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1版:专版

文章导航

生命如花,民生入画

——记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何水法

  生命如花,民生入画

  ——记著名大写意花鸟画家何水法

  文 彭茗玮

  何水法,杭州人,祖籍绍兴。

  他视花如命,看见花就像看见老朋友一样,会饱含热泪地问候一声“老朋友,我来看你了”;他生命如花,从孩提时代看着烫印在暖瓶脸盆上的花花草草而自然启蒙,半生都浸染在爱花、画花上。他以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提案并促成《富春山居图》两岸合璧;他力助河南平乐农民从种牡丹到画牡丹的产业转型,尽一己之力关注当代民生与文化,推进中国绘画艺术的世界交流。

  在中国画技艺发展到巅峰时期的代表地杭州,在当代中国花鸟画画坛上,何水法创出“何家样式”。他善绘群花,自成一派,风格奔放热烈,着色鲜丽不俗,内涵隽永大气。

写生写意,尊重生命

  生命是一个深邃的话题,然而也是一个美好的话题。从某种角度来看,人类一切的文明成就,或多或少都与对生命的理解和立场有关。东西方的先哲们对生命有着各种深浅隐显的理解和观点,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史怀哲曾经在游历奥果韦河流的途中,顿悟出“尊重生命”的哲学思考。对于艺术家尤其画家来说,表达生命的最好方式,就是寄情自然的具象。

  何水法寄情对花草的写生。他说,写生是画家与生活的对话,是画家对生命的思考;而中国画写生不同于西画写生,要懂得取舍。正是得益于这种思考,二十几岁的时候,他的写生稿就曾经被刘海粟临摹过。刘海粟在《存天阁谈艺录》中提到自己临摹了何水法的菏泽牡丹写生稿。他还赠诗何水法:疮痍满目小楼寒,静极无聊酒瓶干,忽见山东菏泽本,敢遣春色上毫端。

  水法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十几次北上山东菏泽、河南洛阳等地写生牡丹,人送雅号“牡丹王子”。他从来都是带着真诚看花、带着感情写生,几十年坚持不辍。今年的杭州特别热,连续十几天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年近70岁的他却欣然于暑热之下顶着烈日去断桥写生荷花。他说,得益于高温,今年荷花开得特别好,花瓣枝叶都很茂盛,他不能错过,一定要把这个难得的盛开状态描绘下来。

  1993年和2006年,何水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以跃然纸上的恢宏气度、雄强笔墨和强烈个性而征服国画界。谢稚柳称赞他的画作“大写意气旺神畅,笔墨华滋,浑然天成,墨沉淋漓,潇洒清新、厚实灵动相映成趣,堪称一家”。

  对今天美术界的花鸟写意画,他有可圈可点的创新之处,那就是——搬掉大石头!他很早的时候就在思考,笔墨是中国画的生命,而生命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呈现的存在状态是不同的,画家对生命的展现也要与时俱进。

  中国花鸟画的传统是以梅、兰、竹、菊等为题材,而到了何水法的笔下,他开始关注花卉世界的整体,从构图到笔法都放开了,画中更多是群花谱像,没有石头,也较少禽鸟虫鱼,就是满纸的花叶枝桠。不仅如此,他还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式构图,将山水全景式构图法借鉴过来,纸上的花叶有近景、中景、远景不同视角的展示,立体多维,错落有致,情趣盎然。美术评论家曹玉林认为,这种全景式构图方式,大多不以单株或数株花卉作为致力重点,而以众多花卉的相互烘托、映衬作为致力重点,从而形成一种整体上的气势和规模上的效应,表现出一种时代精神。

  在中国花鸟画界,长盛不衰的画家如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潘天寿等,他们的画作或大气、或雄浑,所表现出来的是一种生气活力与欣欣向荣的气象。白石老人的花鸟画有童趣;张大千的花鸟画很灵动;潘天寿的花鸟墨色为主,留白很多,大红大紫只见一隅。何水法画的更多是花卉,满纸的黄、红、粉、绿,但疏密有致、远近有别、轻重有显。观水法的群花,这千枝万朵,又似千军万马,很能让人联想到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特区,一片万物兴发的蓬勃景象;又像火车站上春节回家的人海,或者黄金周长假的旅游大潮。一笔笔浓墨重彩中彰显出来的,是今天中国人的一种生命的饱满和张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经用“红杏枝头春意闹”来描述何水法笔下的花群状态。其实,这个“闹”更像“争”,像今天国人“只争朝夕”的向上精神,像改革和转型时期所褒扬的时代活力。水法常常感慨自己会有意想不到的神来之笔,也许,他的神来之笔就来源于他日日擦肩而过放眼望去的当代中国人。

