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4版:人文·理论视野

温台警示

  温台发展的得失,均在于区域资源及区域体制差异之中。时间仿佛又回到了30多年前的原点,只不过条件和成因刚好相反。

  温台发展的得,是在其他区域尚受着计划经济及姓资姓社束缚的时候,温台人民因资源匮乏受穷而奋起创业,进而形成30余年的快速增长。温台发展的失,是在遭受当地持续的建设用地短缺煎熬的时候,中西部地区建设用地却较快增长,持续吸引温台企业出走,致使温台经济陷入粗放增长缺土地,集约增长缺激励的两难困境,经济增速双双从浙江最快,回落至浙江最慢。

  温台经济的迅速崛起,是浙江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改革开放初期1981年的温州,全市农民人均从集体分得的收入仅71元,而当时全国农民人均从集体分得的收入为101元;台州更低,仅68元。1990年下半年在温州平阳,当地一位前任村书记陪我爬山,途中忽然触景生情,非常深切地对我说,当年的日子真的苦啊!

  1980年至2004年是温台经济的辉煌时期。这一期间,温台在很少国有投资及国有企业的情况下,GDP年均增速分别高达16.6%和16.3%,比全省平均高出3个多百分点。温台人均GDP于2000年达到一万多元,分别是全国平均的1.7倍和1.4倍。全国不少地方2000年前后去温台考察学习,简直就跟朝圣一样。

  然而温台经济有一个共同的较大问题,大致为低水平粗放经济。典型的如低技术水平的组装加工、合成革、鞋等产业的比重长期较高,形成了较强的低层次产业路径依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明显慢于全省。温台企业生产经营效率长期难以提高, 2011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均仅50万元,居全省11市最低,仅全省中位数的六成。

  2004年全国缩小建设用地闸门,随之出现了“普工荒”。从此时开始,高度依赖低成本土地和劳动的温台粗放型经济开始逐渐降速。粗放型经济以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高度依赖土地等要素投入。温台人均耕地仅0.3亩和0.4亩,全省最低,仅为全国平均的1/3至1/4左右。所以当建设用地供给因资源和制度的双重制约快速收紧之时,也就是温台粗放经济难以为继之日。

  按理说,由此形成的土地紧缺“倒逼机制”,将促使温台从粗放走向集约。然而中西部建设用地大增,一些省份建设用地增长甚至持续高于20%以上,竞相以低地价招商引资。温台企业不仅难以在本地集约发展,反而大批出走。

  这里还有一个较大问题。随着中国经济成本敏感性逐渐增强,一些制造业企业开始按“销地产”要求,在全国布局生产,这就进一步压缩当地投资规模和经济增速。我曾去过丽水一家生产低压电气柜的企业,由温州企业集团独资设立,这家企业集团出于降低全国销售成本需要,已分别在天津和西安设厂。

  按照温台区位和资源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健康增长大致有三个关键因素:一是企业加快做大做强,及时将改革先发优势转变为竞争先发优势;二是加快发展总部型制造业,及时将竞争先发优势做实做强;三是展开全国范围内的资本经营,及时将改革红利转变为现代多元经营资本。这样,在当地制造业因空间局促而遭遇土地瓶颈,创业者因出身草根而遭遇素质制约,企业因“销地产”需要而大举向外投资之时,当地经济加快转型,区域发展持续辉煌。

  然而这些对温台来说均有相当难度。企业做大做强遭遇素质性及当地文化习俗等多重制约,资本经营遭遇监管当局严厉规制,总部型制造业仍因低层次锁定而对当地促进较小,温台经济再次遭遇重重阻击。

  温台状况警示我们,在浙江这么一个改革领先及自然矿产资源相对匮乏的省份,什么时候改革慢了,自然资源劣势的瓶颈制约就会加剧。温台状况还揭示,辉煌业绩始于全国体制困境,如今增长降速同样是受到了全国转型滞后的掣肘。


浙江日报 人文·理论视野 00014 温台警示 2013-10-11 3202325 2 2013年10月11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