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要闻

文章导航

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写在枫桥经验诞生50周年之际

  核心提示:

  这,是一场令人震撼的罕见大考——最高级别的红色预警响起,强台风“菲特”10月来袭,浙江多地汛情告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遭受巨大威胁。

  这,是一份使人振奋的精彩答卷——和风雨较量,与时间赛跑,大灾面前,浙江党政军民充分展现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全力以赴、决战决胜的抗洪精神。

  这,更是一种让人心安的熟悉感觉——不论是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还是持续多年的金融风暴;不论是社会转型的种种阵痛,还是经济先发的“成长烦恼”……这些年来,面对各种严峻考验,浙江人的心态越来越坚强而自信,行动越来越坚定而有力。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推广枫桥经验50周年,也是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带领十一届浙江省委作出平安浙江建设重大决策的第十个年头。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近10年来的事实证明,从创新发展枫桥经验到全力建设平安浙江,浙江由此呈现出来的民富与民安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态势,使5400万浙江人更有信心,也更有力量,一起迎接前进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共同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为建设平安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的贡献。

  平安是什么?

  15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用手中的笔描绘了一个“黄发垂髫,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

  50年前,有一群村民,用自己的行动叙说了一个“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朴素愿望。

  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平安,是执政之基、发展之本、群众之福。

  从古代陶渊明憧憬的理想社会,到当代诸暨群众创造的枫桥经验,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事实——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无不对太平盛世殷殷以盼,无不为现世安定孜孜以求。

  从革命战争到共和国成立,从改革开放到科学发展……党的历代领导人也都在用不同方式告诉我们同一道理——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

  今天,平安中国,作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选择、实现中国梦的首要保障,正被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思考、放到两个百年宏伟战略中谋划,正以浩荡之势渗透到大江南北、知晓于千家万户、普惠至13亿国民。

  今天,平安浙江,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倡导、十一届浙江省委于2004年初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经过近10年一以贯之的落实与坚持,使浙江始终呈现民富民安齐头并进的和谐发展态势。

  在很多专家眼中,平安浙江,已然成为创新发展枫桥经验的最佳范本,已然成为建设平安中国的先行样本:

  人们看到,近10年来,浙江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被公认为全国最安全、社会公平度指数最高的省区市之一;

  人们看到,近10年来,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居各省区首位,也是全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小的省区市之一;

  人们看到,近10年来,浙江刑事发案、信访总量、安全生产各项主要指标均保持零增长,并已开始呈现总体持续下降的良好态势;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带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平安建设的关键所在。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党委、政府重视,“一把手”亲自抓,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才能把平安建设各项措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启示之一:

领导带头是关键

  有3次下访,已在平安浙江的建设史上刻下了深深印记。

  金华浦江县西部山区村民忘不了:上世纪50年代建造的20省道浦江县马岭至浦阳段,年久失修。2003年9月18日,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把下访的第一站放在浦江。他仔细听完村民代表的诉求,并征求省交通厅负责人的意见后,当场拍板:这是一条山区群众的“小康之路”,改造工程要尽快。2005年10月,全长19.8公里的20省道浦江段全线贯通,昔日的盘山公路变成如今的致富大道,村民为此寄出一封盖有97个村民委员会鲜红印章、代表20多万村民的感谢信。

  衢州衢江区后溪镇村民忘不了:浙赣铁路将该镇划分成南北两部分,铁路以北8个行政村的1.2万人,出行仅靠一座下穿式立交桥,每逢雨天积水,村民只好冒险从铁道上穿行,时常发生意外死亡事故。但因涉及部门较多,一直未能妥善解决。2011年6月10日,时任省委书记赵洪祝到衢州下访,明确要求“早动工、早完工、早受益”。村民们说,这是为他们办了件大实事、大好事。

