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难题,浙江如何破解
郑利军
郑利军
浙江一直受到产能过剩问题的困扰,几乎所有劳动密集型行业都处在市场饱和的状态,近年来甚至一些新兴行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当前一些企业反映产品难卖出、价格难卖高、市场难拓展的现象,其实就是“过剩经济”时期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人们对于产能过剩的评判还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把75%至85%的产能利用率作为经济运行的正常区间。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浙江,出现产能过剩问题不足为奇。适度的产能富余,是市场经济的常态,是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能够激发市场竞争,在促使企业应对市场需求变化、促进行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具有正能量。但过度的产能过剩会对经济正常运行造成伤害,并可能导致行业全面危机。
浙江上世纪90年代告别短缺经济后,政府采用限产利库、淘汰产能、限制投资、清查项目等手段,对产能过剩问题进行过几次集中治理。但产能过剩宛如“牛皮癣”,久治不愈。最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是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发生的,企业去库存化、经济去杠杆化的过程十分痛苦,这将使化解产能过剩问题更复杂,也许时间会更长。我们不可等闲视之,要通盘筹划,精心部署,作为特殊战役来打。
一要釜底抽薪。政府很愿意在企业经营中“插一手”,许多企业也依赖于政府的扶持而愿意对政府“靠一下”,这一“插”一“靠”模糊了双方在市场中的地位和分工,形成了“政府抓什么,什么就产能过剩;不抓什么,什么就停滞不前”的状况。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换成市场的手,斩断对企业自主投资决策的干预,解决各地政府主导的盲目发展、重复投资等问题,不刻意扶持一个产业,禁止地方保护,管住政府的投资冲动。
二要开渠放水。产能如同水库里的水,过剩了就要开渠放水。要动态监测行业供求关系变化,多渠道分流过剩产能,通过扩大和创造国内需求,消化一批产能;通过支持企业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向境外有序转移一批产能;通过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通过严格执行环保、安全、能耗等市场准入标准,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对于新增产能要在土地、信贷、审批等方面把好闸门。
三要分业施策。根据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措施,适度控制一般性产品的生产,鼓励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继续适度抑制供给扩张,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同时,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执行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引导企业扭转急功近利,重规模扩张、轻技术革新的普遍心态,走上创新驱动、增强核心竞争力的轨道上来。
对企业来说,不是所有企业都要做成“百亿企业”。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确定自己的发展战略,投资要扩张有度,不能贪大求洋。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尚在起步阶段,市场需求不稳定,更需要加倍谨慎、扎实地向前推进。同时,大力发展高档加工,把贴牌加工做成高档加工,也是一种转型升级。普通企业有基础、有条件,也完全能做得到。正因为产能利用不足,企业才有动力去转型升级,去突出重围。企业通过做高档加工,增强自身积淀,在品牌、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积累优势,有利于避免恶性竞争,实现精细的专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