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2版:要闻

村美民富树新风

——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十年回眸

  本报记者 苏靖 颜伟杰

  美丽安吉、幸福江山、秀山丽水、田园松阳、金色平湖、潇洒桐庐、人间仙居……这些韵味十足的地名,向人们展开了浙江“美丽乡村”的画卷。

  2003年,浙江省委作出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揭开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序幕。十年来,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浙江大地上如今村容环境整洁优美,广袤农村美丽蝶变,宜业宜居宜游。

  十年耕耘,收获非凡。“美丽乡村”已成为浙江的一张“金名片”。

  多管齐下,让乡村变靓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农民“洗脚上岸”,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走上了小康路。

  但是,过去在浙江的一些农村,这样的景象也不少见:一边是成群别墅,一边是成堆垃圾;家里是窗明几净,村前道路却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工厂村村冒火、户户点烟,小河污染得连拖把都没法洗……

  能不能让生活富裕起来的农村环境也优美起来?2003年,着眼于统筹城乡发展,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重大决策,时任省委书记习近平亲自带领工作组,深入基层调研,谋划总体布局,全省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10年来,全省农村添置垃圾箱(房)112万个,建设改造农村公厕2.3万个,实现生活污水治理农户311万户。据统计,为了推行庭院、村庄、道路、河道等全面洁化,县和乡镇每年安排的保洁经费就达8亿元左右。走进村里,现在是“废水有了家,垃圾有人拉,村头有树荫,河里有鱼虾……”

  各种“村村通”,不断缩小城与乡的距离。2011年年底,乡村“康庄大道”工程实现“村村通”,8.3万公里的通乡、通村及联网公路,大大改善了农民出行的交通条件。目前,等级公路、邮站、电话、宽带等“村村通”均已实现,全省客运班车通村率达93%。

  万里清水河道、农民饮用水、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电气化、现代商贸服务示范村等涉及水电路气网的各种基础设施不断扩容。截至去年底,全省累计完成农村住房改造建设153.7万多户。目前,浙江已有2.6万个村完成环境整治,村庄整治率达89%,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3%,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62.5%。

  生态保护无止境。围绕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空气更清新的建设目标,按照“人口向县城、中心镇、中心村集聚,产业向工业园区、现代农业园区集中,农村环境整治向美丽乡村目标推进”的总体思路,浙江请来专家对全省乡村进行了系统规划。积极推进管网、林网、河网、垃圾处理网、污水治理网的区域一体化规划建设,每县每年启动1至2个连线连片创建区块,努力从整体上提升村庄生活环境和农村水环境质量。目前,全省累计有60%的乡镇开展了整乡整镇的环境整治。

  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连线成片,一条条风景长廊逐渐形成。如今,以安吉为代表的浙北美丽乡村风光带,以千岛湖、富春江为代表的杭州西部风光带,以仙居、磐安为代表的浙中山区美丽乡村风光带,以及衢州、丽水浙西南美丽乡村风光带和舟山等沿海地区美丽渔村风光带的创建又在进行中。

  以业为基,农民富起来

  喜欢去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的游客,难忘阵阵山风中闻到的那股茶香。空气好、风光美,常常有上海、杭州等地游人光顾,“采茶时节卖白茶,不采茶时卖风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是穷乡僻壤的安吉横山坞村,关闭村里办的几家污染企业后,很快有资本大手笔进驻,建起农业观光园。

  在旷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取景地桐庐县芦茨村,一批批游客住在芦茨土屋,在这里慢吃、慢聊、慢游,感受悠闲的乡村生活。这里是桐庐重点打造的富春江乡村慢生活体验区。十年磨一剑,精心呵护的生态优势,正在桐庐演变成发展优势。依托秀丽山水,乡村旅游、休闲养生、文化创意等产业日渐崛起。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已接待游客422万人次,同比增长17.8%;旅游收入达39.4亿元,同比增长19.2%。

  农家乐,乐农家。眼下正是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的农家乐旅游旺季。仅300多户农户的这个村里,约有150家农家乐,一年接待的游客达12万人次。

