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发展枫桥经验 深化平安建设

慈溪村村都有和谐促进会——

新老居民一家亲

  本报记者 方力

  市委报道组 卢萌卿 孙云东

  国庆长假回到老家慈溪市观海卫镇的居民惊喜地发现:堆积如山的废塑料垃圾不见了,昼夜不停的扰民噪音不复存在,空气也慢慢变得清爽起来……

  由于家电行业发达,观海卫镇曾是废塑料非法加工经营的重灾区。但这些从事非法加工的小作坊,以外地来慈溪务工的农民工居多,整治遇到不少难题。所幸的是,当地的和谐促进会开始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作用。

  在杜家桥村,有28个废塑料非法加工的小作坊,做废塑料分解。一间间非法简易厂房分布在农田上,产生大量垃圾,严重污染环境,影响村民正常生活。

  最近镇里依法对这些简易厂房进行拆除,但还是引起了一些当事人的不满,将村委会办公楼围得水泄不通。

  贵州籍和谐促进会成员杨彪和另外3名成员闻讯来到杜家桥村。

  杨彪到慈溪已有20年,他是观海卫镇淹浦村和谐促进会的一员,也是观海卫镇和谐促进联合会的特聘调解员。他平时乐于助人,在当地贵州人中威信很高,经常参与一些矛盾纠纷化解。至今,他已协助镇党委政府、村级基层组织化解矛盾纠纷达60余起。

  “大家不要激动,有什么事我们共同解决,要相信政府!”听见了亲切的乡音,大家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杨彪趁热打铁,将废塑料加工的各种危害讲给他们听。慢慢地,大家都安静下来。

  第二天,镇干部再次来到村里时,大家的态度都有了变化,并派出代表商谈。镇干部也换位思考,决定以镇和谐促进联合会的名义,给每人补助300元,以便他们找新工作或回老家。当天下午,聚集在村委会办公楼前的人群就全散了。

  “如果没有和谐促进会的参与,这件事没这么容易解决。”观海卫镇有关负责人说,用老乡去感动老乡,更有说服力。

  【背景】

  2012年底,慈溪市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达100多万人,与本地常住人口比例几乎达到1比1。不断涌入的流动人口,在给慈溪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给社会管理带来了严峻挑战。

  和谐促进会成立后,流动人口和本地居民平等加入,促进了新老居民之间的交流沟通。目前,慈溪324个村(社区)都建立了和谐促进会,18个镇(街道)建立了和谐促进联合会。近年来,该市刑事案件发案数逐年下降。

  【访谈】

  中央编译局社会创新研究室主任周红云:和谐促进会以外来群体的参与为显著特征,形成了以参与化解冲突、以自治改善治理的机制。让外来人口获得了更多表达、参与、培训和决策的机会,增强了外来人口的自我规范和社区认同感,能加快他们情感的融合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谐促进会不仅成为将外来人口融入当地公共服务体系的一种制度安排,还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因户籍制度等原因造成的公共服务不公平等问题。


浙江日报 发展枫桥经验 深化平安建设 00008 新老居民一家亲 2013-10-12 3204366 2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