  杭州富阳市场口镇村民忘不了:今年9月17日,省委书记夏宝龙径直到该镇暗访调研,进村入户,察民情,问民生。这是一个多月来,他第3次直接到田间地头问百姓冷暖,察干部作风。在场口镇华丰村,夏宝龙了解到,52岁的村民朱雪春因30年前上山砍树时压坏身体,瘫痪至今,生活艰难,当即表示联系医生诊治,并掏出1000元表示慰问。次日,朱雪春就被送进浙医二院治疗,他感激地说:“党的关心点燃了我对生活的希望。”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率先倡导并身体力行的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制度,是领导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创新发展枫桥经验、重视社会和谐稳定的最直接、最生动体现。

  正是在下访接访中,十一届浙江省委对浙江从资源小省跻身经济大省之后遇到的“成长烦恼”,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更深刻的思考,形成了一个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2004年5月,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

  正是在下访接访中,历任省委领导以十年如一的表率行为,带动各级领导干部全力践行“贵在落实,贵在坚持”的重要精神——2004年以来,省、市、县领导干部5万余人次参与接待群众20多万批次,全省信访总量大幅下降,形成了“领导干部下去多了,信访群众上来少了”的良好局面。

  富裕和安定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富民与安民是领导干部的政治责任。

  近10年来,虽然历经党政换届、人员变动,但一任接着一任、一届接着一届,在省委领导的率先垂范下,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坚持发展枫桥经验、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的“第一责任”,作为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的具体实践,摆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来谋划和推进,自觉用实干和实效回应人民群众对平安浙江的新期待,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相关部门共同抓、干部群众参与抓”的平安创建格局,确保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平安建设以来,全省11个省辖市、90个县(市、区)都获得过平安称号,其中有3个市、64个县(市、区)连续8年被评为平安市、县(市、区)。

  如今,在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之际,在中央提出全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之际,一个催人奋进的新口号已在浙江叫响——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新要求: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全面深化平安浙江建设,以时不我待、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再树率先之志、再谋平安之策、再强和谐之基,努力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以平安浙江成效为平安中国建设作贡献。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民富与民安,缺一不可。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大平安”理念,同时搞好两张报表,一张“经济报表”,一张“平安报表”,才能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形成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各方面工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

启示之二:

民富民安是前提

  有一场攻坚战,正在浙江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苕溪、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从北到南的八大水系,千百年来,在10万平方公里的浙江版图上蜿蜒曲折,滋养生灵万物,孕育浙江文明。

  可曾几何时,有着江南水乡美誉的浙江,不仅缺水,还遭遇严重的水环境污染。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从2004年开始,我省连续开展了以八大水系为重点的“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和“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

  如今,被视为浙江转型升级突破口的新一轮“811”行动正全力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进入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一条条母亲河,也正在逐步恢复原有的风采——

  在浦江,两个月不到,近万个无证(照)水晶加工户全部取缔;在台州,经过“铁腕治水大会战”,各县(市、区)及开发区的饮用水合格率达100%……

  治水,事关发展、事关民生、事关当前、事关长远。与平安浙江建设同年启动的我省水环境整治,以重整山河的雄心壮志和壮士断腕的豪迈斗志,彰显了浙江干部群众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兼济之志,也成为了浙江特色“大平安”理念的生动写照。

  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拿“经济报表”,一手拿“平安报表”。我省于2004年在全国率先开始建设平安浙江时,习近平就明确指出,平安浙江中的“平安”,不仅是治安好、犯罪少的狭义“平安”,还是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平安”,其总体目标是:经济更加发展、政治更加稳定、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安康。

  对此,习近平还曾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处于人均GDP接近3000美元这样一个“门槛”,有很多别的地方没有遇到的问题,浙江往往最早遇到。为什么浙江生活那么好,还会出各种事故?这说明你这个地方不光要经济发展好,还有协调发展的问题。平安浙江的建设,不单单是社会治安问题,我们要解决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领域的“大平安”,实际上就是要构建一个和谐社会。

  从“小治安”到“大平安”,这是一次历史性的飞跃。

  自此,坚持“群众想什么,我就干什么”,把“大平安”这张蓝图一“绘”到底,成了我省各级领导干部的共同理念——

  “抓平安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和谐。”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指出,建设平安浙江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必须始终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中。要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坚守百姓增收、生态良好、社会平安三条底线,为干好“一三五”、实现“四翻番”打下坚实基础。

