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直击全省军民抢险救灾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

——来自重灾区余姚海盐的民生报告

  本报记者 周少华 陈纪蔚

  李回雄 梁国瑞 周松华

  县委报道组 李刚

  灾难面前,余姚挺住。危急时刻,海盐加油。

  对灾区的关切、鼓劲和加油,这些天不停出现在报章间、银幕里、网络上。这让洪水围城期间的浙江重灾区百姓倍感温暖。而这种温暖,更加激发出灾区人民共度时艰的韧劲和动力。余姚人的平和、坚定、内敛和不屈,海盐人的乐观、沉稳、坚强和毅力,也深深感动着涉水采访的我们。

  水未退,

  共度时艰

  10日,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赴余姚、海盐慰问群众指导救灾。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刘奇9日上午赶赴余姚部署指导防汛救灾工作。领导的关怀,鼓舞了士气。

  面对城区最后的积水,余姚启动了最后的冲刺。今天,记者在余姚城区主要的积水点看到,20台大型移动泵车全力工作,300余小型水泵已陆续运达各受灾区域实施强排。截至今天14时,姚江水位下降到4.78米,已低于城区积水,这为全城强排积水提供了条件,按照当前排水进展,预计城区除特殊地段外,积水到12日晚上可以基本消除。

  走在余姚街头,记者看到,今天全城超市几乎全部恢复营业,60%的药店也已开门。余姚市农产品批发市场里积水尚未退去,可商贩们纷纷抢运出存货,在市场门口的马路上搭起了临时销售点。市水利局门口,市民邵英正推着小车,准备前往居住在梨洲街道的父母家,给他们做上顿热饭。

  受上游来水和暴雨影响,海盐遭遇了罕见的洪涝灾情。全县所有镇(街道)受灾,其中于城、百步、沈荡、通元等4个镇一度几乎成为汪洋。今天下午,记者来到海盐受灾最严重的百步镇横港村。由于地势较低,加上河水倒灌,这里不少低洼处的农房仍有齐大腿深的积水;多数农田被淹,积水最深处达1米以上。

  尽管积水未退,但村民的生活仍然有序进行。

  下午1时许,住在横港村卢许门片区的78岁老人卢吴荣和老伴一起,蹚着近1米深的积水,艰难地从家里出来,到菜地里去摘毛豆。昨天,老两口就曾蹚水出门,从地里抢挖了100多公斤番薯。“家里有电用,自来水也是干净的,最关键是人都没事。”尽管遭灾,老人家仍显得开朗乐观。

  同村71岁的戴阿毛,下午又骑着三轮车出来卖菜了。她家种了两亩蔬菜,大部分已被水淹,老人家抢收了仅存的蔬菜,天天出来卖给村民,“昨天卖了300多元,今天少一点,也能卖近百元。”

  记者看到,村民聚居点是一片低洼地,仍有较深积水。两艘民兵船不停地来回穿梭,运送村民进出。艄公李祖平是隔壁的农平村村民,他介绍说,受灾后,镇里马上协调了这两艘民兵船摆渡,同时让每个村抽调人员组成“民兵突击队”,“一天三班倒,24小时不停,方便村民进出。”

  尽快排水是当务之急。从8日开始,镇村干部、民兵应急分队以及村民近500人次紧急灌装沙袋,在沿村公路低洼处构筑临时堤坝,并将村里通往河道的闸口关闭,“这样就构筑起一个包围圈,把全村围住,然后用水泵往外排水,仅昨天一天,村里的积水就降了近40厘米。”百步镇干部介绍说。

  遭重灾,

  自强自救

  灾害,并没有摧毁海盐人的信心,干群合力之下,生产自救迅速展开。

  今天上午,在元通街道青莲寺村,百合美生态农场的农场主陆建明忙着给葡萄园排水,“已经淹了快4天了,再不排水,明年收成肯定会受影响。”这几天,陆建明白天泡在田里,晚上也睡不好觉,甚至半夜还要到葡萄园里,查看临时搭建的土堤是否垮塌。

  “这次吃了亏,算是长记性了。”陆建明打算今年把生态农场扩大到500亩后,构筑整体排水系统,“不然受外界排水干扰太大。”

  中午12时许,武原街道城西村姚桥组果农富菊明匆匆赶到县教师进修学校。眼看着12亩葡萄园被淹已4天,他迫不及待地要找农技专家讨教,想办法补救。

  海盐县3000多户果农共种植了葡萄21500多亩,有75%在此次水灾中不同程度被淹。今天下午,共有400多名葡萄种植户赶来,参加县里针对受灾葡萄种植户开展的灾后管理培训班。从8日开始,全县65名农技专家服务团兵分9组,指导灾后生产自救。

  在于城镇三联村,甲鱼养殖户赵刘荣正抓紧清理鱼塘里的浮萍,好让甲鱼出水透气。在此次水灾中,他的7个甲鱼塘中有3个塘积水没顶,甲鱼全跑到了河道里。眼前这个鱼塘砖墙垮塌,部分甲鱼跑到了塘边的水稻田里。昨天晚上,夫妻俩赶紧在稻田外围上尼龙网,防止甲鱼再次外逃。

  武原街道华星村口,台州人汪维坚把抢收的西瓜摆在路边叫卖。他种的13亩西瓜此次都遭了灾,“从9日晚上开始,用3台水泵连续抽了12小时的水,抽到后半夜,水终于排空,赶紧抢收西瓜。”老汪说,还好瓜田里的西瓜已经收过一茬,否则损失更加严重。

