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之鸟 神奇归来
——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记
编者按 浙江自然博物馆10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确认600只大凤头燕鸥幼鸟和1只中华凤头燕鸥幼鸟,近日从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飞离。这标志着我国首个“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地试验”取得成功。中华凤头燕鸥因极为罕见而被誉为“神话之鸟”,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此次试验的成功,为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了新思路。本报约请本项目负责人之一、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范忠勇为大家讲述其中的精彩故事。
神话之鸟 神奇归来
——中华凤头燕鸥种群恢复记
特约撰稿 范忠勇
体长只有38厘米的中华凤头燕鸥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危物种,这是现存物种濒危级别中的最高等级。据估计,中华凤头燕鸥全球总量不超过50只,数量远比大熊猫稀少,被评为全球最濒危的100个物种,其中鸟类仅4种。因为种群过于稀少,中华凤头燕鸥通常会和自己姐妹物种——大凤头燕鸥混群繁殖,这是它们的一种生存策略。
追溯起中华凤头燕鸥的历史,它的踪迹一直不定——1861年,中华凤头燕鸥在印尼东部被首次记录,1937年在山东青岛采集到21只标本后,便了无踪迹,直到63年后的2000年,才在台湾马祖列岛被重新发现。2004年,省自然博物馆副馆长陈水华带领的研究团队,在我省象山韭山列岛的大凤头燕鸥繁殖群中,发现了约20只中华凤头燕鸥的成体。2008年至2013年,它们转移至舟山五峙山列岛繁殖。
每年5月,中华凤头燕鸥都会混杂在几百甚至数千只的大凤头燕鸥中,来到我国东部沿海寻觅合适的繁殖地。它们通常会选择无人居住、没有干扰的小型海岛,完成繁育后代的使命。一般在9月底10月初,“父母”带领当年繁殖成功的幼鸟迁徙南方越冬。
人工引导
科研人员多年的研究发现,当燕鸥集群繁殖密度过高时,繁殖成功率将会降低,如遭遇台风或人为干扰等将带来毁灭性打击。如果将燕鸥群进行人工引导,促使它们分散选择繁殖地,并实施有效的人工管理守护,将极大地提高燕鸥的繁殖成功率。
从2011年开始,浙江自然博物馆、象山韭山列岛保护区、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和香港鸟会的研究人员,在实地考察后,决定选择韭山列岛作为研究项目的实施地,希望“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能重回家园。
如果我告诉你,在一个原本没有燕鸥停歇的小岛,只是因为人为的招引,几天的时间内,陆续吸引了数千只燕鸥的到来。逐渐地,它们在这里求偶、交配、产卵、孵化和育雏,这是多么令人振奋的场景!
我们选择了一个无人小岛,在裸岩区域布设了300多只假鸟模型,安装了两套扩音系统,用来播放预先录制的燕鸥繁殖期的叫声,这套声音系统能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通过叫声来吸引燕鸥。这套声音设备对招引是否成功至关重要。
现在,万事俱备,只欠燕鸥了。
漫长守候
从2013年5月15日起,韭山列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丁鹏、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康妮,与保护区一位负责后勤的工作人员,登上了燕鸥招引岛对面的一个岛,通过高倍单筒望远镜观察对面发生的一切。之后的40天时间,丁鹏和康妮便没有离开过这个岛。
三个人,加上一条狗,三种语言。监测,由新奇逐渐转为枯燥。直到6月3日,失望中的康妮和丁鹏发现对面的小岛上竟然有了8只大凤头燕鸥,它们在停留时,有些甚至做出了不可思议的动作:探究假鸟并试图与假鸟交配。
然而,直至6月19日,始终不超过8只燕鸥,无法达到繁殖需要的大群体。一天天的守候,迎来了一次次的失望。
6月23日,三个人和一条狗暂时撤离驻岛。
7月初,在海岛守候了40天、晒得黑黑的白人姑娘康妮失望地回美国了。
峰回路转出现在7月19日,岛上发现了20只大凤头燕鸥;7月21日,小岛上聚集了上千只的大凤头燕鸥,令人惊喜的是,我们在其中还发现了4只中华凤头燕鸥!“神话之鸟”归来了,它们“回家”了!
神话延续
丁鹏和来自浙江野鸟会的黄秦恢复了监测,共同担负起守护燕鸥的重任,也不断带来好消息:有3300只大凤头燕鸥集群栖息,陆续开始产卵,有19只中华凤头燕鸥同时出现在繁殖岛上,其中两对被确认完成交配,产卵后开始孵化。
从这时开始,大家天天关注台风消息,祈祷台风不要光顾这个小岛。
七八月是浙江沿海台风肆虐的季节,“潭美”在福建登陆,台风“康妮”也与浙江擦肩而过,终于让人舒了一口气。巧的是,这个台风与美国女孩康妮有着同样的中文名字。
付出终于有了回报,到9月底,已经有超过600对大凤头燕鸥和1对中华凤头燕鸥在这个小岛上成功繁殖,它的幼鸟在10月上旬也成功飞离,这标志着我国人工引导鸟类选择繁殖地的试验取得成功。这些幼鸟从象山韭山列岛往南飞,它们将跟随父母飞往南海周边的菲律宾和印尼等地越冬。
其实,“神话之鸟”要的并不多,只想拥有安宁的繁殖地,不受干扰繁育后代。希望在将来,通过我们的努力,“神话之鸟”能自由地在海面飞翔。
保护仍在继续,我们相信,神话终将延续。
(感谢陈水华、黄秦对本文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