  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表示,平安浙江是全面覆盖的“大平安”。构建这张平安大网,既要织严织密区域平安创建的“经线”,又要织严织密系统平安创建的“纬线”,确保平安创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自此,两张“报表”统筹兼顾、互相促进,成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的一致行动——

  抓发展,始终坚持把经济工作的主要着力点放在转型升级和质量效益上,逐渐形成“以亩产论英雄”的导向、促进居民收入同步增长的导向、致力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导向,切实把发展成果更多地落实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省委、省政府每年70%以上的新增财力用于民生,每年安排改善民生十个方面的实事,特别是这些年的治水、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市治堵和食品安全整治等“组合拳”,更是惠民生、得民心。据国家环境监测总站2012年公布的报告,浙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评价为优,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抓平安,始终坚持把服务保障经济发展作为平安浙江建设的头等大事,致力于统筹化解各个领域的不安定因素和安全隐患,做到经济社会发展到哪个阶段,平安建设就提升到哪个水平;影响平安的问题出现在哪里,平安建设就延伸到哪里,使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不断增强。2012年浙江群众安全感满意率为95.9%,据中科院发布的《中国科学发展2012》显示,浙江的社会公平度指数为全国第一。

  数据无声,却是浙江实践的最佳注脚。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防患于未然”。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扎实,坚如磐石。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固本强基,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把坚持调解优先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才能不断夯实平安和谐的根基。

启示之三:

源头治理是根本

  有一群人,老百姓一有需要就会出现。

  都说“家丑不可外扬”,可在诸暨市枫桥镇,很多人都会把自己“丢面子”的事向他倾诉;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但镇里居民发生矛盾,都乐意接受他的调解。

  他叫杨光照,是诸暨市公安局枫桥镇派出所退休民警。

  “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提起枫桥经验,人们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这三句话。63岁的老杨,亲身见证了枫桥经验的发展历程,而他自己也用18年的调解行动,实践这一经验。18年来,他成功调解案件2500多起,光记录本就写了110本。

  采访时,贵州人龙粉书等人刚好专程赶到枫桥镇派出所老杨调解中心,向老杨当面表示感谢。她的哥哥在上虞一处虾塘里意外猝死,老板陈宝均是枫桥人,他把老杨等人请去调解。“我们当时想,陈老板叫老家的人过来调解,自然是老乡帮老乡,怎么可能公平公正。”龙粉书一开始将信将疑。

  然而,老杨等人去现场察看,到派出所了解案情,很快就把案子理得一清二楚,分析更是入情入理,让她心服口服,“老杨的话很有人情味,将心比心,几句话就道出了我们这些亲属的真实诉求和担忧。”

  当天下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陈宝均先支付两万元善后,其余16万元先交由老杨保管,等相关事宜全部处理完毕后再转交死者亲属。结果,老杨还没回到枫桥,陈宝均已把余下的16万元汇进了他的账号。

  在浙江,像老杨这样受群众欢迎的人民调解员,多达16.7万名。82岁高龄的杭州文晖街道打铁关社区居民王义毛,就是其中之一。

  2008年8月,老王和其他4位老人一起,自发成立社区和事佬协会,调解邻里间矛盾纠纷。老人想不到他们的“吃螃蟹”行为,很快就在杭州全市推开,更以“小事不出楼道,大事不出社区”的实践特色,被誉为新时期维护基层稳定的枫桥经验“城市社区版”。

  “我们和事佬,不仅要做社区的信息员、政策的宣传员,更要做矛盾纠纷的调解员。”老王说。目前,杭州市2924个社区(村)全都建立和事佬协会,两万多名和事佬活跃在大街小巷,已化解6万余起基层矛盾纠纷。

  积“小安”,方能成“大安”。建设平安浙江,关键在基层、关键在落实、关键在实效。

  在平安建设中,浙江充分运用枫桥经验依靠群众就地解决问题的优势,牢固树立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满意导向。深化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矛盾纠纷集中排查调处、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等制度,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做实源头治理这篇文章。

