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海风
浸润三门
一座滨海小城的转型思考
董服标
在浙江东南沿海,有个著名海湾,叫三门湾,与之对应的滨海县,就叫三门县。
县与湾,陆海相连,唇齿相依。这种独特的地理构成必然影响文化构造,海洋、海岛、海风、海景、海产、海味……只要推开“三门”,就能看到一幕幕丰富多彩的人与海的故事。
海风浸润,滨海小城三门的城镇化道路,又将通往怎样的未来?
深厚的海洋文化积淀
三门湾海洋文化从属于越文化,与华夏文化紧密联系,与瓯越、闽越血脉相通。在历史的长河中,三门的先民们在与海洋的碰撞和融合中,积淀了深厚的海洋文化资源。
它拥有源远流长的海洋商业文化。三门湾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重要节点,个别岛屿上遗存大量的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碎片。海游港、健跳港、浦坝港等一些天然良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北上南下海商巨贾的印记。
它拥有浩气长存的海洋军事文化。三门作为浙东沿海门户,军事战略地位重要,南宋有文天祥在仙岩洞招募义军抗金,明朝有鲁王朱以海监国于健跳,明嘉靖年间有戚继光在横渡铁场村大败倭寇,留下了气壮山河的英雄业绩和十分丰富珍贵的海防遗迹,目前尚存有卫、所、巡检司、烽火台等军事设施。
它拥有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与海相伴,靠海为生的劳作方式,形成了渔区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传统节日,三门各乡镇均有渗透着海洋文化的独特祭祀节庆活动,如海游章氏的六兽、下谢村谢氏的鱼龙舞等。
它拥有独具魅力的海洋饮食文化。三门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是中国青蟹之乡、中国缢蛏之乡、浙江对虾之乡、牡蛎之乡。《嘉定赤城志》载,南宋亭旁、铁场、横渡三地有官方酒坊,清时翰林鲍谦咏《三门湾》云:“家家种秫酿春醪,十月红先缸面掏。”这些海鲜美食结合海洋民俗文化,形成了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名小吃和名菜佳肴。
它拥有积淀深厚的海洋信仰文化。三门是三门湾区域儒释道三家经海路向内陆传播第一站,儒释道文化与当地渔风民俗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海洋信仰文化,如沿海渔民祭祀和膜拜天后妈祖娘娘、龙王龙母、平水大王、喝浪将军、鱼司爷、船关菩萨等。
它拥有丰富多彩的海洋产业文化。三门具有悠久的造船、制盐、养殖等历史。三国时期开始,三门湾沿线均为大型造船基地,现在还留存有越人造舟的历史印迹;明代健跳即为著名渔港;三门盐场历史可上溯至北宋杜渎盐场;民国36年,猫头设“中央政府养殖场办事处”。
它还拥有熠熠生辉的海洋人文文化。三门置县虽不足百年,但在人与海的进退相依中,同样留下了丰富的海洋人文文化。南朝末年,陈霸先后裔陈蒙吉携眷浮海至三门湾,复国无望后改家庙为“安住寺”,唐代诗僧寒山子、晚清教育家、书法家章梫等名人,都与三门有渊源,留下的人文传承有待进一步挖掘。
海洋文化的积淀和传承,逐渐形成了三门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
一是大气图强、刚勇率真 。三门湾内地多崇山峻岭,东临港湾海洋,先民们在开发三门湾的过程中,不断与高山的恶劣环境和海洋的惊涛骇浪进行长期而艰苦的斗争,逐渐养成了大气图强、刚勇率真的性格。自古文多忠耿之士,武多壮烈之夫。明代文学博士方孝孺宁死不屈的精神,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台州式的硬气”。
二是兼容并蓄、开放融和。自三国东吴清剿山越后,从北方巡海南迁而来的中原氏族与残存的山越族人共同生息繁衍,逐渐形成了当代的三门湾人。在漫长过程中,一代代的定居者接纳着远道而来的迁徙者,南北民族的交融、文化的渗透,塑造了三门湾人这一性格特质。
三是灵动拓新、追求卓越。三门湾岛礁棋布、海天雄奇、人杰地灵,在近现代走出了一批书画名家,堪称“艺术石窗鼻祖”的三门石窗精美绝伦,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海风吹醒了滨海小城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海洋的恶劣环境和人们认知的欠缺,许多地方“临海而不亲海”,在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中,一直没能凸现出海的风情和风味。
城镇规划建设缺乏海洋元素。当前,受国际都市影响,许多地方的城镇化采取简单复制形式,失去地方应有的特色。三门依山、临溪、滨海,极富区域特色,但大多数来过三门的人,无论从西面入城,还是从现在的岭口高速进入,一直到健跳港,都没有人会觉出这是一个滨海县城,狭长的山谷地形,无法让人联想起这是一个海边城市。主要原因就在于城镇的规划建设没有做到因地制宜,尤其是在打造休闲空间方面,不论是空间的分割,还是建筑、景观及产品的打造上都没有体现出海洋开放、包容的特点,缺乏海洋气息与特色,与内陆城市雷同。
