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6版:新闻时评

“化武”风波的指针意义

  俞剑弘

  在2013的国际舞台背景中,叙利亚绝对是最引人注目的国家。美国鲁莽地扬言对叙军事打击,又出人意料地迅速放弃动武,是今年叙局势中最波诡云谲的剧情。战云暂时散去,各方皆大欢喜,以至于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也“随喜”,颁给了禁止化学武器组织。

  一边是普京的恭维:“奥巴马总统的立场让我感到很高兴”;一边是克里的表扬:“这也归功于巴沙尔政权的快速遵从”;加上俄外长拉夫罗夫的随声附和:“不仅我们这样认为,而且美国人也这样认为”。蜜月的气氛如此浓厚,但愿不要转眼又是刀光剑影。

  遥想一个多月前,奥巴马突然信誓旦旦宣称必须对叙动武,其随心所欲的程度仿佛只是“敲开一个核桃”,让世界看到了一个黑皮肤的“牛仔”布什。因为此前不久,克里及其同僚还在大谈“军事手段无法解决叙利亚问题”、 “美国不会匆忙卷入叙利亚冲突”云云,这种前后脱节的态度让国际社会心里没底,人们也仿佛闻到了叙利亚上空令人窒息的血腥味。

  不过,相比美国历来说打就打的风格,奥巴马这次似乎只硬了个开场白,没过几天,就把“打与不打”的皮球踢给了国会。在国际不支持、盟友不给力、国内有阻力的情况下,最后还是接了普京顺手搭过来的台阶:叙利亚销毁化武,美国放弃动武。

  近年以来,美国似乎日益陷入了两个怪圈:对内,愈演愈烈的驴象之争,使美国成了一个“无法治理”的国家;对外,单边主义则使美国成了一个“战争催生战争”的国家。后者有点接近于米兰·昆德拉的论断:暴力是彻头彻尾的非理性,它只遵从自己的意志行事。美国大兵似乎有打不完的仗,但越打到后来,越不知自己为何而战。

  美国的这两个怪圈,其实都跟美国政客越来越缺乏妥协能力有关。这种无法妥协,表现在跟反对党,跟其他国家,更表现在跟现实,跟形势,跟整个世界。奥巴马这次的迅速转向,与前文说的很多因素有关,但不可忽视的一点,却正是奥巴马政府的妥协。

  一味标榜自己站在道德高地,摆出一副替天行道的架势以暴制暴,在伊拉克和利比亚或许还行得通,到叙利亚这里已经应者寥寥,与其死扛到底,不如见风使舵,奥巴马的选择还算明智。从这里开始,美国至少回复成一个可以听进点道理的国家,这也可以算是“化武”风波提供的一个指针吧。


浙江日报 新闻时评 00006 “化武”风波的指针意义 2013-10-14 3217166 2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