  这10年,各地坚持把调解优先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原则。全面建立县、乡、村三级调解工作平台,完善警调、诉调、检调等衔接和联动机制,积极推行建立1300余个医患关系、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等行业性专业调解组织。全省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其中去年调解矛盾纠纷56万多件,调解成功率达98.1%。

  这10年,各地坚持把维护群众权益作为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治本之策。注重从决策源头预防矛盾,充分听取群众意见,统筹兼顾各方关切,努力使决策的过程成为倾听民意、改善民生、化解民忧的过程。2006年,开展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试点。目前,省、市、县三级全部建立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2010年以来,全省评估重大事项10477件,停止或暂缓实施499件,最大限度地防止了因决策不当引发新的社会矛盾。

  (下转第八版)

  (上接第七版)

  “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是枫桥经验的动力源泉,也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真正的铜墙铁壁。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专群结合、群防群控,让群众广泛参与到平安浙江建设中来,才能构筑好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沿防线。

启示之四:

专群结合是基石

  有一些队伍,一直奋战在平安浙江建设的最前线。

  在宁波慈溪,我们看到,来自江西的五塘新村和谐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吴有水,整天忙个不停,带着新老村民一起开展平安夜巡、志愿服务等。2006年4月20日,五塘新村成立慈溪市也是全国的首个和谐促进会。目前,慈溪347个村、社区全面组建和谐促进会,8.4万名会员活跃在基层,成为政府与新市民联系的桥梁、新老市民沟通交流的平台以及社会稳定的“润滑剂”。

  在丽水松阳,我们看到,每天零点整,古湖东小区就有3位居民戴上头盔,套上“治安巡逻”袖章,准时在小区里巡逻。该小区曾是一个盗窃等案件高发的小区,最严重的一次,竟有15家住户在同一天被盗。2004年9月,小区在社区民警李松林的帮助下成立了平安夜巡队,120多户居民家家户户主动派人义务参加,小区从此重归平静。居民们说:“治安防范要靠大家一起参与。案件少了,我们自己也睡得踏实了。”

  在湖州南浔,我们看到,和孚镇荻港村活跃着一群戴着红袖章的老人。他们,正是由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职工、老队长和老农民组成的村“六老”队伍。从民主管理监督、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督查,到不稳定因素排查、矛盾纠纷调解,他们样样都管。退休老教师章宇民说:“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也希望自己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平安,我们老年人可不能闲着。”

  每一个人都是平安的享有者,更是平安的建设者。

  平安浙江建设近10年来,我们也深切感受到,平安建设的理念与实践,已经渗透到浙江城乡的角角落落,渗透到生活在浙江这块土地上的每个人心中,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金字招牌”。

  从原先的自发行动,到如今的有组织参与,浙江各地的平安巡防组织,最能体现平安浙江建设的广泛性与群众性。如今,不管是繁华的街道,还是僻静的巷弄,都有协警、保安、治安志愿者等平安巡防队员警惕的目光……

  平安浙江建设伊始,我省就明确提出把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作为最大优势,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动员各种职业化、社会化力量广泛参与,努力构筑和完善全方位、全时空、多层次的立体化社会平安防控体系,共同确保人民群众住得安稳、行得安全、过得安宁。目前,全省仅专兼职或义务治安巡逻队就有两万多支、40多万人。

  平安不平安,首先看治安。多破案、快破案、办好案。我省各级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对违法犯罪活动一直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大力加强街面巡逻、社区群防、重点部位监控、卡点堵截、区域警务协作、网络空间管控“六张网”建设,最大限度遏制滋生违法犯罪因素,挤压违法犯罪活动空间。

  群众动起来,警车跑起来。从去年5月开始,温州市在全市城乡交通要道建立起2235个联防岗亭,每天夜幕降临后,警察上岗,警灯闪亮,社会治安防控网高速运转。群众评价说,警灯亮起来,警察上街来,治安好起来,安全感多起来。