海洋文化产业发展滞后。三门海洋资源丰富,但海洋文化产业尚处起步状态,发展没有系统规划,海洋文化产业人才、技术、资金缺乏,关联项目不多。有沿海特色的服务业发展滞后,三门的海鲜小吃品种多样,名声在外,尤其近几年来,通过举办青蟹节,知名度在不断提升,但整个海鲜产业链不长,也没有上规模的专业海产品市场。同时,海洋的保健、休闲、娱乐等项目设施也缺少,接待消费能力弱,产业比重低,档次不高。
城镇海洋人文精神缺失。历史上,三门与同处沿海地区的玉环县相比,发展基础、水平差不多,但玉环紧紧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一跃成为全国百强县,而三门还是浙东沿海的欠发达地区,这里除了历史因素之外,也有人文方面的因素。比如,少数山区乡镇深受农耕文化影响,在城市人文主题的表现上缺乏海洋文化的地标,难以引发人们对滨海城市的联想。
海洋文化生态开发保护有待加强。海洋文化只有“生态化”,才能实现海洋文化的良好循环发展。三门目前的海洋文化生态,尚处于无序、粗放开发状态,一些海岛村落、无人岛、湿地、滩涂等资源,在城镇化过程中因建筑用地的日益扩张、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正遭到侵蚀、破坏,生态服务功能不断蜕化,特别是海岛村落,缺乏总体规划,海岛文化、农渔文化正在逐步消失,海岛景观之美、物产之美、文化之美正在被城镇化建设“格式”化。
城市是一个地方的“心脏”,文化是城市的“灵魂”。美国现代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说过:“城市是一种特殊的构造,这种构造致密而紧凑,专门用来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三门作为东部沿海城市,目前正处于加快沿海开发的关键时期。研究三门海洋文化特点,发掘海洋优势,放眼新时期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探索以海洋文化引领的三门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彰显县域个性,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三门”敞开,湾纳新业
海洋文化与所在区域的海洋环境、资源特点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有关,具有开放性、生态性、现代性等特征。三门因其独特的区位条件、丰富的资源禀赋以及深厚的海洋历史积淀,推动海洋文化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具有坚实的基础、正当其时。尽管三门城镇化起步较晚,但由于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其他内陆城市而言,财力和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具备了进一步推进的条件。
城镇化建设是海洋文化的重要载体,海洋文化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涵。当前,以文化引领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撬动杠杆。在三门县的城镇化建设中,立足三门海洋文化的深厚积淀,加快三门县的主城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打造区域特征鲜明、文化内涵丰富的城镇群,对于构建富有滨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洋文化对三门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广泛影响。面海而立的三门,海洋文化的影响也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对三门而言,海洋文化可以影响到城乡的景观设施、生活方式、民众心态、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审美感受直至城镇发展目标的设定、发展模式的选择、发展举措的制定等。
海洋文化赋予了三门人民宝贵的精神气质。三门湾海洋文化中表现出的“大气图强、刚勇率真、兼容并蓄、开放融和、灵动拓新、追求卓越”特质是三门人民精神的集中写照。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后,三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体现的“三门速度”,很大程度上与三门人民的海洋文化精神是分不开的。立足新起点,海洋文化将为三门城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价值导向。