  为建设美丽乡村,10年来全省各级财政投入资金435亿元,其中省级财政从最初的每年4000万元增加到目前的6.1亿元。省农办负责人表示,以业为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是各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牢牢把握的要义。

  村美民富的效应正逐渐显现。美丽乡村建设带旺了乡村休闲旅游,到去年底,全省累计发展农家乐特色旅游点2800多个,农家乐从业人员达11.5万人,去年直接营业收入88.4亿元。

  与此同时,农村新型业态也发展起来。去年,全省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村均达到94万元。

  义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何斯路薰衣草花园、赤岸“欢乐田园”、上溪“十里桃花坞”、义亭“十里红塘飘香”、后宅“四季果园”……陶醉在山水之乐中的农民,挣得盆满钵满。

  丽水山区经济相对欠发达,但生态环境首屈一指,农家乐、度假村等养生经济,运动探险、拓展训练等运动经济,山货直销、电子商务等商贸经济,来料加工等劳务经济,形成了一大批“美丽产业”。

  十年“美丽乡村”建设,为农村带来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书写了一幅村美民富的美丽长卷。十年努力,让浙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远远低于全国平均值。

  文化为魂,创乡风文明

  2月办“文化礼堂”、5月办端午民俗活动、6月表彰环境专项整治先进、7月观看党建影片、8月办暑期运动培训班……难怪苍南县钱库镇金处村金氏宗祠今年的人气这么旺。

  两翼齐振才能高飞。为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现代化浙江,“加强公共服务”和“推动以文化人”已经成为新时期农村“千万”工程的两翼。一场历时十年的“美丽”接力,在浙江的农村薪火传递。

  十年扎实耕耘,浙江取得了非凡收获:城乡拥有同样的自来水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垃圾处理系统、超市和网络……村里人能享受到城里人的便利和各项公共服务。

  走进诸暨市次坞镇汪阮家坞村现代化的为民办事大厅,前来办事的村民纷纷告诉记者这里的方便之处:代办建房手续、代办临时身份证、房产证明盖章……这些以前必须到县乡办理的事项,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办妥。2011年以来,浙江省实现行政村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提供社会保障、医疗卫生、通讯、供水供电、农资补助等50多项服务。

  “传统村落有市集、庙宇等固定的集会场所,是当时村民互相交流的‘精神家园’,现在的农村同样需要有‘精神家园’。”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顾希佳说。

  美丽乡村建设要“以文化为魂”。2012年初,临安率先探索兴建以构建精神家园为内核的文化礼堂。不少村里设立有“孝子祠”、“孝悌榜”、“学子榜”等,不仅为村民提供心灵安放的依托,也渐渐成为村民满足精神需求的公共载体。

  吴兴区移沿村的文化礼堂今年要举办12场“幸福舞台”文艺演出、6场“幸福讲堂”讲座以及20场“幸福礼堂”文明礼仪培训。嵊州市借着“种文化”东风将“越剧之乡”这个品牌越擦越亮,农村“天天有戏”,吸引了大批城里人下乡观看。一批国家一级演员,文华奖、梅花奖得主领衔担纲,把一台台经典剧目送到农民家门口。

  文化送下乡,新田歌、农家戏、农民画……农耕文化被不断挖掘出来。文化氛围形成了,村民便在潜移默化中文明起来。他们自己总结:多一个广场,少一个赌场;多看名角,少些口角。

  在2013年省政府承诺为民众办的十件实事中,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赫然在列:“围绕农村历史文化保护和建设,启动260个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立足畲寨的石头文化,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深垟村对整个村庄的民居进行“原汁原味”的规划和保护,建成了“堂前天井堂后鱼、粮仓暖阁廊边栏”的传统畲族“石屋寨”。走进屋寨,布局清晰的水电管网,时尚大气的影音中心,摆设精致的餐厨电器,以及干净整洁的卫浴设施等一应俱全。寨子里的居民依然像祖辈们一样,住着老民居。偶尔还能看见制作小手艺的老人,坐在自家门前穿针引线、修锄理箕。这座活生生的千年古村,吸引省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一年成形、二年成品、三年成景”,这些年,每逢节假日,浙江乡村游客爆棚,这是对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好评价。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2 村美民富树新风 2013-10-09 3210776 2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