  日前深夜11时,温州市鹿城区一女子下班途中包被抢夺,报警后不到15分钟,歹徒就被正在江滨路岗亭执勤的民警抓获。“警灯工程”运行一年多来,温州市抢劫、抢夺案件下降41%,命案下降40%。

  至今,我省公安民警人均破案数已连续15年居全国首位,全省刑事案件多年来的高发势头也得到有效遏制。

  平安和谐,子弟兵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10年来,驻浙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消防、边防官兵主动服从服务大局,积极参与平安建设,尤其是在应急抢险中充分发挥突击队、主力军作用,为推动浙江科学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坚实保障。

  今年10月7日,强台风“菲特”突袭浙江,一幕幕军民同心抢险救灾的感人画面,再次纷纷涌现——

  瑞安26个村被大水围困,武警官兵火速驰援转移千余村民;杭州北苕溪溃堤,陆军第一集团军某部千余官兵勇堵决口;余姚主城区过半面积受淹,又是橄榄绿的身影冲在最前面……

  “治天下者,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也是平安建设的题中之义。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始终以群众利益为重、以群众期盼为念,才能保证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才能不断开创和谐稳定的新局面。

启示之五:

以人为本是核心

  有一张网,正在惠及生活在之江大地的所有人。

  “网格服务访万家,帮困解难像自家;创和维稳靠大家,干群合心大赢家。”

  这是舟山市普陀区桃花镇拆迁办副主任庄文光自编的顺口溜。他还有一个身份:青龙社区网格23组组长。

  桃花镇于2008年率全省之先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活动以来,庄文光和组员们频繁地进村入户,串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连百家心。5年来,他也从一个原本容易“得罪人”的拆迁干部,成为居民口中的“文光侄子”、“阿光兄弟”。

  网格23组的居民向记者讲起一口老井的故事。那口老井,年久失修,漏水严重,又因四周樟木蔽日,井台青苔丛生,很不安全。走访中,听到群众的反映后,庄文光立即联系修理人员,日夜监工修缮。10余天后,大家重新拥有了一口既安全又干净的水井。

  “只要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也会把我们当家人。”庄文光总结5年来的网格工作心得时说,“网格走访,不是完成任务、摆摆样子,而是要和老百姓交朋友,解决问题。”

  如今,“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已在浙江所有乡镇(街道)推开。全省19.8万余支“不撤走的服务队”,专兼职管理人员34.6万名,正在努力使之江大地的每一片土地都有人精细管理,每一户人家都有人贴心服务。

  平安建设中,我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全面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把提高群众工作能力作为最根本的能力来抓,教育引导广大干部坚持用脚步丈量民情,既办实千家万户的大事,也办好一家一户的小事,以真心服务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坚持把“脚板”与“鼠标”、“面对面”交流与“键对键”沟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建立政务微博、民生微博、民情QQ群等方法,搭建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平台,有效提升新形势下社会沟通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

  最好的服务,就是最好的管理。

  在杭州市余杭区,我们了解到,该区在2004年初成立了全国首个镇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又在去年初把全区20个镇、街道综治工作中心率先统一更名为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不是简单的更名翻牌,而是整合资源、拓展功能,将综合治理、人民调解、计生、劳保、民政、城管、环保、工商、税务等所有与老百姓有关的职能集中在一起,通过社会服务管理中心这一大平台,提供一条龙、一站式服务。”余杭区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张金泉介绍说,这一转变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社会服务管理理念。

  如今,浙江所有乡镇(街道)已完成从综治工作中心向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的“转型升级”。

  走访浙江各地,我们还发现,从杭州的“片组户民情联系”、宁波的81890民生服务热线、丽水的“手绘民情地图”,到衢州的“三民工程”等,一个个富有地方特色的社会服务管理品牌,正在惠及一方百姓。

  我们还发现,从县(市、区),到乡镇(街道)、村(社区),已实现全覆盖的3万多个便民服务中心、9万多名代办员,用实际行动兑现“群众最需要什么服务,就提供什么服务”的承诺,扎实推进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

