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春风化丝雨 润物细无声

苍南文化礼堂渐成主流文化阵地

  春风化丝雨 润物细无声

  苍南文化礼堂渐成主流文化阵地

  文 朱郁星

  旭日东升,钱库镇前后金文化礼堂的大戏台上,16名即将步入小学校园的孩童正在行拜师礼。“一拜老师,教我读书;再拜老师,教我做人;三拜老师,永志不忘……”孩子们稚嫩的嗓音久久飘荡。村民金孟说,举行启蒙礼,这在前后金还是第一次。孩子们在文化礼堂别具一格的“启蒙礼”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迎来人生中的重要一课。

  夏日的午后,宜山镇张南村的文化礼堂里满是欢声笑语。村里还在放暑假的孩子们聚在这里打羽毛球、游泳,玩得不亦乐乎。刚送孩子来学游泳的王女士说,文化礼堂就是孩子们近在身边的游乐场。

  夕阳西下,龙港镇刘南村文化礼堂里,三五村民聚在一起,讨论着墙上挂着的村里名人,展望着村里的发展。78岁的刘大爷说,茶余饭后,他最喜欢来这里,和其他老人感受刘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自从文化礼堂建成之后,村民白天在礼堂看书、聊天,晚上到文化礼堂跳舞健身,搓麻将打牌的人少了。”

  今年以来,“文化礼堂”悄然成为苍南县绕不开的热词。村史展示、知识普及、健身锻炼、民俗沿袭……内容丰富的文化礼堂,正在悄然改变村民们的生活。

  “文化礼堂变政府‘送文化’为群众自任主角的‘种文化’,个人素养的提升正在反哺苍南发展。”苍南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森森说,“作为文化中心的升级版,文化礼堂已经成为苍南人民的精神家园。”

打造文化中心“升级版”

  苍南县地处浙江省最南端,位于浙闽两省交界处,素有浙江“南大门”之称。苍南是个移民大县,不同文化区域、不同文化传统相互交融,带来了多元多流的社会文化,宗族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后,苍南人逐渐富裕。经历修桥造路、捐资助学等慈善热潮后,大家开始想到修建祠堂光宗耀祖。”林森森描述苍南修缮、新建宗族祠堂现象普遍的原因。“近十年来,翻建的祠堂规模、档次都较之前有所提升,渐成攀比之风。”据统计,2005年,苍南共有大小农村祠堂706所,多数投资都在百万元以上,最大一家宗祠投资达1300万元,最大祠堂面积有1万多平方米。

  全县706所大小祠堂大多处于闲置状态,自发开展文体活动的仅43所,占比仅有6%。而全县776个行政村仅有210个建有文化活动室,只占总数的27.1%。数字占比的背后,是农村文化阵地严重缺乏的现状。

  能不能利用祠堂闲置阵地资源传播文化?苍南县大胆创新,动员群众将宗祠改建为农村文化中心。

  要将农村祠堂改成文化中心并非易事。农村祠堂地处农村,所有权归族姓,改建工作触及农村群众的传统观念,比较敏感。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多次召开座谈会征集民意,通过政府适当补贴、群众自主改建的方式,大力推进宗祠改建文化中心。

  “在尊重原有宗祠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对宗祠外观进行适当改变,并增挂农村文化活动中心牌子,做到‘一个场地,两个牌子’。”文化礼堂建设以“尊重”为先,同时引入“和而不同”的理念进行改建。改进不是急急忙忙从改变宗祠的外观入手,而是融入公共文化服务功能,以完善宗祠内部文化功能为切入点,通过增设图书馆、电子信息室、书画室、棋牌室等文体场所,增购书籍、电脑、电视等文体器材,使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改建的益处。

  在逐渐消除村民的思想疑虑和排斥心理,形成共识后,宗祠改建工作的后顾之忧也随之消除。宗祠改建文化中心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今年,建设文化礼堂被列为浙江省政府十大实事项目之一。苍南县经过前期的调查研究,提出符合苍南实际的方案:农村宗祠经过改建农村文化中心后,提升为农村文化礼堂。换言之,文化礼堂就是打造农村文化中心“升级版”。