  于城镇三联村的蚕农黄兰珍今天又出门找桑叶了,蹚过齐腰深的水,她终于摘到一箩筐新鲜桑叶,“家里的蚕宝宝马上要入眠上山,可不能耽误。”黄兰珍说,附近的桑树基本都被水淹,只能爬到高坡上采摘。

  奋起自救,不屈不挠,我们在余姚同样能感受到。

  退水地段,余姚人已经动手清理家园。11日清晨,余姚城东垃圾中转站一片忙碌。环卫工人们忙着将从各居民小区收集来的生活垃圾脱水、装车,准备运往垃圾处置中心,集中焚烧处理。正常情况下,余姚城区每天要产生约700吨生活垃圾,可前几日大水围城,连垃圾中转站都受了淹,垃圾一直无法清运,一些垃圾被水浸泡已开始发臭。10日下午起,城区积水稍退,环卫工人就马上出动,上街收集垃圾,至今都没有休息。

  尽管遭受严重损失,可余姚的民营企业家不怨天尤人,争分夺秒,东山再起。在陆埠镇的余姚大西洋卫浴有限公司一片狼藉,山洪冲下来的淤泥在大门口堆积了厚厚一层;木工车间内,一台台电动连排锯,因电动机泡水而成了一堆废铁;木料仓库里,成垛的三合板因浸水而报废;成品仓库里,一套套卫浴产品东倒西歪。面对这样的惨境,公司的工人们早早来上班了。他们中,有的拆下成品中有用的不锈钢配件和陶瓷配件,一件件地清洗整理;有的认真冲洗厂区,整理车间。工人们说:“最多一周,我们的工厂就可以重新开工。”

  家还在,

  梦会再来

  面对始料未及的灾害,我们却在一个个寻常百姓身上看到了坚强、乐观和淡定,感受到了友爱、无私和互助。

  在余姚市梨洲街道新墅村里岙公路边,被山洪冲刷淘空的村路摇摇欲坠,房屋墙脚仍有清晰可见的淤泥和水印。村头小卖部店主鲁佳虹告诉记者,村里乡亲和外来务工人员,好多家的煤气灶都被山洪冲走了。这几天,店里的方便面卖光了。当被问道“方便面和矿泉水这两天涨价吗?”她淡淡一笑:“我不挣没有良心的钱。”

  在姚江边的余姚市区南滨江路,小城大厨饭店门口,店家已为路人免费提供热饭热菜上万份。老板俞熠华从宁海运来3000公斤蔬菜、1000公斤大米和十几头猪,安排40多个员工继续开张。土豆烧肉、炒大白菜、红烧萝卜……排队领取、分文不取。吃了多日干粮,一口热饭让人倍感温暖。

  积水围困近4天,内河水位最高时达到4.59米。海盐县通过南台头闸、长山闸,第一时间发挥城市防洪工程的作用,紧急往外排水。从6日至11日上午8时,累计完成泄洪1.41亿立方米,内河水位已下降0.41米。

  阳光照耀大地,积水逐渐退去,人们守望相助、共度时艰的信念更加坚定。

  租住在海盐百步镇横港村的四川人王建安,非常感激房东王董国,“8日早上积水漫到屋里,房东让我们搬到三楼去住。”王建安说,房东家的一楼,一共租住了7户外来务工者,“三楼是房东自己住的,积水一来,他就让出自己的房子,把我们7户都安排到楼上了。”

  而在余姚梨洲街道古路头村65岁黄夏琴家的两层楼房里,这几天也住着21名外乡人。黄大妈在洪水来袭时,将住她家车库、低坡平房的租客全都请进家来。洪水围城,很多外地务工人员无家可归,余姚南山寿星纯净水厂老板鲁建军将一间店面房变成安置点,接纳700余外来人员。“一整天都在忙,从早到晚烧开水,给大家泡泡面。”鲁建军干得很带劲。

  海盐甲鱼养殖户赵刘荣,则逢人就说联防队员的好。两天前,他家的甲鱼塘砖墙倒塌,甲鱼外逃至稻田里。当天晚上,镇里七八名联防队员主动跑来帮助他们,彻夜守在鱼塘边,劝阻路人的同时,还帮忙将跑出田埂的甲鱼抓回鱼塘。

  在海盐武原街道南门社区的海盐县第二农贸市场,摊主们见到孟庆新都真诚地点头致谢。8日凌晨,暴雨袭来,老孟跑回农贸市场,发现不少摊位已进水,货物被淹,连忙给熟识的摊主挨个打电话,通知他们回来转移货物。整个市场近50个摊位,几乎没有受到实际经济损失。

  让金元亚麻有限公司总经理沈跃民安心的是,公司被淹停产,但几百名外地员工却得到了政府的妥善照顾,让企业少了后顾之忧。沈跃民说,员工们还不时跑到公司抢救设备,希望加快生产恢复的进度。

  下午3时许,记者在于城镇的村路上遇到武警嘉兴市支队直属大队海盐县中队的武警官兵。排长何昌权说,今天一早,他们就派出200名官兵,到全县各个养殖场处理病死畜禽,“今天的任务是处理两个养殖点6个鸡仓,大约1.6万只死鸡,全部无害化处理完,估计要到深夜了。”

  今天傍晚,余姚传来好消息:城乡供水能力基本恢复,城区日供水已达10万吨,城乡供水量已接近灾前正常供水量。因积水中断的所有平原公路和大部分山区道路,傍晚基本抢通。主城区、各主要乡镇街道已恢复了通信信号。

  浙江,你的另一个名字叫不屈。

  (本报10月11日综合报道)


浙江日报 直击全省军民抢险救灾 00002 有一种精神叫不屈 2013-10-12 3214764 2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