  我们还发现,从开网店“售卖”便民服务的杭州上城区“紫薇原点·红淘服务站”,到集诉求处理、舆情监测和民生服务于一体的象山网络民情会办中心,再到打造“24小时不下班的网上政府服务”的镇海网络问效平台,一项项富有全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探索,不断给人惊喜。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法治,是和谐的基石、稳定的保证。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把平安浙江建设与法治浙江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坚持“法、理、情”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体现公平正义,才能让老百姓打心底信服。

启示之六:

法治为民是主线

  有一种服务,使城乡困难群众特别暖心。

  每周三,杭州正信法律服务所主任封雅琴都会准时到北山街道沿山河社区“上班”。此时,她的身份是社区律师。

  “封律师真心实意帮助我们,我们衷心感谢她……”这是一位83岁的离休干部写的感谢信。

  2005年这位离休干部的老伴去世后,他在女儿的撮合下重组家庭。不料,一年后,女儿离婚后搬回父亲家居住,因为住房问题引发家庭矛盾,经常大吵大闹。封雅琴10多次上门沟通后,父女重归于好。

  每一天,宁波集士港镇岳童村法律顾问吴锡良几乎都会接到村民的咨询或求助电话。该村曾有两户人家为农田水费闹起矛盾,怒气冲冲地找到吴锡良。吴锡良给他们分析利弊:如果上法庭,写诉状的费用都要比这点水费多,既花钱又伤和气,实在不划算。当事双方一听,觉得有道理,当场握手言和:其中一方补偿材料费100元,今后农田水费重新计算,不再拖欠。

  “做法律顾问,一年到头,忙忙叨叨的都是一些芝麻绿豆事,但对村民来说,都是头等大事,轻视不得。”吴锡良说。

  如今的浙江城乡,不仅有“片儿警”,还有“片儿律”。

  从有事找政府转变为有事找法律、从出门靠老乡转变为出门靠法律……正在浙江城乡发生的这一喜人变化,离不开法律服务的加强和法律顾问的普及。目前,全省已有3万多个村(社区)聘请法律顾问,覆盖率为90%以上;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建立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为当地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法律服务。

  无论是推动发展、维护稳定,还是创新管理、提升服务,民主法治都是最可靠的手段。

  平安建设以来,尤其是2006年省委作出建设法治浙江的决策部署以来,我省始终坚持把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自由平等发展,作为一条红线贯穿于法治工作的全过程,全力推动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

  由此,浙江百姓切身感受到很多喜人变化:

  开门立法——普通群众与国家权力机关的距离在不断缩小。立法听证、专家咨询、公开征求意见等民主、科学立法的形式得到全面推行,拓宽了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提高了立法质量,密切了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群众之间的联系。

  阳光政务——政府权力运行在群众的监督中更趋规范。行政决策普遍实行合法性论证,行政许可、处罚、收费和行政强制措施都做到依法公开、规范。目前,全省所有市县都建立各类办事服务中心,做到“一个门进出,一条龙服务,一站式审批”,1375个乡镇全面推行政务公开。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自我革命”。浙江提出,政府要“瘦身提速”,力争成为审批事项最少、速度最快、规则最公平、办事最规范、法治最清明的省份。今年以来,省级行政许可事项从1617项减少到1436项,减少181项;省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从560项减少到96项。

  司法公正——司法过程更加公正透明,离群众的距离更近。浙江十分重视司法公正,不断规范执法行为,努力做到每一个执法司法环节都符合法律的要求,每一个行为都不超越法律的界限,每一个司法案件都能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今年以来,浙江就先后主动依法纠正“杭州两张冤案”和“萧山5人抢劫杀人冤案”,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基层民主——老百姓依法有序决定自己的事情渐成常态。浙江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省97.5%的村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95%的村达到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标准。在2010年全国首批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评选中,浙江受表彰的县(市、区)占全省总数的16.67%,占比居全国第一。

  “有道之君,行治修制,先民服也”。 平安建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平安浙江建设的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探索施行符合本地实际、富有时代特色的平安建设长效机制,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才能真正确保长治久安。