  创新是生命成长的动力,因为创新,传统被推倒在了现代面前,汲取了新的营养,蜕变或融长出新的系统。有人这样评价“何家样式”:作为当下中国画体格转型中的一个成功范例,何水法坚持了中国画的文化种姓和本体特质,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人艺术欣赏中的大众化趋势和视觉化需求。他的创新为中国花鸟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动力。

情关枝叶,民生入画

  林语堂说,肉眼看不到的,须用心眼来看。

  何水法不仅借鉴西洋画法的用色和构图,更借水墨交融,让色彩缤纷雅丽、艳而不俗。看水法画画,很多时候一幅挥就,所调颜料也刚好用完,水盘里不浑,调色板不污。他说,这是因为动手前就已经胸有全局了。心中有数,自然笔下有法。在他的画案上,水不是用来洗笔的,水是最好的颜料。

  “我看花,就像去看老朋友。”在何水法的眼里,花绝对不是“泪眼问不语,乱红秋千去”的无情物,而是有情义、有魂魄,亦解风情万种的老朋友。几十年了,他几乎年年北上写生牡丹,每次快到了,心就开始狂跳,一靠近牡丹园,何水法就忍不住喊一声:“老朋友,我来了。”这一年,哪株牡丹瘦了,哪株牡丹被挪了位置,他都一眼看出,亲人一般熟稔。

  其实,真爱了自然就愿意关注,也自然愿意付出。何水法爱花、爱画、爱写生,是发自内心的真爱。年轻的时候,条件不好,他一家三口蜗居在15平方米的斗室之中,饭桌当画案,吃饭时把笔墨收起来,晚上为了不挪动位置,他让女儿到画案下面去睡觉,他则继续作画。现在和老伴笑谈起当年的种种委屈和摩擦,没有苦,都是乐。

  爱屋及乌。因为爱牡丹,水法也爱上了牡丹村和这里的村民。他培养农民画家,资助中原牡丹村转型。他把洛阳平乐村从“牡丹第一村”变成了“中国牡丹画第一村”。 那些拿着锄头的农民如今拿起了画笔,从种牡丹到画牡丹,他帮助农民兄弟们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三产业,从物质满足升华到精神追求。更重要的,他助力了牡丹村的产业转型,更为村里的农民子弟开辟了一个新农村的好榜样。这里的孩子也可以生在一个物质与精神同时富有的家庭,也能在充满艺术的童年中长大,更能凭借艺术之才而走出河南,走向大城市,走向全世界。

  水法不仅汲取了中原河洛文化的牡丹神韵,也沾染了中原人士的严正为政之气。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浙江省政协常委,他每年都会以提升国民文化素质、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为目的提出几个文化方面的提案,其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交的《富春山居图》合璧展览的提案。

  2010年,适值《富春山居图》问世660周年,何水法曾经三次去台湾拜会《无用师卷》未果,他产生了一个强烈的念头——推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让博大精深的中华艺术文化彰显凝聚力。他随即起草《关于富春山居图合璧故里展出的提案》。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提案得到了前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并在记者会上当众表示支持合璧提案,坐在电视机前的何水法热泪盈眶。

  水法不仅热情推动两岸中华传统文化的交流,还致力于推动中外文化的融合与了解。他要把中国国画艺术推向世界,也把世界优秀艺术呈现给中国大众。他这些年去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法国、埃及、南非等国家和地区采风及学术交流,他与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和波兰居里夫人大学联合在浙江成立了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和波兰居里夫人大学驻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把乌克兰、波兰以及欧美的艺术带到了杭州,举办了乌克兰油画展、乌克兰玻璃艺术展、波兰当代艺术展等等。2010年5月,何水法被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授予荣誉博士学位,他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几百年前,扬州八怪之首的郑板桥,曾经画竹题诗:一枝一叶总关情。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一枝一叶,不是花草之躯,而是民生疾苦。今天,身为艺术界代表、政协委员,水法不仅做到了用情画枝叶,用画写民生,更做到了亲力亲为,弘扬文化,体恤民生。他的提案,从助力龙泉青瓷申遗成功,到致力于恢复南宋院体画派、良渚文化的申遗……数不胜数,件件都是他从群众文化事业和社会真实现象中撷取的真知灼见。这些年来,他以普及传统文化为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社会调研,提交了系列提案:他大声疾呼,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他深情阐释,重视城市文脉的保护,一个城市的文化遗产是不能被隔断的;他坚持主张,生态就是生命,要珍惜一花一草……2011年,他的《重视华人华侨子弟学习中华文化的提案》被全国政协评为优秀提案。今年,他连任政协委员。

