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不片面追求贷款“零不良”

  吕志强

  银监会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上升至5395亿元,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新高,不良贷款率为0.96%。同时,不良贷款风险开始加速向东部蔓延。对此,既不可放松警觉,也不必过度恐慌,当理性辨析。

  首先,不良贷款回潮不等于信贷运行失常。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调整转型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银行业出现不良贷款回潮在所难免。另外,东部经济发达省份前几年银行信贷总量、增量均处于全国前列,因为贷款总量巨大,不良贷款余额自然会高于别的地区。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为配合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和2010年银行贷款出现天量增长,然而货币资金的配置效率却在走低。有数据为证:2008年末,中国GDP/M2为0.63,而2012年末降低至0.53,这表明2012年每1元货币投放仅能形成0.53元的增加值,较2008年下降了0.1元。货币资金生产效率的下降,反映出实体经济生产收益难以覆盖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藏匿着不良贷款风险。而且这期间投放的信贷,其质量还将继续在今明两年接受严峻考验,所以从未来一个时期看,不能排除局部不良贷款仍有回升的可能。

  商业银行近期出现的不良贷款回潮,是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种“阵痛”,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信贷资产质量的温和波动,属于信贷运行总体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局部暂时现象。

  其次,不良贷款回潮不等于风险失控。照习惯思维,一提不良贷款回升,往往就会视为风险失控。其实,这不可一概而论。

  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及比例“双降”已持续10年,目前已经降到1%以下,远低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的信贷投放比较分散,没有过多地集中在哪一类高风险的产业上;贷款保障比较充分,大部分贷款是有抵质押保证的,还款来源比较充裕;商业银行均有充足的风险拨备;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央“稳增长”政策的出台,有利于遏制和缓解不良贷款的反弹。依笔者之见,若今年我国GDP增长实现7.5%左右的预期目标,不良贷款率不但不会出现大幅攀升,还有可能止升回落。

  不良贷款回潮不等于风险失控,还在于如今的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

  最后,信贷高质量不等于“零不良”。从贷款形态上说,“零不良”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风险驾驭能力特强,贷款都处在正常形态,那是高超的风险驾驭能力;另一种是贷款形态很大比例处于关注类状态,虽然五级分类尚不属于不良,但隐藏风险。这种“零不良”随时有可能暴发风险。三是从贷款收益上论,不敢涉足风险的“零不良”,很可能是客户结构过于狭窄。如此一味追求“零不良”不利于商业银行发展。

  衡量信贷高质量,并不是看“零不良”,而是取决于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是否达到高效益。表现在银行收益上,主要看资产回报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回报期是否可持续。

  市场经济,也是风险经济。商业银行扎根于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承载风险。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银行家不是一味地避险,而在于及时识别风险,科学防范和有效化解风险,善于从高风险中获取高收益,且可持续发展。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不片面追求贷款“零不良” 2013-10-17 3193641 2 2013年10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