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特殊世界的微笑天使

——记全国医德标兵杜荣荣

  编者按 发现医者之美,记录仁心仁术。从今天起,本报推出“身边好医生”专栏,记录那些在我们身边用心守护健康的好医生。首篇推出的,是舟山市精神病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杜荣荣,她20多年如一日细心照顾特殊病人,最近刚刚被评选为全国医德标兵,敬请垂注。

特殊世界的微笑天使

——记全国医德标兵杜荣荣

  记者 林上军

  她常常与委屈为伴,脸上却永远挂着灿烂的微笑;她有时也流泪,泪水中夹杂着对病人的爱和对家人的歉疚。20 多年为特殊病人辛勤付出,矢志不渝追求着自己挚爱的护理事业。

  她就是最近被评为全国医德标兵的舟山市精神病医院护理部主任、副主任护师杜荣荣。

  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长假,尽管有时没轮到她值班,但她一有空就到医院转转。这是她20多年来的习惯,节假日医院总有她的身影。

  说起与精神病人接触时的情景,杜荣荣很平静。有一次,一位躁狂症患者因为拒绝治疗,突如其来地抓起盛满热水的茶壶准备砸向旁人时,杜荣荣冲上去一把抱住患者,不顾被烫伤的危险快速夺下茶壶,随后鼓励患者用适当的方式表达情绪……

  一个大年初一,杜荣荣在照例为患者喂饭时,这名患者冷不丁踢了她一脚,在她的手腕上狠狠咬了一口。菜汤飞溅,杜荣荣的手臂被烫得通红,被咬的伤口渗出了鲜血。她顾不上这些,微笑着继续做完要做的工作,才为自己包扎。

  在这个相对隔离的世界里,这样的事很平常:打针时,病人突然踢掉针筒,给护士一巴掌;不厌其烦地劝导,换来尖刻的谩骂……

  刚开始碰到这类事,她也委屈得哭,但后来不断摸索与患者如何打交道,不但减少了正面“冲突”,而且让患者越来越听话。曾经有一对外地夫妻,妻子入院后,丈夫两个多月没来探视,患者孤独无依。杜荣荣从家里拿来换洗衣服,并时常找她谈心,并通过电话劝导其丈夫。在这个“老娘舅”的调解下,他们的婚姻出现转机。出院后,患者专门写来感谢信:“我要感谢荣荣姐,是她挽救了我的家庭,挽救了我,我从心底里感激她。荣荣姐在我心里就是名副其实的天使。她不仅人美,心灵更美,我永远也忘不了她……”

  “对抑郁症患者,应尽量引导其回忆快乐的往事,产生愉悦情绪;对于妄想症患者,尽量不要引起无端的猜疑;而对躁狂症患者,通过正确引导使其过于旺盛的精力和体力得到宣泄……”原先仅有中专学历的杜荣荣,经过自学拿到了学士学位。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新理念及时运用到护理中,近5年来,她参与申报的两个局级立项课题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先后撰写论文近20篇,获得“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等。

  为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杜荣荣和护士们带病人上街、乘公交;与病人一起做手工、包饺子……将心理干预、技能训练等多种康复护理项目以座谈会、角色扮演、心理游戏的方式融入护理活动中,帮助患者从病态思维逐步过渡到正常的心理行为需求,成为创新服务、促进医患关系和谐的一个新亮点。其所在团队先后荣获“舟山市十佳护理单元”、“舟山市工人先锋号”称号,杜荣荣获得“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个人”称号。

  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曾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那张温馨的笑脸,那句温情的问候“您昨晚睡得香吗?您感觉心情怎么样?”给恍惚的人们带去多少温暖。面对付出,她无怨无悔,丝毫不曾改变志向;面对荣誉,她不骄不躁,丝毫没有减退工作劲头,宠辱不惊、淡定从容。

  杜荣荣说:“给别人快乐,自己才会快乐。没有爱心不要干这行,因为这些病人是最需要关爱的人。”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特殊世界的微笑天使 2013-10-11 3215057 2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