师徒授受,黄金水法

  富阳庙山,当年黄公望泼墨绘制《富春山居图》的隐居之地。何水法在这里自费倾情建筑了自己的国画教研与艺术交流处所、被誉为“中国当代前沿建筑之一”的抱华楼。占地15亩的抱华楼,是乌克兰利沃夫国立艺术学院驻中国文化交流中心所在地,也是何水法亲授绘画技艺的国画院。他坚持师徒授受的方式,因为当年他就是这样一路受益而来。水法幼时家境一般,无力拜名师学画,全靠着烫印在脸盆和暖瓶上的鱼虾花鸟装饰画自然启蒙,激发起了他这一生对花鸟画的喜爱与追求。后来,他经常拜会刘海粟、谢稚柳等泰斗级艺术前辈,还受业于陆抑非的门下。前辈的肯定和指点让他少走了很多弯路,也对他的技艺创新有着重要的帮助,刘海粟临摹过他的写生稿,谢稚柳肯定过他路子对,陆抑非更是对他言传身教。他说,学艺最难得的是起步的时候就站在一个正确的起点上,这是绝无仅有的幸运。现在,他同样以这种师徒授受式教学方法来指导他的学生,从杭师大美术学院何水法高研班、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到美术报何水法高研班,他都免费给予教学,他对学生的呵护之情更是溢于言表,经常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坊间流传着何水法狂妄傲慢、好大喜功等微词,但在接触何水法的日子里,他给人留下的印象更多是热情、自信、率真、善良。本来,天资高人一筹的人,多少都有些狂傲,祖籍绍兴的何水法汲养了古越土地上的性灵之气,艺术禀赋很高,也同样率真耿介,喜欢仗义执言。他对别人从不虚与委蛇,有人拿画来请他评点,好他就说好,不好就说不好,从来当面点明,绝不拐弯抹角。他希望这样能最真诚最直接地帮助别人,能让对方引起注意,以图画艺的改进。

  有人以黄金来比拟何水法的性情。黄金很硬,在1000摄氏度高温下不熔化、不变色;黄金也可以很软,软到可以敲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比发丝还要细的微米金丝。他性情一如金子,刚硬至极,亦能柔软至极:豪爽起来可以如同梁山好汉一般,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又如诗仙李白一般,越醉越狂,越醉越有情趣,酒后兴来,挥毫纸上的牡丹花、牵牛花等等,色彩鲜艳欲滴,枝桠摇曳飘舞,灵动非常。细腻雅致起来,他却又静如处子,可以很长时间对着一株牡丹或者荷花凝视,半晌无语。他年轻时候还有一手绣花的好手艺,这对外表如同北方壮汉一般魁梧的何水法来说,着实是一件匪夷所思之事,也难怪他的恩师陆抑非老先生当年对他笔下栩栩如生的工笔花鸟这么满意。蒲丰说,风格就等于那个人。1976年,刚刚30岁的何水法有幸同吴茀之、诸乐三、陆抑非三位老前辈一起出版了全国发行的四条屏。1977年,他创作的《海疆利剑密如麻》入选庆祝建军50周年全军美展和第六、七、八、十、十一届全国美展、百年中国画展、首届国际双年展等。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秘书长、著名美术评论家孙克盛赞何水法是天才朋友,挚爱艺术、心地善良。不管是自信率真,还是刚柔相济,何水法都是真诚而自然的,他平时讲话幽默,喜欢用杭州话兀自笑谈街巷趣事;他的《春光图》搭载“神舟七号”遨游太空;他的“《富春山居图》合璧”提案得到了高度重视和配合;他为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慷慨捐赠20幅大画,他为汶川地震捐款100多万元,为印度洋海啸、台湾大地震、白血病患者以及素不相识的截肢少年集资义卖;2005年,他被联合国世界和平与发展基金会授予“世界和平文化使者”,过年为市民义写春联,与画友一起捐建云南保山腊勐乡“长菁中国画希望小学”;他热情拥抱癌症患者……

  70岁的何水法看上去红光满面器宇轩昂,思维敏捷言语犀利,丝毫没有垂暮的迹象。相反,他穿着艳丽,尤喜红色;他喜食酒肉,尽兴即止。

  他天生如此,得命运宠爱与庇佑,兼有自己的努力和坚守,成就至今;也以一己之力,为社会民生和传统文化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浙江日报 专版 00011 生命如花,民生入画 2013-10-18 浙江日报2013-10-1800019;浙江日报2013-10-1800020;浙江日报2013-10-1800022;浙江日报2013-10-1800023;浙江日报2013-10-1800025;浙江日报2013-10-1800027 2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