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此区非彼区
赵 伟
赵 伟
上海自贸区挂牌,引出经济界无限预期。关于上海自贸区,我想说的涵义有三层:
第一层是说,自贸区是“试验田”,不是“大田”,其容量毕竟有限,必须集中优势做成几件大事,而不可面面俱到。
当今世界有两种自由贸易区:一种是国与国之间建立的经济一体化组织。所谓free trade area,缩写FTA。这是基于国与国之间的双边或多边协定和权利义务对等的承诺。典型的如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去年启动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等。另一种是一国政府自行划定面向国际开放的小区域,英文叫free trade zone,缩写FTZ,亦可译作“自由贸易地带”。上海所要建立的自贸区,首先是个自贸带(FTZ),而非严格意义的自贸区(FTA)。区内规则以及对外经济交往原则由一国政府自行制定,而无须与别国甚至邻国协商,也无须签署双边及多边协定。这种“单边决策”机制,给此类自贸区以较大的国别政策选择权限。就这个意义而言,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余地很大。决策者须首先把握好这点。
第二层是说,上海自贸区的定位及内涵,远远超越世界迄今建立的所有自贸区。目前世界上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有3千多个自贸区。大体上分为三种类型:一为出口加工区,二为保税区,三为自由港。就国务院公布的实施方案来看,上海自贸区除了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和自由港在集聚产业及对外贸易方面的功能而外,还负有更为宽泛的功能,最重要的是发挥一个背靠中国第一大都市的“准”经济特区的功能。
第三层是说,上海自贸区的重头功能,在于实验与创新,而非简单模仿。全球迄今建立的各种自贸区或保税区,起步都以模仿为主。上海自贸区一开始就得靠自身实验与创新。实验的重头内涵有二:一个是深化体制改革。另一个是深化对外开放。两者彼此关联,媒体描述为“以开放促改革”,直击要害。恰是这一点,就足以营造出一种倒逼机制。这方面别的不提,单提一个就可见“倒逼机制”的厉害,这便是立马要做的人民币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不难设想,单是这一招,就会给现行金融体制和资本管制体制以多大的冲击!
有人把上海自贸区和当年深圳特区相比拟,认为设立上海自贸区的意义远超深圳特区。这样比不一定恰当,但若将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创新难度和深圳特区当年比一比,倒可见上海自贸区面临挑战之严峻。
首先,上海自贸区承担的任务比之深圳特区当年要宽泛得多。深圳特区当年就是引进外资与扩大外贸出口,破解外汇缺口和储蓄缺口困局,建立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上海自贸区面临的任务,在于为新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探路。这一点说来容易做来难。难就难在中国改革迄今,那些容易改的都改了,剩下的是难改的“硬骨头”。作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长三角地区剩下的更是难上加难的改革了。就这个视点来看,上海自贸区的体制改革探路,须有非凡的冒险精神和同样非凡的创新能力。
其次,上海自贸区一经起步将要面对的问题,要比深圳特区当年复杂得多。其中一个是,须为中国经济“两过剩”和“一风险”的困局找到出路。“两过剩”即巨量的国内储蓄和外汇储备过剩,这些稀缺的资源无法有效地纳入国内产业转型升级轨道。一个风险即资本外逃和实体产业空心化风险。民间资本投资难和民企融资难“双困局”,以及富人移民潮,意味着中国存在资本外逃与实体产业空心化的风险。这些都期盼通过上海自贸区的实验,趟出一条解决路径。
再次,上海自贸区启动之际必须直面的国际环境和地缘政治,也要比深圳特区当年复杂得多。当年深圳特区开张时,东西方“冷战”正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需要中国“援手”对抗前苏联,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普遍持支持态度,其中日本最积极。而今情形大为不同,别的不提,单是突破美国主宰的TPP,即把中国排除在外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这张网,就需要上海自贸区在体制改革上动点真格了。
作者为中国与全球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浙江大学-诺丁汉大学)主任 浙江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