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扶贫资金 源头堵漏

  廖小清

  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筑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

  扶贫助困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和减贫脱贫“助推剂”,但是有些人却把这些钱当作“唐僧肉”,想方设法“揩油”、“半路打劫”,实在说不过去。从查出的违规行为来看,基本上都是与扶贫资金直接打交道的一些部门和干部。这样的违规行为,既影响扶贫资金的有效使用,又损害社会公平正义。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之一是少数部门、领导干部没有严格按规章办事、缺乏监督。由于外界对扶贫资金的总量、发放等情况不知道,社会监管严重缺位,加之内部监督力度不够,让一些不怀好意的人有了可乘之机,其中一个村干部私刻印章造假账就挪用93万元扶贫款。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一方面,有关部门要健全扶贫资金的监管机制,把扶贫资金锁进制度的“保险柜”里。另一方面,只有把享扶贫资金的条件、申领过程、常态管理等各个环节在阳光下暴晒,才能去除水分,防止变质。就像社会关注的“三公经费”,随着数据日渐浮出水面,而且越来越细化,遏制“三公经费”取得了明显成效。扶贫资金也一样,有关部门在加大监督力度的同时,也要尽快督促其加快信息公开的步伐,从源头杜绝跑冒滴漏现象。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扶贫资金 源头堵漏 2013-10-15 3218792 2 2013年10月1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