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新园区的核心载体作用
——从杭州市滨江区位居工业强县榜首说起
□周国辉
日前,在家阅报,看到《浙江日报》刊登的《2012年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结果》,很是兴奋。90个县(市、区)创新能力平均得分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充分体现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抓科技创新推动转型升级的成效。尤为可喜的是,杭州滨江区虽然产业规模排在第二档,但综合评价得分赫然位居榜首。这是滨江区20年来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毫不动摇地推进高新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成果。
高新园区和高新产业发展不足,恰恰是我省与广东、江苏的一个主要差距。滨江区用实践回答了高新园区和高新产业发展的必要性、可能性,也雄辩地证明了省委省政府把高新园区作为核心载体来抓是完全正确的。因此,全省上下要自觉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摆到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高新园区作为落实“八倍增、两提高”任务的主阵地,作为创新型省份和工业强省建设的主抓手,以高新产业跨越式超常规发展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的提升和转型。
滨江区是我省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回顾和总结滨江的发展历程,我们从中能得到五点启示:
其一,必须大力弘扬真抓实干精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真抓实干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要切实扭转“重牌子不重发展”的不良倾向,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道狠抓高新园区建设。坚持真抓实干、埋头苦干、狠抓快干、妙抓巧干;坚持持续抓,“以实绩论英雄”,不出成效不放手。滨江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后,并没有躺在 “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主动围绕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目标,自觉拉高标杆,努力承担起 示范者、领跑者、探路者的角色。通过20年的不懈努力,该区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中的综合排名位居第7位。
其二,必须突出产业主攻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大连考察时强调,高新区就是又要高又要新,不能搞粗放经营、什么菜都装进高新区的筐子里。我省在高新园区产业选择上,务必体现高水平、高技术,体现低碳、绿色、智能发展。要聚焦、彰显特色,突出抓好一两个重点产业;不能“散光”、贪大求全。滨江区建设20年来,紧紧抓住网络信息技术这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动摇,努力推进“天堂硅谷”向“智慧e谷”的跨越发展。在这块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网络信息技术相关产业在全省占比超过40%,集聚了全省11%的高新技术企业;每平方公里产出达21.25亿元,是国家级高新区平均产出的2倍。
其三,必须大力引进集聚创新人才。看高新区的潜力,不是看“盖了多少房子”,而是看“集聚了多少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各类资源要素随着人才走。只要抓住了人才这个根本,就牵住了创新发展的“牛鼻子”。因此,要把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激发人才的创造性劳动,作为高新区建设的重要任务和根本保障。滨江始终致力于人才高地建设,目前已引进和培育国家千人计划人才30名,省千人计划人才59名,引进留学创业人才930名,建有博士后工作站40家,软件研发从业人员达7万多名,今年已成为国家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这些创新人才已成为滨江的核心竞争力,成为 “立区之本、强区之要”。
其四,必须完善公共科技服务体系。高新区是创新创业的乐土,必须完善各种服务体系。要坚持工业化、信息化和城市化融合发展,大力完善各项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坚持高新产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加快完善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科技会展、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技术交易市场等各类创新平台和载体。滨江目前已建有国家级产业化基地16个,跨国公司研发机构23家,国家和省市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236家,公共技术平台、服务平台10个,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50家,创投机构33家。正是这些创新载体,为高新区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其五,必须大力创新体制机制。高新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必须大胆先行先试,围绕破解“四不”、实现“四要”,努力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创新管理体制,坚持精简高效的原则,赋予高新区相应的管理权限和职能,不断完善“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科技金融结合,大力引进发展创投机构,设立投资引导基金,促进技术、产业与资本融合。完善政产学研中介用的协作机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完善技术要素参与股权和收益分配机制,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滨江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初步建立起基于知识创造、技术转移、技术创新、科技企业培育和成长,以及产业发展壮大的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模式,为园区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无限动力。
千舟竞发看高新。高新园区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区,是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我们要按照“打头阵、当先锋、做尖兵”的要求,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力打好高新园区建设的硬仗,为创新型省份和工业强省建设奠定扎实基础!
【作者为省科技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