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非公企业嫩竹扁担挑大梁——
车间里的青春“红领”
本报记者 何苏鸣 报道组 吕耀明 华夏 蔡卡特
核心提示: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我省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员联系群众越来越密切。在萧山的18家大型集团企业,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平均年龄27岁,组建起党员QQ群,开通党建微博、手机报,吸引了大批年轻员工。这批助企专职党务年轻干部,作为萧山区通过“区招、镇街管、企业用”的新尝试,为当地非公企业党建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身穿职业套装,脸上有淡淡的妆。眼前的翔盛集团党委副书记葛玲玲,自信又从容。
“十一”长假结束,刚刚忙完集团的中秋、国庆“双节”文艺晚会,身兼集团商学院副院长的她,又开始为集团员工的下一步培训操起了心。
“工作是没有止境的,但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这位1988年出生的女孩,举手投足都有着超出年龄的成熟与淡然,她说,这是过去近3年的党务工作,给她带来的蜕变。
忘不了的成长经历
2010年12月10日,作为杭州市萧山区首批公开招聘上岗的6名助企专职党务干部之一,葛玲玲第一次走进翔盛集团的大门。
这位思想政治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党员,是带着问号来的:专职党务工作做什么?在企业做党务,有人愿意配合吗?我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能做好吗?
生活,确实给了这位初入职场的年轻人一个结结实实的下马威。
刚到集团没多久,葛玲玲跟着党办老师一起培养入党积极分子。“虽然我自己也是这样一步步入党,可真变换角色,做这工作一点都不简单。”葛玲玲告诉记者,企业里的员工相对文字组织能力比较低,写思想汇报的时候,在遣词造句上需要指导;谈心的时间也很有讲究,“他们白天上班很辛苦,最好能找一个比较宽裕的休息时间,这样才会放松地和你说话。”
当葛玲玲刚适应手头的工作,更大的考验来了。2011年4月,企业原来的专职党委书记退休,葛玲玲被任命为集团党委副书记,这意味着她需要对各项事务尽快上手。
“压力真的很大,我年纪小,没经验,怕大家对我有想法,更担心自己做不好。”葛玲玲告诉记者,刚上任的那段时间,她的压力很大,有时对自己充满怀疑。
让葛玲玲开始恢复信心的,是那年6月底的一次活动。这是翔盛集团每年例行的党员外出考察活动,每回到了这个时候,去哪里,怎么去,去做什么,总会有一些分歧与争执。而这次的负责人变成了刚来的年轻人,大家的不同意见自然更多。
“他们都是我的前辈,我能做的只有认真听取每个人的意见,尽可能顾及大家的感受。”在葛玲玲的记忆里,那几天她在集团的全部工作,就是听,听每一位党员的想法、意见和诉求。每天回家后,再把工作笔记打开,为了一个让大家都能满意的方案绞尽脑汁。
这一次活动,单是计划书,葛玲玲就出了3份,而在电脑里被自己“枪毙”的,更有十几稿。最终,活动很成功。集团党委对这个小姑娘更放心了,连原本并不把她放在眼里的老员工也服气:“葛书记做事情识大体,以后我们愿意听她的。”
摸索中的红领计划
让葛玲玲和同伴们有机会在非公企业里一展身手的,源于萧山区委组织部的一次尝试。
“萧山诞生了一批在全国有名的党建强、发展强的企业集团,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拥有一个战斗力强的党组织,而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年组织上派出的一批尽心尽职的党建指导员。”萧山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裘荣校跟记者谈起当时选拔这批助企专职党务干部的初衷,“10多年过去了,老一批派驻企业的党务工作者基本已到退休年龄。而随着形势的发展,萧山的非公有制企业党建需要更多高素质的党务人才,培养年轻接班人刻不容缓。”