加强海洋文化遗产保护,是留住城镇历史根脉、发展繁荣海洋文化、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要充分注重自然生态保护,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以及城镇建设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努力传承海洋真实的文化记忆,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注入“灵动”因子和气息。
三门城镇和自然村落依山傍水,是山海文化相融的缩影,中国海禁遗址第一村——横渡东屏村拥有600多年历史,要借助列入浙江省首批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的机遇,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深入挖掘海防、铸造等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特色示范古村落,彰显滨海新农村的魅力。要积极包装具有本土特色的海洋文化艺术资源,通过传统曲目挖掘、新曲目编排等方式进行传承保护。加快传统海洋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通过建设海洋渔俗博物馆、临港渔村景观项目,开展临港海域旅游等活动,加以整合保护。
海洋文化产业主要有文化资源的独立转化型、文化资源的嫁接型、文化资源的形象宣传型、文化资源的现代技术型,坚持海洋文化与海洋经济互动,充分发挥海洋文化要素在文化、旅游、节庆等产业中的核心作用。当前,要做好蛇蟠岛“石文化”为主的石窗产业、以“亭旁起义”为核心内容的红色文化产业、以高枧多宝讲寺为主体的宗教和素食文化产业、以氏族祠堂等省级文保单位为主的宗祠文化产业、以“海洋渔俗”为主的海洋文化产业、以娱乐业为主的休闲文化产业,继续举办三门中国青蟹节,鼓励乡镇举办特色节庆,建设特色化的三门湾海鲜城,努力形成三门特色的海洋文化产业区块。
海洋文化符号是海洋文化的外显,是一个地方的金名片。立足三门城镇发展现实、文化资源分布、区块文化功能划分,建设具有浓郁海洋特色的港湾城市,是三门县城镇化建设重要课题。为此,三门应着重突出六大海洋文化主题——
“海开三门、湾纳百川”的海洋文化主题。三门是中国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之一,总投资超过千亿的全球首台AP1000第三代核电项目落户三门,且于明年并网发电,总投资200多亿的新一代火电项目也已开工建设,此外风能、潮汐能、抽水蓄能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专家、人才贤集三门,推动了三门产业、文化与世界的对接融合。这些都展示了三门大气、开放的精神姿态。
“古渡渔火、木舟扬帆”的海洋文化主题。“三门湾、金银滩”,千百年来,三门的先民依海而生、与海为伴,从事海上捕捞,形成了鲜明的海上劳作习俗,目前三门拥有水产养殖面积20.7万亩,从事海洋捕捞2.5万余人。这些都展示了三门渔民自力更生、辛勤劳作的生产生活风貌。
“海城硝烟、琴江溯源”的海洋文化主题。三门素有海国山城之称,历来作为海防要塞,戚继光组织民间力量抗击倭寇,留下了健跳抗倭古长城,宋高宗赵构抛琴浮门江,文天祥募兵仙岩洞,留下了许多历史传说和民间典故。这些都展示了抗击外侵、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
“葛玄问道、崔溥漂海”的海洋文化主题。三门山川秀美,儒释道都曾在此留下历史遗迹,三国时期,道家仙翁葛玄云游到此,并设炉炼丹,亭旁丹邱寺因此得名。明代朝鲜官员崔溥漂海登陆三门,成为对外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这些都展示了兼容并蓄、交流传承的海洋人文精神。
“星岛桑田、耕海牧渔”的海洋文化主题。三门海岸线长314.7公里,有大小岛屿116个,在抗击自然灾害、发展生产等过程中,连岛围垦,筑起海上生命线——千里海塘坝;推进晏站涂开发,崛起了一座极富现代气息的滨海新城;加快蛇蟠全岛旅游化,成为滨海休闲旅游胜地。这些都展示了三门人民围海筑塘、创业创新的拓荒精神。
“风云际会、涛头曙光”的海洋文化主题。三门湾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上世纪末意大利曾迫租三门湾,孙中山偕胡汉民考察三门湾海域,在《建国方略》中定三门湾为东方第九渔业港。三门是浙江解放第一县,被誉为“浙江红旗第一飘”,亭旁起义建立了浙江第一个苏维埃政权,点燃了星星之火,充分展示了红色革命、追求光明的斗争精神。
以海洋文化引领培育特色小城镇,是今后相当长时间里三门县城镇化建设的主题。本着以海洋文化来引领城镇化建设的精神,除了上述措施外,还需要在其他诸多方面进行配套,如深化城镇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人口梯度转移机制、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激励机制、培育中心镇的辐射效应等。只有这样,区域的城镇化建设才会彰显特色,三门人民期待的“生态乐居、文明和谐”的新型城镇才会诞生。
(作者系三门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