  “苍南县前几年的农村宗祠改建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被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并于今年5月通过答辩和验收。省委宣传部也将这项工作推荐给全国宣传干部学院。”林森森介绍,“目前,苍南县已有74所宗祠成功改建,今年苍南目标完成21处文化礼堂建设,其中15处由有条件的宗祠改建而来。文化礼堂改建基础非常好、氛围浓。”

活动突出地方特色

  坐落于青山绿水之中的灵溪镇溪心村曾氏宗祠,是一座非常美丽的仿古建筑物,坐东朝西,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投入改建后,大门口的西北边增加了健身和篮球运动两用的小广场,旁边还放置着不少的健身器械。东边的墙外,是科普宣传长廊、宣传窗。

  主楼一层,悬挂历代有关曾氏祖先画像。两边厢房为二层砖混结构,一楼厢房设有乒乓球、台球、健身器材等体育设施,两边墙壁分别张贴着大量的宣传图片。中间有一个面积比较大的天井,平时作为羽毛球场之用,也是举办包粽子比赛、武术比赛、器乐比赛、木兰拳、音乐表演的好场所。厢房二楼与前座的二楼相连接,设有各种文化活动室。有农耕文化实物展览室、音乐室、农函大教室、放映室、村民学校书画室、电脑信息室、棋牌室、医务室、图书室和多功能厅等,并投入38万元配备了乐器、音响器材等。图书室收藏各类书籍计5000册。

  走访苍南的文化礼堂,不难发现,由祠堂改建而来的文化礼堂构造都与灵溪镇溪心村相似。

  按照文化礼堂的建设要求,文化礼堂大门口要悬挂国旗和文化礼堂的牌匾,开设礼堂、讲坛和学堂;改造戏台,增加礼堂举办文化节庆、文化仪式、文体活动、群众议事集会以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政策宣讲、科学和法律知识普及、生产技能培训等功能。同时,在礼堂最醒目的位置悬挂我省“务实、守信、崇学、向善”的价值观标语。

  标准虽然相似,但建成后,各村的特色在文化礼堂中尽情“绽放”。

  钱库镇前后金文化礼堂最特色的地方在于,他们有一间自己的“民俗博物馆”。虽然这间博物馆不大,但里面的东西都有来头。“为了突出我们自己的特色,想到建这间民俗陈列馆。”经办此事的金处村村委会副主任金礼义告诉笔者,得知村里要建民俗陈列馆,不少村民都主动找上门,将祖辈用的劳动生活用具送了过来。“大家都想让后人感受我们的民俗文化。”

  在这个“民俗博物馆”里,可以看到纺车、六角接台、蓑衣等生活生产用品。“这个地方真好,我没事就来转转,看看这些老玩意儿,回忆往昔。到这里的小孩也对这些特别感兴趣。听我们讲讲过去的辛苦岁月,才能更好体会现在的美好生活。”72岁的金老大爷说,跟他差不多岁数的老人,对这个“博物馆”特别有感情。

  “文化礼堂建设只有量体裁衣,符合民意,才能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村民想唱就唱的梦想舞台。”透过钱库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主任章定华的这番感受,我们欣喜地发现,启蒙仪式、成人礼、敬老礼这些“老底子”文化在礼堂内逐一再现;综合培训、图书阅览、春泥活动、体育健身等一应俱全;室外配备的文化长廊还展示了本村的民俗、发展成就;读书会、球类比赛、南拳表演、社戏演出、木兰扇表演……这些群众认同和喜闻乐见的方式,不断充实建设文化礼堂内容,使其真正成为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高地”。

  更为难得的是,各村文化中心深挖本地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人举办非遗项目的展示、表演,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比如,仙居文化礼堂针对民间武术比较发达的特点,建立武术表演队;钱库镇倪处村重点做好民俗文化传承人的培育,组建了米塑、盘歌、民乐等多支表演队。

  随着各项文化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文化礼堂以“文”化人的潜在作用日渐显现。文化礼堂变政府“送文化”为群众自任主角的“种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文化支撑力。