启示之七:

长效机制是保障

  有一种鼎,虽不起眼却重胜千钧。

  “这两只平安鼎,捧得太不容易了,它凝聚着所有嘉兴人的心血。”嘉兴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翁勤雄说。在嘉兴市平安办,平安鼎放在一个很明显的位置,“仿佛时刻都在提醒我们,平安建设一丝一毫也放松不得。”

  平安建设以来,嘉兴市已连续8年蝉联平安市,所辖县、市、区实现平安创建“满堂红”,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今年还被评为全国综治优秀市。

  率先成立新居民事务管理局,使外来农民工在全国率先“转型”为新居民;率先就平安考核扣分情况,每年约谈相关部门领导;率先在乡镇、街道建立党委政法委,选调政法部门优秀干部下派担任政法委副书记、委员;率先探索实施综治进民企做法……

  “嘉兴的这些创新探索,最后都成为了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机制。”省平安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嘉兴之所以能成为全省唯一实现“八连冠”、“满堂红”的市,与该市及时健全完善平安建设的长效机制分不开,“有了有力的机制保障,平安建设的各项举措才能真正长期坚持,真正落到实处。”

  事实上,从平安建设一开始,浙江就十分重视“打基础、管根本、治长远”的平安机制建设:

  建立党委常委会定期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制度,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稳定形势;出台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和预防处置群体性事件若干规定、关于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等新法规;积极探索和总结推广乡镇(街道)社会服务管理中心等富有创造性的做法,首创的村务监督委员会制度还被写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尤为引人关注的,还有颇具浙江特色的平安考核。

  平安建设以来,浙江始终坚持“平安不平安,老百姓说了算”,出台《浙江省平安市、县(市、区)考核办法》,每年修订评审条件,严格考核奖惩,既在统计报表上体现平安,更在群众感受中体现平安,努力创造群众真实感受到的平安,真正认可、满意的平安。

  群众关注什么,就重点考核什么。每年初组织省级各部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逐条逐项征求意见,及时调整完善考核内容和权重。今年4月,省平安办抽调人员对全省11个市的60个县(市、区)平安建设情况进行暗访,发放调查问卷2100份,随机走访群众2000余人,为修订评审条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考核结果不搞“终身制”,每年由省委、省政府对当年获得平安称号的市、县(市、区)授“平安牌”,连续3年成为平安市、县(市、区)才获授“平安鼎”。

  群众怎么评价,考核就怎么计分。每年委托省统计局,对各市、县(市、区)群众安全感满意率及平安建设知晓率、参与率等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评价,计入考核总分。今年,还首次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部分县(市、区)进行测评。省平安办还每年4次组织人员到各地暗访检查、随机走访,将暗访结果作为平安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群众是否满意,决定考核是否通过。我省始终强调在考核评价一个地方平安建设成效时,不是看发了多少文件、开了多少会,而是看矛盾纠纷是否化解了,案件和事故是否下降了,突出治安问题是否解决了,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是否提高了,真正做到以结果论英雄、用成效来说话。把15项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特大案(事)件,设定为“一票否决”;把辖区内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率达到85%以上,作为申报平安市、县(市、区)的前置条件。去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6个达到了平安县的标准。

  平安与富裕共存,和谐与发展同举。

  浙江,因为发展而成为一片热土,也因为平安而成为一片乐土。

  顺民心、合民意、保民安、促民富、造民福。近10年来,5400万浙江人无时不刻都在感受平安浙江这个民心工程所带来的无限暖意和幸福。

  如今,平安中国的新号角已经吹响。

  浙江人有决心,也有信心,建设基础更牢、水平更高、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平安浙江,为建设平安中国、实现中国梦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8 平安中国的浙江实践 2013-10-11 浙江日报2013-10-1100006;浙江日报2013-10-1100012;浙江日报2013-10-1100009;浙江日报2013-10-1100015;浙江日报2013-10-1100014;浙江日报2013-10-1100017;浙江日报2013-10-1100016;浙江日报2013-10-1100010;浙江日报2013-10-1100008 2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