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延伸 一乡一业富农
桐庐:乡村美丽蝶变
记者 蒋蕴 戴睿云 县委报道组 唐志立
记者 蒋蕴 戴睿云
县委报道组 唐志立
本报讯 清晨5时,桐庐县横村镇双溪村农民徐寄庭开始到各家收集垃圾。村里每家都有两只垃圾桶,黄桶里是可堆肥的有机垃圾,不能堆肥的就放在绿桶里。
每天对垃圾进行分类,在大多数城市尚未普及,却已成为双溪村民的习惯。收集了一车剩饭剩菜、秸秆、猪粪鸡粪后,徐寄庭把它们投进村口垃圾处理站的机器里。在这里经过搅拌、发酵、除臭,垃圾就成了附近樱桃种植户争抢的有机肥。
近日,桐庐县宣布,在双溪等5个试点村的基础上,在浙江省率先推行全县农村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化利用,100多个垃圾处理站目前正在选址或兴建。桐庐县委负责人说,以2003年全省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为契机和标志,桐庐坚持不懈探索各项“美丽乡村”建设的新实践,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培育农村特色产业,全面提升乡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品质。
行走在桐庐山乡,一路水碧山青,如同进入一个大景区。2003年以来,从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清洁桐庐”三年行动到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三江两岸生态保护与建设、打造风情小镇和美丽乡村精品村,直至当前的推广全域景区化、美丽乡村全覆盖……十年之功,桐庐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一幅美丽乡村图景终现富春江畔。
村舍之变,重新定义了传统的乡村生活和民风民俗。江南镇环溪村曾是桐庐环境最脏乱的村庄之一,村口的应家溪被当作天然的垃圾场。如今,全村600多户都连通了污水管道,建成了9个污水处理池。溪流清澈见底,村民还在应家溪边种上了千亩荷花,请城里人来采莲子、闻荷香。让村委会主任周忠莲感触最深的,是很多农村陋习的改变——从前村民买菜回来,一路摘菜一路抛撒,现在手里攥再多的垃圾,也一定要找到垃圾桶扔进去。村民们还自发组织溪流保洁队,志愿当监督员,在村委会门前公告栏里贴红黑榜,谁家庭院环境好,就上榜表扬,反之,就公开曝光,每季度一评。
包括环溪村在内,今年桐庐183个行政村全部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全国率先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全覆盖。据统计,近4年来,当地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5亿元,建设2000余个污水处理工程,铺设2500公里污水管网,建造7万余只窨井,惠及全县16万农村人口。
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城乡环卫保洁一体化、城乡安全饮水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延伸,不仅让乡村的人居环境更美丽,也使农民的日常生活更便利。县政府的便民服务中心开到了距县城40分钟车程的分水镇,林业、国土等22个单位进驻,服务范围辐射周边数个乡镇13万群众。县气象局还陆续在当地每个村委楼前安装大屏幕,为农户提供天气预报、用工招聘、农业政策等信息。农村图书馆、乡镇公办幼儿园等民生设施,在这个杭州的西部小县也都实现了全覆盖。
“村美,还要民富。”桐庐县委负责人介绍,美丽乡村需要产业支撑,该县注重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农村发展资源,今年上半年启动了“一乡一业”工程,以好山好水好空气为依托,原汁原味原生态为卖点,着力壮大县域内现代农业。
今年夏天,被列入杭州市首批“风情小镇”的阳山畈村,水蜜桃就卖了1300万元;刚刚入秋,新合乡的茶农就在准备制作新一季的桂花茶,拿鲜桂花和当地的雪水云绿茶窨制而成的茶叶,市场售价每公斤能达到800元;百江镇双坞村的樱桃园,丰年时一株能产六七百斤,被农民称作“摇钱树”……支撑这些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都是上千亩的种植示范区。
环境宜人的美丽乡村,吸引了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在凤川街道三鑫村,原先从事金融工作的杭州姑娘杨剑萍带着合作伙伴,当起了“花农”,1年多时间,砸下4600万元投资,建成了千亩玫瑰花基地,精油提炼厂也在建设中。“这里的生活比城市舒适,洁净山水滋养出的玫瑰也特别美。”杨剑萍说,采摘旺季时附近村庄的富余劳动力几乎全在基地工作,一天工资支出就达两三万元。
桐庐县农办主任毛旭红介绍,为切实帮助农民增收,当地今年将再建成15个5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据统计,今年1至7月,桐庐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9175元,同比增长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