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人文·社会万象

低龄老人助高龄成时尚

银龄互助,携手夕阳红

  记者 沈吟

  前几天,听说台风“菲特”来势汹汹,安吉县报福镇统里村的张根法有点担心。74岁的老张住在山下,山上有他的老伙伴——88岁的蔡有香。一个人在山上,会不会出事?思前想后,张根法还是决定上山,赶在风雨到来前,把蔡有香接下了山,躲过一场大风雨。

  蔡奶奶年事已高,无儿无女的她,除了侄儿的供养外,平时全靠“银龄互助会”老人们的照顾。“我眼睛已经看不清了,幸亏有年轻的王有珍每天来帮我烧开水,帮我盛饭。没有他们,不知道我这把老骨头还在不在了……” 蔡奶奶颤巍巍地说。

  其实,王有珍也71岁了,在外人看来,她和张根法都是该受照顾的对象,但两位老人觉得自己并不年迈。“每天打打太极拳,身体还好,能照顾一天,我们就多照顾她一天。” 张根法说。

  老人结对成伙伴

  孤寡老人、独居老人、空巢老人,农村的银发一族面临一些困难,城里的老人也概莫能外。

  家住杭州翠苑五区7幢的宋奶奶,今年76岁,老伴去世多年,唯一的儿子定居国外,一年只能回来一两趟。儿子曾把母亲接到国外,但宋奶奶不适应国外的生活,还是回到翠苑五区。

  一大早,买好菜正要上楼的宋奶奶,迎面遇上了隔壁一幢的谢玉艳。“今天买了什么菜呀,我来拿。”谢玉艳热情地接过了宋奶奶手中的袋子,一路送她上楼,又陪着宋奶奶说了一会儿话。

  她俩本就是认识多年的邻里,一个住7幢,一个住8幢。后来两人又在社区里结成了对子,退休在家的谢玉艳主动关心起宋奶奶的日常生活。“小谢一直很关照我,我儿子回来时,小谢跟他说,你在美国放心好了,你妈妈包在我身上。”宋奶奶夸赞道,“大事小事都找她。听说上楼对老年人的骨骼损伤很大,所以平常买菜不管买多买少,小谢只要看到,都会帮我拎到楼上。”

  如今,很多老人都和宋奶奶一样面临同样的困境:儿孙来去匆匆,天伦之乐如此短暂。幸好“伙伴”们及时填补进来,才让“空巢”得以温暖。

  银龄互助暖人心

  早在2007年,翠苑五区就在提倡“一老帮一老”,“60岁帮80岁”。后来社区范围多次调整,现在仍有10对长期对子。“身体好又热心的老人,楼上楼下敲敲门,带点菜,每天晚上关注一下灯有没有亮,这也帮了社区很多忙。” 社区主任卢红介绍。

  “相比年轻人,低龄老人更有时间,也更了解彼此的心理,互相之间谈得来。所以,低龄、健康的老年人去帮助高龄、有困难的老人,有很大的优势。”报福镇统里村“银龄互助会”的会长王明法说。

  现在统里村年纪较轻的30余位骨干老人分成6个大组,以组为单位开展互助服务。“我们队伍里面的人都是60岁至79岁之间,80岁以后的成了我们服务的对象。”王明法说。“每个月都会下去3到5次,走访、慰问、打扫,为高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重要的对象则一对一服务。”

  省老龄办曾在2010年发文,在全省农村开展 “银龄互助”活动,依托基层老年人协会,组织老年人开展互帮互助、以老助老的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健康、低龄老年人帮扶空巢、高龄、病残、失能老年人,并以此作为老年人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对家庭赡养和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有效补充。

  “大家都会老的,趁着自己年轻,多帮帮别人。小辈们看在眼里,会跟着学,以后也会照顾你的。这样全社会可以慢慢形成敬老、助老的风气。”谢玉艳说。

  亲情关爱不可缺

  身体健康、年龄稍轻的老人,帮助年纪稍长、生活有部分困难的老人,这是结对,是互助,是帮衬,更是传统邻里关系的一种升华。

  翠苑五区61岁的马新春师傅,前段时间主动申请参加结对队伍,帮助社区里另一位80多岁的失能老人,有时推着轮椅陪他外出散步,有时上门去照料,社区的压力减轻了不少,可以腾出精力去做更多的事情。而安吉县上墅村老年食堂里,负责烧饭买菜的厨师、打扫卫生的清洁工也都是有责任心的,又相对年轻的老人。

  事实上,年轻人平时忙着工作,即使人在身边,也会存在照顾不周或与老人沟通不畅的问题。而低龄老人往往更能揣摩老人的心理,方便联络感情。王明法说,其实陪着老人上医院,陪着理发,打扫卫生之类,干活只是第二位的,精神慰藉更重要。当然由于体力的关系,实际生活中,低龄老人服务项目仅是一些比较轻便的事,在遇到重活时,仍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低龄老人助老,也有人不理解。“有一次我们去服务,对方的儿媳妇就很不高兴,发话说,家里有人在的,你们一群老人来打扫卫生,邻居会怎么想?下次不要来了。” 王明法说。

  “希望有更多的志愿者、热心的老人加入到助老的队伍中来。但仅仅这样还不够,老人们更需要亲情,子女对老人的照顾不可替代,全社会都形成助老敬老的风气,才能把养老事业做得更好。”卢红呼吁。


浙江日报 人文·社会万象 00015 银龄互助,携手夕阳红 2013-10-14 3218198 2 2013年10月1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