素质提升反哺新农村建设

  暑期前,宜山镇张南村的文化礼堂里,村民集聚在此,讨论能不能在文化礼堂里安装一个可以拆装的泳池,解决村里和附近的小孩想学游泳又没场所的问题。经过讨论、协商,很快安装一个可拆装泳池的方案就通过了。请冬泳队的老师免费教学,仅收一点水电费使用成本,就让村里和附近的小孩学游泳,夏天过去,拆掉泳池,又不占地方,这个方案得到大家的认可。7月1日,泳池投入使用。

  溪心村也是在这样的讨论会基础上,最终制订了《溪心村文化工作规划》、《溪心村星光老年之家服务纲要》等20项规章制度。“由于这些制度能体现村民的愿望,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特别是《溪心村“十一五”建设学习型村庄规划》,为全村村民制定了规划蓝图,深受大家欢迎。该村还集思广益,利用自然水资源,投资50万元,控股建造了一所占地6000平方米的户外标准游泳池,建有标准池、训练池、儿童嬉水池各一个。在提升溪心村文化建设知名度的同时,也为村里带来了每年约5万元的集体经济收入。

  不经意间,文化礼堂还扮演起了一个“凝聚精神”的角色,个人素质的提升反哺新农村建设,文化礼堂俨然已经成为民情民意集散地。

  “文化礼堂一般人气很旺,每天都有人在这聊天。这样良性的互动、沟通,能让我们第一时间获知民情民意,也能更好地为村民提供服务。”负责张南村文化礼堂管理的周曙光这样谈文化礼堂建设以来的感受。

  “民间宗祠,本来是一个宗族活动的专门场所。改建、提升为文化礼堂后,越来越多的‘外人’开始融入当地文化、生活,推进了社会的稳定和谐。各村频繁交流文化礼堂经验工作,又将文化礼堂各个点串成了一道动人的人文风景线。”林森森说。

  春风化丝雨,润物细无声。文化礼堂已逐步成为主流的文化阵地,深深扎根苍南大地,开出芬芳的花,结出香甜的果。

  点 评

  胡瑞怀(温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苍南县结合实际,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坚持农村文化礼堂与农村宗祠共建共享,对宗教宗族活动进行引导,实现了农村文化礼堂与农村宗祠的和谐共处,在吸引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活动同时,更加注重内容建设、思想道德建设,着重凸显教化功能,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有凝聚力、向心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成为温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一大特色。

  邹跃飞(温州市文联副主席):

  文化礼堂,除了不定期的文艺展示外,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人们的向往地、聚集地,要成为人们真正的精神乐园。苍南宜山镇张南村、灵溪镇溪心村的经验告诉我们,文化礼堂工作的开展不仅仅是跳个舞唱支歌,或举办某个仪式,更重要的是要体察民意,符合老百姓的意愿,做老百姓喜欢做的事。两个村因地制宜,分别办了两个游泳池,既解决了群众的需求,又丰富了文化礼堂的内容,受到了群众的欢迎。两个村这样的举措,值得我们学习和提倡,它拓展了文化礼堂工作思路,使之呈弥散式扩大,也使得工作趋向多样化、丰富性,克服了模式化、僵硬化,让文化礼堂工作更深入群众,贴近群众,成为群众积极参与、喜闻乐见的重要文化阵地。

  金文平(市民俗学会会长):

  苍南县文化礼堂建设的亮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因人制宜。祠堂作为地方宗族的活动场所,向来是姓氏人群传承地域文化的座标。千百年来对列祖列宗的敬仰,对贤人达士的敬重,已经成为根深蒂固的宗教理念,将祠堂改建为文化礼堂是顺依民心而相得益彰;其次是因地制宜。苍南的民风习俗内容丰富,颇具特色。利用建设文化礼堂的活动载体,着力凸显富有地方元素的传统利益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融思想于形式之中的两全其美;第三是因时制宜。当前,在大兴文化礼堂建设的强劲东风鼓舞下,爱国爱乡、崇尚厚德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旋律。苍南县在“改”建民间宗祠进程中还注重了“增”建文化硬件设施的投入,为文化礼堂倾注了强基固本的活力而持之以恒。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苍南文化礼堂渐成主流文化阵地 2013-10-21 浙江日报2013-10-2100006;浙江日报2013-10-2100012;浙江日报2013-10-2100016;浙江日报2013-10-2100013;浙江日报2013-10-2100017;浙江日报2013-10-2100014;浙江日报2013-10-2100015 2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