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直击全省军民抗灾救灾

救灾,我们都叫志愿者

  本报记者 毛传来 廖小清 余勤

  10月14日,距强台风“菲特”来袭已整整一周。

  一早,就有暖暖的阳光照耀,抚慰着经历创伤的土地和人们的心灵。在余姚大街小巷,人们收起忧郁,互相微笑和鼓励,互相问候和关心,互相交换着几天来发生在身边的那些故事,说着故事里那些神秘而又热心的好人,感动在心头升起。

  当暴风雨无情地袭击家园,当饥饿与无助在夜晚来袭,他们从四面八方走来,带着爱的力量和温暖,一起在洪流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很多时候,人们甚至不知道这些好人从哪里来、叫什么,只知道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

  风雨里,洪流中,身处灾区的群众,并不是孤独地面对洪水。这是一个血脉相连的大家庭,我们永远在一起,心心相连,手手相扣,并肩而立,无所畏惧。

  洪水无情,大爱无疆。

  爱,聚成最美的风景

  险情,就是动员令;爱,就是集结号。

  因为爱,我们走到一起来。

  他是“80后”企业家。

  8日深夜,余姚市中心水深没腰,到处一片漆黑。汪洋之中,一台庞大的重型卡车在深水中往返救援。在夜幕中闪耀的车灯,给一些被大水围困了两天的群众带来了希望。

  “看,‘擎天柱’来救人了!”这辆外形奇特的货车,让人联想到电影《变形金刚》中的“擎天柱”。“擎天柱”的主人姓徐,是慈溪市附海镇一名“80后”企业家。

  7日下午,得知余姚城区水灾严重,很多群众被困,徐先生和越野俱乐部的几名成员立即组织4台越野车,从慈溪赶去救援。“没想到,余姚城内积水这么深,几趟下来,4台车坏了3台。”徐先生说,他的一辆价值80万元的进口皮卡车基本报废,只能把花了400多万元、去年才从美国定制的“擎天柱”重型卡车搬了出来。这台车,浙江省内仅此一辆,平时停在家里,是徐先生的“宝贝”。

  8日下午2时,徐先生驾驶“擎天柱”,再次向余姚重灾区进发。一直到9日凌晨5时,“擎天柱”从洪水中安全转移100多名群众。期间,他只啃了两包方便面。长时间的涉水救援,让结实的“擎天柱”也受了伤,一只大灯进水。

  勇猛的“擎天柱”,在网络上引起一片惊呼和赞扬。“大灾面前,相互帮助是做人的本分。作为一名志愿者,我只是尽自己的一分力量。”对此,徐先生淡淡地说道。

  她叫蔡林君,宁海一名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也是宁海心援志愿者俱乐部的志愿者。

  听说余姚受淹急需皮划艇,她到处打电话求人,硬是借来了18艘皮划艇,8日晚组织了30名志愿者连夜赶到灾区。扛物资、分食品、救灾民,哪样也没落下。有人看她小小的个头,劝她去休息,她扔下一句话:绝对不休息,我要坚守在岗位上,随时等候救援命令的下达。一天一夜没睡觉的她,随便找了个地方坐着打了个盹,第二天一早又精神抖擞地往水里冲。

  他们是开烧饼店的夫妻。

  8日下午,宁波海曙区的严女士怀抱9个月大的婴儿,在回家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正在此时,一对夫妻驾驶着载货小三轮路过,停下,扶着母女俩坐上了车。风雨中,丈夫在水中使劲地骑车,妻子在车后一路蹚水推着。路上攀谈时得知,这对夫妇在市区开烧饼店。一个多小时后,严女士平安到家,感激地询问对方姓名。夫妇俩笑呵呵地摇摇手:“听说这两天城里到处是热心的志愿者,你也叫我们志愿者好啦!”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灾有大爱。灾难面前,总有“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性光辉穿越阴霾,给人以温暖和希望,给人以奋进的力量。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在各地灾区,志愿者带着满满的爱心来了,带来灾民们盼望已久的紧缺物资,也带来乐观、信心、感动和希望。

  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以爱的名义走到一起,站成最美的风景,汇聚成爱的洪流。

  爱,表达最美的语言

  挨家挨户送上食品、蜡烛、应急灯,到安置点帮忙维持秩序,帮助转移群众……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志愿者的身影。他们带着满腔的爱心和热情,带着实实在在为灾区做点事的诚意,急灾区之所急,想灾民之所想,用行动书写爱的篇章。

  12日上午8时,宁波市区宝善路上的一家餐馆,一群志愿者正忙着打包盒饭。“听说灾区目前不缺泡面、饼干这样的干粮,但有些市民已好几天没吃上热饭了,我们打算送一些过去。”餐馆老板说,前一晚志愿者就上门请他帮忙,得知是送往余姚灾区,他立即答应下来,并只收取加工费。

  期间,一位中年妇女路过,得知此事,激动地对志愿者说:“你们这儿的饭菜,都由我来买单好吗?”当志愿者说费用已由大家的捐款解决,不需要她买单时,她马上表示要捐款,并当场掏出1000元,委托志愿者带到灾区。