2010年9月,萧山区委组织部面向全区招聘6名专职党务工作者,并构建了区委组织部、镇街党(工)委和企业党委三方联动的工作机制。第二年,再次招聘了12名。
“被招聘为助企专职党务干部的人员,由区委组织部统一分配到相关企业工作,劳动合同统一由企业所在镇街与助企专职党务干部签订。”葛玲玲告诉记者,助企专职党务干部的劳动合同期限为3年一期,实行试用期制。连续3年考核合格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续聘。
正是被这样新颖的培养模式吸引,当时刚刚大学毕业的葛玲玲报名参加考试,最终成为萧山区首批助企专职党务干部。
不仅有专门的培养体系,每一位“入驻”企业的年轻党务工作者,还能在区委组织部结对自己的“师傅”。“我们每个月召开一次交流汇报会,每季度再开一次务虚会,大家聚在一起讨论工作,取长补短。”葛玲玲告诉记者,“师傅”张江锋几乎每天都会在QQ上和她交流工作心得,遇上什么困难问题,找他准没错。
在各方精心培养下,每一位年轻人的进步都堪称神速。截至目前,18名助企专职党务干部中,已有1人担任集团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及所在镇人大代表,3人担任党委委员,1人担任集团团委书记,两人担任集团团委副书记,还有两人被评为区级优秀党务工作者。
“这批年轻人,企业很欢迎,我们也锻炼培养了队伍。”萧山区委常委、组织部长何凌超表示,这批助企专职党务干部的出色表现,让区委组织部有信心对这一年轻“红领”队伍的培养更加制度化、常态化。
无止境的创新探索
因为有了年轻人的加入,企业的党建工作,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色彩。
在传化集团,学英语出身的徐婧正在忙着策划组织“红动青春”党建主题活动。在她的设想中,这个活动将通过主题学习、青年文明号争创、公益助学、创造发明竞赛等多种形式,发挥公司青年员工的作用,拓展党建领域。“现在的企业年轻人多,我们做党务工作,也应该多用巧劲,多和企业的活动结合起来。”
在华东钢业集团,专职党务工作者高洁雯编的党建手机报,大家很爱看。“其实还是差不多的内容,我就是换一换说话的口气,更贴近大家的生活。”
“扫一扫,看到工作环境卫生不整洁,党员要主动扫一扫;帮一帮,发现自己周围有困难员工,党员要主动帮一帮;管一管,遇到社会不良风气,党员要主动管一管;劝一劝,同事之间有了纠纷矛盾,党员要主动出面协调。”
这一段顺口溜的作者,是三弘集团专职党务工作者陈玲。“老书记经常说,我们是企业,党务工作不能像机关一样搞,要结合企业生产的特色,发挥企业党员的特长。”她告诉记者,最近公司在开展党员争创活动,她编了这样一个党员发挥作用的“四个一”顺口溜,大家都觉得好记好办。
这些层出不穷的创新之举,在萧山区委组织部的意料之外,仔细想想,却也在情理之中。“年轻人,本来就有激情的,他们脑子活,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只要他们愿意做,就一定能有新思路,创造一个和过去不一样的党建工作新格局。”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
葛玲玲的QQ签名档里,很长一段时间都挂着这样一句话:最了不起的是时间。
“时间可以教会我们做很多原来也许不擅长的事,也能给我们更多的阅历和沉淀,去尝试着做一些也许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时间的长河里,葛玲玲和她的伙伴们,带着对党务工作的热情,一直往前走。
■专家观点
省委党校党建研究所所长、教授郭亚丁:萧山区培养非公企业专职党务工作者的举措,是优化企业党务干部结构、提高整体素质的一次有益尝试。在为年轻党务工作者提供平台的同时,加强了整体干部队伍的建设。党务工作是一种管理工作,需要阅历,更需要激情。年轻人到企业从事党务工作,能够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成熟。在区委组织部、镇街党(工)委和企业党委三方联动的“传帮带”工作机制之下,他们的成长空间还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