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社区“大妈时代”悄悄隐退—
小巷总理, 年轻人唱主角
本报记者 黄宏 通讯员 陈勇
核心提示:
社区,社会的“细胞”,居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始终是党委、政府关心的重点。随着时代发展,社区干部能否密切联系群众,能否解决群众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成为一个新课题。 在人们印象中,居委会曾是“婆婆妈妈”的天下,但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居委会大妈”。社区干部越来越年轻化,会给社区工作带来什么变化?记者一探究竟。
走进杭州市上城区东平巷社区居委会的办公室,这里工作的全是年轻人,居委会主任郑欣是“85后”,副主任张吉俊、李洁全是“80后”,连社区党委副书记也是“85后”。
年轻人当上居委会干部,在我省已不是新鲜事。据统计,全省有7000多人获得社会工作师或助理社会工作师资格,越来越多“80后”年轻人当上“小巷总理”,社区干部不再都是“大妈”。
经历: 小巷总理的苦与乐
个子不高,穿着朴素,说起话来细声细气,可一干事,雷厉风行的作风,像是换了个人。沈高,27岁,西湖区金乐社区居委会主任。在文新街道,他是最年轻的社区“一把手”。
虽然年纪轻,沈高已在金乐社区干了7年,是这里的“元老级”社工。
走进社区,一路上全是和沈高打招呼的居民。“我已经习惯了,居民都成了熟人,一走在路上就是点头,打招呼,点头,打招呼……”比起现在对社区工作的得心应手,当初,沈高对自己能否当好社区干部,可没信心。
记得到社区报到的第一天,沈高就被分配到一个棘手的任务:调解两户居民因为家中漏水发生的纠纷。
他带着物业公司的水电工,去了居民家。这两户居民,一个六七十岁,一个50多岁。到了现场后,本想“主持公道”的沈高发现,根本没人理他。
“水电工的岁数要大一些,他问事情,两户人家都回答;我问话,他们当没听见,我跟他们讲道理,他们也是眼睛斜斜。”沈高仍记得当时尴尬的场面,他好不容易插上话,结果却把双方惹火了,工作没做通,调解失败。
“没法子,我只能找到小区业委会主任,再一起去调解。”结果令沈高惊讶不已:业委会主任和两户人家看似东拉西扯,聊了一个多小时,事情居然解决了!
回去之后,沈高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我想了很长时间,不断问自己,社区干部这个工作,究竟适合不适合我。”
第二天,他请教了社区老主任。老主任的一句话点醒了他:“别一碰钉子就打退堂鼓,谁都有不会的时候,你要好好跟社区干部学习怎么和居民打交道。”
之后,每次社区干部去调解,沈高都自告奋勇跟去“取经”。“社区工作最难拿捏的是情与法之间的度,有时居民的诉求需要用人情来处理,如何不违反原则,又能有人情味,还真是门学问。”沈高慢慢地摸出了门道:看到老大爷,热情打招呼、聊天,看到大妈,主动帮她拎东西……这些“居委会大妈”的招数,他全学会了。
沈高还发挥年轻的优势:建立QQ群,和社区居民一起网上聊天,热心地帮助居民解答问题;和年轻居民交流淘宝心得,谈论手机使用;用微信和周边人联络感情……“在社区里,我有不少粉丝,人气很高。”他笑着说。
前段时间,沈高被社区居民高票推选为居委会主任。
比较: 年轻社工的长与短
在实际工作中,年轻社区干部有冲劲、能创新,思维比较活络,这些都成为他们工作上的优势。
在杭州上城区青年路社区,居民孙新宝家中,摆着一个奇怪的箱子:上面盖土,里面有蚯蚓,下面埋果皮、菜叶子。每天,这家人削下的果皮、捡剩的菜叶,全都放在这个箱子内,让蚯蚓吃掉。
“蚯蚓的排泄物,是最好的花泥,我种花不愁没肥料,繁殖出来的蚯蚓,正好用来钓鱼。”孙新宝喜滋滋地说,真是一举两得。
这样的“蚯蚓箱”,在青年路社区很流行。这是该社区和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一位教授的合作项目,目的是鼓励社区居民低碳生活。在这个项目中,居委会主任李啸杰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是一位“80后”社区干部,毕业后,一直在社区工作。
8月8日,东平巷社区迎来两位外国大学生,他们来当志愿者,教社区孩子英语。联系他们的,正是该社区居委会主任郑欣。
记者到现场时,他正用娴熟的英语和两位志愿者聊天。前段时间,郑欣发起一个活动,请居民把心愿发到微博上,然后他再和志愿者联系,帮助实现心愿。对这个活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很高。
尽管年轻干部工作热情高,但工作中也遇到不少“拦路虎”。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与资深社工相比,他们和居民沟通、协调的能力明显不足。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85后”社区干部曾遇到一件事:有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因为对物业公司有意见,经常到社区来吵闹。
“老人不知道,社区和物业公司是两码事,我解释了很多次他就是听不进,我一时气不过,就和他争执了起来,最后领导要我向他道歉。”这件事让这位“85后”很委屈:自己明明没有错,也努力跟老人解释了,他为什么还那样吵闹。
后来,社区居委会主任告诉他,这种时候,需要耐心听老人说,而不是情绪失控,更不能和居民吵架。
“年轻的社区干部,要多向那些老社工们学习,多加磨炼,再加上发挥好自身优势,就能适应居委会工作。”湖畔社区党委书记花丽姝给年轻社区干部支招。
成长: 服务本领的优与劣
社区干部年轻化,几乎势不可挡。
据了解,在今年的社区换届选举之后,社区干部在整体上出现了平均年龄下降的趋势。如杭州古荡街道,本次社区“两委”正副职干部的候选人中,35周岁以下的有19人;翠苑街道的社区党委副书记队伍平均年龄降到了33.7岁,比原来年轻了9岁。
“早年的居委会大妈有她们的优势,现在的年轻社工也有自己的优势。”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任建民认为,社区工作相对繁杂,现在信息化普及,需要社区干部有更充沛的精力和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充分掌握,社区干部年轻化是大势所趋,也是工作需要。
“我们现在鼓励老中青结合,社会工作需要传帮带。”任建民分析说,过去的那些大婶、大娘来自本社区,人头熟,容易和居民打交道;年纪大,经验足,敢说话,有些不好张口的事,她们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白,有些难处理的纠纷,她们说说笑笑就办妥了。
据介绍,针对年轻社区干部经验不足的问题,杭州出台了一些新进社工培养锻炼的工作规范。如在西湖区,就对所有新进社工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式培训,通过专业授课、参观考察、专题讲座、社会实践等方式,帮助他们熟悉工作。
到社区工作后,还会安排优秀社工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带,并要求每个新进社工联系一个网格,让他们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熟悉情况、直面矛盾,尽快融入工作。
■专家观点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张敏杰: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和基础,建设一支专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对加强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非常重要。年轻的社区干部是加强社区工作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其中绝大多数有专科和本科文凭,很多人获得了国家颁发的社会工作师证书,为社区管理带来更广阔的视野。但是,从目前情况看,这个队伍还相当不稳定,需要不断从各方面提高他们的待遇、地位和工作能力,提升其在社会上的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