  中午12时,饭菜准备就绪,20名志愿者开着9辆私家车,前往余姚凤山街道、小商品市场、畈周村等受灾点,送去600份热菜热饭。

  一些志愿者团体组织,不但有满腔的热情,更用专业技术为科学救灾增添了一份宝贵的民间力量。

  “余姚的父老乡亲们,公羊队来了!”10月8日晚上7时,当杭州市户外应急救援队——公羊队的60名队员,带着50条橡皮艇和三大车28吨救援食品饮料药品抵达余姚,队长何军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上做了这样的更新。

  这支由企业家、外科大夫、汽修店老板等各行各业人员组成的专业救援队,一刻都没有耽搁。在余姚市花园新村,他们空投矿泉水、划船巡逻;在水过胸口的竹山村,他们徒步5小时,将堆放在冲锋舟上的物品挨家挨户发到村民手中。

  9日晚,在余姚舜南新村,当浙江越野救援队队员张火权和边杰光把皮艇推进小区大门时,原本寂静的小区顿时热闹起来,居民们纷纷趴在窗口欢呼。“你们要再不来,明天我们真没东西吃了。”在5号楼,年过七旬的陈阿姨拿到水和食物后,感激不已:“我们被水困住已经3天了,你们真是雪中送炭啊。”

  这支有着4年历史的救援队由民间自发组织,参加过系统的救护训练。前两天,他们刚从瑞安和苍南抗台回来,又马不停蹄地赶来余姚增援。从9日晚到次日凌晨3时,救援队以过硬的技术力量,帮助群众脱离困境:一名临产孕妇羊水破裂,他们及时将其送到医院;一位老人急发脑溢血,当地医院处理不了,他们马上联系转院……

  据统计,从7日晚上开始,省内外各地的救援力量陆续进入余姚救灾,仅当晚登记的救援队伍就有20多支。

  省第七地质大队的专业排涝队伍和地质专家脚踏积水,穿梭于余姚的大街小巷以及山区地质灾害点;帅康集团近40名员工组成志愿服务队,连续3天为受灾群众运送物资;浙江狮子会紧急从杭州、绍兴、丽水、苏州等地运来大量物资,在协助当地有关部门搬运、分发的同时,还驾驶自备的冲锋舟、皮划艇开展现场救援,将被困群众一批批送往安置点……

  爱,传递最美的能量

  在灾区,志愿者们忘我奉献,深深感动灾区群众,也激发越来越多的人迸发向善的力量,纷纷加入志愿者队伍,传递爱的正能量。

  12日,37岁的余姚网友“纤叶”生平第一次参加志愿者活动。“说实话,当‘菲特’来袭时,我感到非常害怕。”她向记者坦言,原本打算躲在家里,可是当看到身边的好友、同事顶风冒雨在灾区奔波时,她的想法发生了变化。

  “纤叶”回忆说,一个家住余姚职业技术学校附近的朋友,在微博圈里贴出志愿者的照片,让她感触很深:“在那里的救灾物资中转站,不少比我小一轮的女孩子挽着袖子搬矿泉水、方便面;还有的爬上两米高的卡车,深夜运送物资,她们这么勇敢,为什么我就不能?”

  就这样,“纤叶”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她加入团市委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到重灾点之一——季卫桥社区,为被困的居民送手电筒。

  为当好志愿者,“纤叶”做了一番功课:换上一身运动服,翻出许久不穿的球鞋,并特地找了几只大塑料袋,以便给居民分发食品。

  从此,“纤叶”和志愿者们一直忙碌到天黑才休息,中饭就啃几块饼干。细心的“纤叶”算过,他们一共送出约500只手电筒。“一个人的力量微小,只有大家团结起来才能帮助更多人。”

  爱可以传递。在这个秋天,在被大水围困的余姚灾区,还有许多像“纤叶”一样的普通市民,舍小家、顾大家,用行动传递绵绵爱心。

  “家里进水了,家电受潮了,可还有比我更困难的人。”余姚舜水南路24弄的年轻人金铨,把门板拆下,再绑上泡沫板。起初只是方便将大件家具转运出去,后来,他成了社区的义务摆渡人。

  “我年迈的老母亲就是被志愿者从积水的屋子里背出来的,他们是我的榜样。”51岁的李勇虎8日一早便蹚水出来,拉上妹妹报名加入志愿者队伍,给居民送物资,晚上就睡在路边的帐篷里。

  在余姚胜山社区,居民说得最多的就是86岁老人范玉琴。她是小区里年龄最大的一个志愿者。老人家住二楼,楼下住户家进水了,老人毫不犹豫打开自家大门,“来我家住吧!”如今,只要有人需要,她的家就是小区里最温暖的“临时客栈”。

  43岁的罗伟科是梁弄正蒙车饰行老板,10月9日晚上8时多,一身疲惫的他回家换下早已湿透的衣裤,至此,他已经在城区孤身奋战了6个多小时。面对妻子的抱怨,罗伟科却说,作为一名余姚人,相信只要人人都出一份力,灾难很快就会过去。

  企业家、个体户、农民工、老师、学生……无论男女老少,都在抗灾救灾中变成了志愿者,他们无处不在,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这个凝心聚力的“战场”上,相互感染着、激励着……

  大爱浙江,因为有共同的守望与坚持,一个信念愈发坚定:水会退,家还在;爱若在,梦就在。


浙江日报 直击全省军民抗灾救灾 00002 救灾,我们都叫志愿者 2013-10-15 浙江日报2013-10-1500009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