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大学者编小课本

“民国教育文献展”看经典教科书

  本报杭州10月11日讯

  记者 王婷 通讯员 夏商周

  泛黄的书页翻开,一幅精美的漫画配着一篇朗朗上口的短文映入眼帘,而这些为小学生量身定制的民国老课本,居然出自蔡元培、胡适、丰子恺、晏阳初这些大家之手。

  不用诧异,其实,当时很多教科书的编纂者都是文化精英,他们不惜放下身段,为小学生斟字酌句。

  这些,是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先生回来——民国教育文献展”上的风景,民国时期的小学课本星光璀璨,即使历经了岁月的洗礼,依然难掩风姿。

  蔡元培、胡适、马相伯、张伯苓、梅贻琦、竺可桢、晏阳初、陶行知、梁漱溟、陈寅恪,这十位先生就“站”在这些课本的后面。细翻那时的教材会发现,出版家也是教育家,单单一个商务印书馆就诞生了蒋梦麟、竺可桢等9位大学校长,而且,那时的商务、中华等出版机构也是全国知识分子的汇集中心。

  “纵观民国教育史,我们发现就是一部由学术大师们写就的历史,是这些载入史册的先生们,用他们的心血造就了一册册百读不厌、传承至今的经典教科书。”湖南美术出版社的李小山看完了这场展览后深有感触,他坦言,“大学者编小课本”这般的礼遇,我们现在只有羡慕的份儿。

  看那些经历了风霜的老课本,没有今天先进的排版、印制技术,没有激昂的语句和感人的故事,但流淌着优雅疏朗的阅读美感,字里行间是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柳条长》这篇课文里是这样写的:“柳条长,桃花开,蝴蝶都飞来;菜花黄,菜花香,蝴蝶飞过墙;飞飞飞,看不见,蝴蝶飞上天。”里面也蕴含着知识,比如,“雨将至,浮云渐合;雨已晴,夕阳复明;月东上,花影在西;风南来,树梢向北。”也有一种培养孩子对人对己的态度,比如课文《陪客》:“儿邀客入,请客上坐,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配的插图生动有趣。

  “教育最核心的不正是基于真善美,直抵人的心灵吗?”李小山感叹,我们常常把知识教育错误地放在主导地位,而忽视了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知识教育也在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条条框框下被学科化、碎片化。而在老课本里,他发现人格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分量是沉甸甸的。

  不仅是当时的学者大儒重视教育,一些大画家如丰子恺、徐悲鸿都曾着力为一些图书设计封面和创作插图。这些艺术大家肯为一本小小的课本用心,留下了一些天才的、至今不可超越的经典之作。1932年1月29日,日本飞机轰炸了商务印书馆,35年藏书尽毁一旦。当年商务印书馆从上到下自愿减薪,首先印出的就是小学课本,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

  那些背影,一个民族的正面,就投射在小小的教科书中。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大学者编小课本 2013-10-12 3216180 2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