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前程

  春风引路,砥砺奋飞。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新部署,以及关于“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的新使命,都为学校实现中长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了重大机遇。

  近年来,学校正汇聚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力量,以“提升内涵,促进转型”为发展主题,坚持面向“三农”,服务浙江,辐射全国,致力于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及一批浙江现代农林业的未来领导者,在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大道上不断前进。

  学校现已建设成为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涵盖农、工、管、文、理、法、经、医、艺等九大学科门类,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办学层次的多科性大学,拥有学士、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学校现有东湖、衣锦、诸暨3个校区,占地面积3000余亩,特别是校园、植物园“两园”合一的东湖校园,经过十几载春秋寒暑,从建设初始的空旷荒芜到如今的美丽生态和谐,被誉为“浙江省高校校园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目前,学校现有教职工1700余人,各类在校生25000余人。设有16个学院(部),1个独立学院,59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各1个,省级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近5年来,学校承担包括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国家林业局948项目等在内的科研课题3300余项,科研经费总量近5亿元。

  面对未来,浙农林大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抢抓发展机遇,推动学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能力,在建设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征程中,秉承“立足浙江 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坚持把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在浙江大地上谱写美丽华章!

  (春华 天衣)

  浙江农林大学

明确学校发展战略目标

  钱塘澎湃,天目巍然。金秋十月,硕果飘香。

  在这个收获的季节,坐落在杭州西郊的浙江农林大学,迎来了建校55周年华诞。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砥砺,浙江农林大学形成了“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以及情系“三农”、心系民生的优良传统,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被广泛誉为“肯干、实干、能干”的高素质人才。

  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办学特色,既彰显特色又前瞻未来。2010年6月,根据浙江省现代农业和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学校成功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成为浙江省属唯一的农林类本科院校。成功更名以后,学校乘势而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思考回答3个问题:一是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农林大学?二是办一所什么样的农林大学?三是怎样办好农林大学?

  围绕上述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校从加强顶层设计入手,将理论思考与办学实践紧密结合起来。2010年7月,学校召开浙江农林大学第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学校发展的战略目标,即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

汇聚办学治校基本方略

  2010年学校召开第一次党代会,确定了发展战略目标之后,全体浙农林人开始认真贯彻党代会精神,构筑师生共同的梦想。2011年,是全面实施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的起步之年,也是学校的“管理改革年”,学校初步构建了“基于学科、二级管理”的学校体制,形成了全员聘任的管理机制,为学校“十二五”发展开了好局。2012年,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年”,学校对38个学科发展现状进行诊断,剖析问题、寻找差距,出台学科发展报告,进一步落实了学校“十二五”学科发展各项任务。2013年,学校确定为“人才培养质量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学校紧密围绕“十二五”规划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抓手,扎实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一年一个主题,一步一个脚印,全校上下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扎扎实实推进内涵式发展,促进学校转型。当前,学校的规划和改革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效,形成了“八个一”的重要成果,即:提出了一个“到2020年把学校初步建设成为国内知名的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战略愿景”;明晰了一个“致力于生态文明、生态科技、生态产品领域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并以此服务社会、引领社会的办学使命”;凝炼了一个“‘学生为本、学者为重、学科为基、学术为要’的办学治校、改革发展的理念”;绘就了一幅“以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和11个专项规划为依托的未来发展蓝图”;确立了一个“从教学型向创业型、从学院到大学转型的未来十年发展主题”;构建了一个“‘基于学科、二级管理’的学校体制和基于十大研究中心的跨学科协同创新体制”;形成了一个“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的全员聘任机制和干部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彰显了一种“‘坚韧不拔、不断超越’的学校精神”。

  “八个一”的重要成果是浙农林大人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全体浙农林大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已成为浙江农林大学办学治校的基本方略。

建设协同创新的“十大中心”

  根据学校党代会上提出的发展战略目标,学校制订了《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和11个“十二五”专项规划。并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确定了10大重点领域和30个优先主题(简称“1030”战略),作为今后研究和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贯彻落实“1030”战略重点过程中,学校积极构建十大研究中心,组织相关学科力量组建跨学院、跨学科的科学研究平台,解决10大战略重点的落地问题。

  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是学校最早成立的一个研究中心。中心依托学校科研优势,紧紧围绕生态浙江的建设,瞄准国际国内生态文化研究前沿,积极做好生态文化的科学研究与普及,致力于打造一个省内领先、国内一流、产学研一体化的省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和全省生态文明教育、生态文化宣传的重要基地。中心自成立以来,围绕生态文化理论、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传播等三大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安吉实践研究,并成功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层论坛——“安吉论坛”;在全国高校范围内首开《生态文化概论》等课程,出版《文学的绿色》等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举办全国青年大学生生态微博大奖赛、生态服装秀、茶文化进寝室等活动,同时编纂《生态文化辞典》,编辑《生态读本》(普及版、学术版),普及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明。

  “中国农民发展”为学校中长期发展十大重点领域之一,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的成立,是学校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推进“三化同步”工作要求的具体行动,是学校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战略思考和主动作为。中心面向中国农民发展、面向农业现代化、面向新农村建设,积极整合全省、全国资源,以求实的精神、科学的态度、爱农的情怀,关心中国农民发展问题、有志于中国农民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一个开放的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发挥人才集聚、协同创新的优势,提升学校在中国农民发展研究领域的整体学术研究水平和能力,为促进浙江省乃至全国农民发展方面问题的解决作出努力。

  中国农民发展研究中心成立后,发展方向明确,发展成效显著,更加坚定了学校推进十大中心建设的信心和决心,生物种业研究中心、亚热带森林资源培育研究中心、农林碳汇与生态环境修复研究中心、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研究中心和智慧农林业研究中心等5大研究中心也相继成立。

  成立十大研究中心,助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是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也是全体浙江农林大学师生为未来发展绘就的宏伟蓝图。目前,这幅宏伟蓝图通过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正变得越来越清晰。

  图为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

  五十五载耕耘路 大地寻梦谱新篇


浙江日报 前程 00012 2013-10-22 浙江日报2013-10-2200022;浙江日报2013-10-2200007;浙江日报2013-10-2200008;浙江日报2013-10-2200012;浙江日报2013-10-2200019;浙江日报2013-10-2200016;浙江日报2013-10-2200011;浙江日报2013-10-2200010;浙江日报2013-10-2200017;浙江日报2013-10-2200018;浙江日报2013-10-2200015;浙江日报2013-10-2200014;浙江日报2013-10-2200021;浙江日报2013-10-2200020;浙江日报2013-10-2200013;浙江日报2013-10-2200009 2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