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
制度性冷漠
75岁的西安老人徐万发可能还不知道自己出名了。近日,因为银行账户被锁定、需本人到场修改密码,正在医院接受治疗的他被120救护车送到工商银行某营业网点,在5名120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才艰难完成按指印的程序。
面对众人的谴责,该银行网点一位负责人却拿制度说事。他表示,必须本人到场进行密码重置,“是为保护客户资金的安全”。直到媒体曝光,相关银行才发表致歉声明。对于银行、尤其是某些国有商业银行如此“硬气”的做派,普通百姓其实并不陌生。且不说要求重病患者本人到场办理业务的事情时有发生,就是平常的业务办理,排队时间长、服务态度差以及收费项目乱等现象,也让不少人受气。
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为保证客户的资金安全,银行出台相应规定并严格执行,本无可厚非。可别忘了,中国还有句俗话,叫做“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当面对卧床不起的重症老人,修改密码是不是非要死守陈规,是不是可以网开一面?在脆弱的生命面前,我们少一些傲慢与冷血,多一点人性与关爱,难道不行吗?
“以人为本、客户至上”是许多服务机构信奉的经营理念。可发生在“徐万发们”身上的这些事,却让这些口号显得苍白无力。要让这些听上去很美的承诺走进百姓生活,我们真正需要的,是银行方面设身处地对客户切身利益的考量与关切。
办事群众太多时,多开几个窗口;遇到客户询问时,多点耐心解释;出台规章制度时,多些人性关怀……只有从这一件件与百姓密切相关的小事做起,银行等服务机构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而拿“霸王条款”太当回事的死板与冷漠,最终失去的,将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