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创时代

“只要稻还活着,我们就胜利了!”武义套种的千亩山稻,160天里,不浇水、无农药、不用除草剂,安然度过高温干旱和台风天,平均亩产近300斤。据查证,这种播种方式始于新石器时代。

“稻坚强”,喜丰收

  本报记者 徐贤飞

  县委报道组 朱跃军 温君凯

  10月15日,冷空气的前锋已抵达武义。

  清晨7时,桃溪镇东垄村。65岁的兰永发和同伴们,手脚并用爬上海拔500多米、乱石丛生的稻地,挥舞着镰刀,把稻穗拦腰割下,塞进身后的编织袋里。

  动作熟稔,情绪高涨。老农民欣喜着:山稻真的种成了!

  从5月初播种,到开镰收割。160天的生长期里,山稻坚强地挺过48个高温干旱天,及数个台风。160天里,它没浇水、没打农药、没用除草剂,依然生长着。

  “我们服了!”兰永发是种田的“老把式”,种了一辈子水稻。今年初,35岁的陈浙武找到他帮忙在山上种稻,还被他批评“后生不懂事了”。但小后生背后站着林业专家,老农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地里打工。

  深秋时节,山稻终于迎来了丰收。

  山顶上,稻穗飘香

  抽着烟斗的老农民,在石头间生长的稻谷,以及一捆捆背下山脱粒的稻穗,这里的一切宛如隔世,仿佛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农耕时期。

  东垄村的这片山岭,位于崇山峻岭间,平均海拔有400米。金黄色的山稻,层层叠叠,就像高山上一条条金色的腰带。

  忙了一上午,11时整,老农民歇工了,抽上几烟斗烟。几个人掂量了下,亩产约300斤左右。尽管与水稻相差甚远,大家依然非常满意。

  “这不能比的。水稻有水,还要施肥、杀虫,我们什么都没用过。今年又是这样的干旱天,我们看着它叶子卷了、黄了,都要死了。后来,天气好转,下了几场雨,它又活起来,开花抽穗,有收成了!”61岁的兰忠心自豪地说。

  陈浙武忙前忙后,一会儿给柴油打稻机加油,一会儿跟兰永发他们商量着下午先割哪块地。小陈是武义县坦洪乡上周村人。高中毕业后,就随父亲做食品批发生意。前些年,看中油茶较好的发展前景,与父亲一起承包基地,种植油茶。

  这400多亩山稻,其实是套种在油茶地里的。“我们的初衷是种油茶,为了防止油茶初期的水土流失,同时也增加点收入,才种植了山稻。”陈浙武介绍,他家新种的1300多亩油茶,今年全部套种了山稻。

  一个善意的初衷,引发了一场探索。

  在省林科院的精心指导,武义农民的通力合作下,众人一同寻找远古的生产方式——

  “种这稻,跟别的稻不一样,不用水也不用育秧。隔30厘米,挖个小坑,扔下七八粒种子就好了。苗长出来,草也有了,我们14个人就开始用锄头除草。这400多亩地,全部除一遍就要半个月。等我们山上的草锄完,山下的草又长来了。5个多月,我们反复锄了三四次。”兰永发说。

  我们翻阅史料,这种就地挖坑下种的耕种方法,是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农业耕种方式。据《旧唐书·严震传》:“梁汉之间,刀耕火耨”,就是把地上的草烧成灰做肥料,挖坑下种。

  偶然间,寻到新种

  下午,老农民继续忙碌着。刘本同背着行囊也赶来了。他是省林科院森业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是名油茶专家。2007年初至今年春,一直担任武义县科技特派员。

  陈浙武父子想发展油茶,自然而然地找到了刘本同。刘本同向所里领导汇报,双方沟通得非常顺利。但如何解决小油茶的套种问题,保持水土,刘本同和同事研究多年,但未有良方。

  “会种山稻,实在是太偶然了。有一回,我想搜索‘早稻’,打错了字,找了‘旱稻’,灵机一动:可不可以种旱稻呢?套种大豆、番薯,销路都是问题,粮食是不愁卖的。”刘本同回忆说,他马上与同事商量,并托朋友在河北采购了些旱稻种子,到陈浙武的基地进行试种。由于旱稻的节水率约40%,并不全然可旱,头一年颗粒无收。

  科研精神,就是不怕输。他们又开始琢磨,翻阅大量资料发现,新石期时期刀耕火种时,有些稻谷本就撒在山上播种。如今,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中间,还保留着这样的种植方式。且经过几千年自然选择、人工培育,种质资源丰富。

  得此消息,前年11月,刘本同和同事火速赶往云南西双版纳找种子。半个多月里,林业专家们走访中缅边界多个少数民族山寨,收集了20份种子。

  去年,这批种子在陈浙武的油茶基地里小规模试种了10多亩,获得成功,每亩产量达到400多斤。为区别于旱稻,刘本同他们为这种水稻命名为“山稻”。

  去年的成功,让陈浙武和刘本同有了底气,今年一口气就种了1300亩。“这样的大旱,我们很担心。山上的玉米都死光了。我们互相打气,只要稻还活着,我们就算胜利。现在看到,我们是大胜利了,产量打点折扣,在所难免。”刘本同说。

  效益,更在稻外

  专家因地制宜,把几千年前的耕作方式又引回当代,那是因为有着远大理想,既解决“油问题”,也解决“粮问题”。

  油茶是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的高档油料。《浙江省油茶产业发展规则(2009—2020年)》明确,全省新造油茶林100万亩。但油茶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管理成本高,一直制约其发展。

  陈浙武介绍,一亩油茶从载培到产出,需要六七年时间,每年成本最少需700元。“如果套种的高山米每亩能卖出800元至1000元,就可减少投入,实现以‘短’养‘长’了。”

  眼下,陈家的浙江百灵谷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百灵谷”牌高山米已经注册。价格定位仍在市场调研当中,不过去年已经有人寻价,要求每斤50元收购高山米。

  “我们产量是低,但是无污染,米质又还好,市场应该不会差。”父亲陈舍男已经做了几十年食品批发销售,他非常看好自家的高山米。

  但在刘本同眼里,更多的是注重生态效应。一生都无需水层的山稻,根系发达,能够极好地固土。“另外,套种山稻后,实现了生物多样化,也减少了油茶的病虫害。大自然会在矛盾中平衡,矛盾越多,一方越不会独大,平衡感越强,越能相安无事。”

  原来,简单的套种里,还蕴藏着如此深奥的自然之谜。

  另外,100万亩的新造油茶林,及40万亩的新造香榧林,若一半能套种山稻,按照亩产300斤计,即可增产粮食2.1亿斤。这将为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做出重大贡献。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创时代 00020 “稻坚强”,喜丰收 2013-10-22 3223757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