱼也游了回来。“做不好要丢脸,做好了还有奖,大家不由地都会相互比。”王荣华说,这一来一去,观念自然和以前大不相同,丢个塑料袋也要考虑再三。

  同时,常山县以行政村为单位,制定《卫生保洁制度》、《垃圾收集清运处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与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很多村还将其纳入“村规民约”中,依据各村实际情况奖优罚劣,通过完善机制来培养农民良好的卫生习惯。

  青石镇大塘后村是胡柚贩销种植大村,腐烂的胡柚由村民自行处理,往往堆在路边、水塘边了事,一年到头村里都弥漫这一股怪味。而如今走进大塘后村,不说成堆的烂胡柚,房前屋后连一个塑料袋、一张纸片也难见到了。说起变化,村民徐运根最有发言权。他家门前就是个池塘,前些年每到夏天,满塘漂浮烂胡柚,把门关上屋里仍满是臭味,蚊蝇乱舞。而这两年,村里不但建起10个水泥池,专门用于堆放烂胡柚,每天清运,还把烂胡柚定点堆放写进了“村规民约”中,每个村民都是监督员,可随时举报监督。好的卫生习惯就这样一点点培养起来,如今徐运根门口的水塘重新清澈,他还从村里承包过来养起了鱼,“每天早起,太阳照在水面上,很美”。


浙江日报 今日衢州 00022 常山农村刮“头脑风暴” 2013-10-22 浙江日报2013-10-2200006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