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直击全省军民抗灾救灾

共抗水灾,让人们的心贴得更近——

益乐新村,又闻柴米油盐

  本报杭州10月14日讯

  记者 蒋蕴

  通讯员 邱海亮 周炳华

  这几天,杭州西湖区益乐新村居民沈国良发现,原本被大水冲得一塌糊涂的生活,正在悄悄地修复。小区大门通车了,商业街上的店开业了,外出躲避的租户回来了。这个聚居了近两万人的小区里,又有了他熟悉的喧嚣,让他闻到了柴米油盐的味道。

  台风“菲特”过后,益乐新村北区积水一度深将近1米,88幢楼房进水,是杭州主城区灾情最严重的区域之一。经过一周的努力,这里的居民度过了一场近10年来最大的危机。

  沈新华,益乐新村的老书记,也是现在的益乐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今天一整天,他都在忙着修理水泵。

  过去,人们都知道,益乐新村有两个“镇村之宝”,就是两台水泵。作为杭州城西最早建设的一批农居房,益乐新村紧贴莲花港河,地势较低,每逢雨季,排水是首要问题。2001年,沈新华揣着十几万元钱,专程从上海买回了两台提升泵。泵房配电间就设在小区大门口。

  两台功效强大的水泵,帮助益乐新村抗住了11个夏天,抵御了无数场大雨,却在“菲特”面前败下阵来。自从水泵瘫痪后,抗灾就基本依靠人力肩挑背扛,沈新华说,能度过这场灾难,要感谢所有的居民和租户的同心协力。

  北三区11号一幢4层的小楼,是周桂根的家。第一个搬回他家的租户,是附近一家水果店的店主,正在洗晒自家的被褥。大水淹进家里的时候,周桂根还在小区门口扛沙袋筑堤坝。老周的妻子则忙着招呼租户们把重要的物件搬到楼上。周桂根家一楼有6个租客,当天晚上,水一直漫到一楼房间的床沿边,有好几个租客住到了小区边的旅馆里,老周反复嘱咐,开好住宿发票,费用全由他来掏。

  从前天起,租客们陆续回来了。“到现在,我都没收到一张发票。他们都说,你家也遭了灾,这钱不能让你出。”周桂根打定了主意,如果租客们“太客气”,他就在下月房租里按天数减免,“一起经历这场灾,大家都快成一家人了。”

  安徽人吴雯更能体会“一家人”的意思。她在益乐新村租了间街面房,经营一家名叫“亲善”的药房,店面正对着文一西路,是受灾最重的一片区域。

  台风来的那天晚上,房东帮吴雯整理好低层的货架,让她带着铺盖和自己老婆睡同一张床。从那天起,吴雯就掰着手指算退水的日子。上周末,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帮忙喷洒完药水完成消毒后,“亲善大药房”就率先开门营业了。

  吴雯的着急不是没有道理,小区里有几个老病号,一直在她店里按疗程抓药。停业了4天,他们的药还够不够?她还要给配货的同事打电话,这个星期多送点感冒药、消炎药和药膏过来,按她的经验,积水刚刚退去,很多人会着凉感冒,浸泡在水里时间长了,手脚也容易感染发炎。

  下午,她特别去看了小区东边的那处墙洞。几天前,大水淹没益乐新村主出入口时,这里的居民无奈中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地势较高的地方,敲开一片围墙,挖了一个两米宽的缺口让居民出入。最让吴雯感动的是,有人还细心地在墙洞边摆上了一幅绕行路线图。

  今天,围墙已砌补好了,那张手绘的路线图不知被谁收藏了起来。沈国良说,他也在找那张图,除了这张图,那些大水中的患难真情,他都想点点滴滴地记录下来。几天来,沈国良拿着手机,把小区商业街边晾晒的东西一张张拍下来,五金店的接线板、小旅馆的桌椅、照相馆的裁纸刀、炒货店的大炒锅……

  这些暖洋洋地躺在太阳下的生活物件,告诉周围的人,益乐新村的日子又恢复了从前的样子。而且,大家的心比以前贴得更近了。


浙江日报 直击全省军民抗灾救灾 00003 益乐新村,又闻柴米油盐 2013-10-15 3219674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