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要闻

一“网”情深护民生

——走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发源地普陀

  本报记者 何苏鸣

  区委报道组 周洁

  舟山市普陀区小蒲岙村村民李学权,最近重新有了笑容。“异地重建的宅基地申请批准了,我马上就可以设计图纸建新房了。”

  要不要搬家这个问题,已经困扰李学权一家人近半年。今年4月,村里开始动工兴建区国有储备粮库工程。这件大好事,却让李家犯了难——库房的建设需要开山放炮,李学权家的两层楼房距离爆破口只有50米,经常会有震感。“房子是5年前整修的,搬了,舍不得房子不说,搬去哪里也是未知数;如果不搬,这么住着总不是个办法。”

  让李学权最终决定搬家的,是他所在勾山街道31网格组长李维汉。“老李一听说我们家的情况,就前前后后来了好几趟,帮我分析情况,还和乡镇沟通,替我争取异地重建。现在有了宅基地指标,我一点都不担心了!”

  和李学权一样,村里还有十几户因为工程建设受到影响的村民,第一个想到的求助对象都是李维汉。

  “工程车尘土多,我们每次经过建筑工地附近都是一身灰。老李,你给我们出出主意。”“爆破时间没规律,声音太大,小孩子经常被吓哭。你说怎么办好?”

  在乡政府上班的李维汉一连几天上门走访,了解情况。“我的工作就是帮助协调解决群众的问题和困难。遇到这样的情况,老百姓的利益肯定要放在第一位。”说起这件事,被推举为网格组长的李维汉一点不含糊,他屡次找施工单位沟通,最终,工程垃圾得到了妥善处理,爆破时间也有了明确规定,受工程影响的几户村民,也按照规定得到合理赔偿。

  “有了网格,我们老百姓这些烦心事,都有人管了!”李学权告诉记者,在小蒲岙村31网格,除了组长李维汉,还有一支对应“网格化”所建立的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队伍中除了乡镇机关干部、村干部,还吸收了医护人员、教师、民警、渔农科技人员、乡土实用人才等。服务团队成员通过上门走访、蹲点住家、发放联系卡等形式,及时将困难与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今,44.1平方公里的勾山街道,有72个如小蒲岙村般的网格。

  【背景】

  一张舟山市地图,就是由一个个“格子”组成的大网。2007年,舟山普陀区以桃花镇为试点,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开创了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服务的新模式,构建起党群感情联络之网和民情信息沟通之网。如今,全区居民以100至150户为单位,划分为654个“网格”,所有居民都被一一“定位”到单元网格中,每个网格配备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团队,主动联系群众,并帮助协调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和困难。

  【访谈】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适用前景广阔,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实用价值。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7 一“网”情深护民生 2013-10-14 3202830 2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