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暨 经营乡村之美 成就富裕之路
蓝天碧水映新村 徐少伟摄 |
经营乡村之美 成就富裕之路
专家组点评
乡村之美,美在青山绿水、小桥流水。要留住乡村之美,得靠经营,犹如盆景之修剪;要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其要义还在经营。经营村庄以产业为基。“中国香榧之乡”诸暨赵家镇打造“千年香榧林,百年养生地”,“中国珍珠之乡”诸暨山下湖镇撑起淡水珍珠养殖、加工、交易的支柱,便是成功的案例。经营村庄以文化为魂。诸暨的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独特的景致,“春秋的水,唐宋的村,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是历史文化“活态传承”的一大特色。即便是产业也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珍珠蝶变为西施”的传说,为珍珠产业抹上清丽的色彩,更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空间。经营村庄以品牌为先。品牌代表着质量,意味着升值。大至一个区域、一个产业,小至一个村庄、一道农家菜,都可以营造品牌。“美丽乡村”是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大品牌,在她的引领下,浙江农民将打造出更多的胜景佳业。
余振波
文 /刘梅 陈灿明
对于诸暨而言:
“美丽乡村”要抵达的幸福,是农民腰间鼓起的钱袋、家里舒适的配套;是农民眼底自信的目光、脸上满足的笑容。
“美丽乡村”要创造的美丽,是村庄内外随目可及的风景,村民内心丰富饱满的世界;是乡村生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是乡村文化延绵后代,经久不衰。
“美丽乡村”要实现的富足,是农民在精神上、物质上,不卑微地俯视自己、仰望他人。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让他们在乡村收获更多机会,越努力越幸运,实践人生的价值。
这是诸暨“美丽乡村”建设致力奋斗的目标,也是诸暨打造“富美乡村”追求的内涵。
作为新农村建设,在幸福、美丽、富足三大维度全面升级,“美丽乡村”在诸暨是一场经营乡村之美、成就富裕之路的试炼。
把民居、山水、历史文化、产业、风俗、生活等乡村资源,都视作经营乡村的素材,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利用、再创造。从改变环境,改变生活,到改变人,我们领略了诸暨乡村的蜕变。
环境如何改变人?
从“洋气的环境”到“洋气的生活方式”
村美,人也“美”了
走进诸暨最早建设的新农村之一——新长乐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条洁净的水泥路,一排排苍劲的松柏,89套成片建造的别墅式楼房,和一盏盏简洁美观的路灯……早上8点刚过,村内的书法活动室就十分热闹。村里许多老人早早来到这里泼墨挥毫,研习书法。10多万元建设的书法活动室、书法长廊,每3个月展出村民自己创作的100多幅书法作品。150多名村民是书法协会的成员,作品多次在兰亭书法节、全省农民书法大赛等重大赛会中获奖……晚上,不到7点,灯光球场人声鼎沸,灯火通明,年轻人开始了运动。这里每天都有比赛。不是自由组队比赛,就是与邻近村的“友谊赛”。
“篮球热”成为新长乐村的“金名片”,这在过去,几乎难以想象。
以前的新长乐村,村容村貌落后,交通闭塞,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欠缺。老百姓无所事事,就容易出现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美丽乡村”开展以来,诸暨通过“轮一遍”,在“面上”全面提升乡村卫生、生态、文化、公共服务设施等基础条件。仅新长乐村一村,就投入了1000多万元,用于自来水改造、污水处理、河道整治、公厕改造、赤膊屋整治等基础建设项目。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长145米、宽7.5米的邵家埠大桥建成,彻底改变了新长乐村的交通条件。现在村内,看不到破旧的老台门、设施简陋的旧房子,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漂亮的高楼和文化广场、农民文化公园、老年活动室、妇女活动室、村服务中心等现代化配套。大面积庭院式绿化使农村生态“果木飘香、绿树成荫”。有诸暨民居特色的古村、古宅,统一以白色的建筑立面和黛色的水墨勾边淡淡妆点。它们立在美丽的东白湖畔,和小桥、池塘、夏日盛放的荷花构成了新长乐村“江南水乡”略显“时髦”的整体特色。
村民直观地感受到村庄变美了,变“洋气”了,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也随之潜移默化。书法和篮球形成传统,就是很好的例子。通过村干部积极引导,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成为诸暨“由外及内”经营乡村之美的方式,改变了村民的生活。
如今,新长乐村已经好几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群体性纠纷、上访事件。封建迷信和赌博的现象也逐渐淡出历史。村内广泛开展文化阵地建设,定期组织《宪法》、《刑法》、《民法》等法律法规学习。村民们自发参与法律知识竞赛,并以获得名次为荣。新长乐村被国家司法部和民政部评定为全国民主法制村。
据诸暨农办介绍,围绕“全面普惠、共建共享”原则,诸暨以打造“洁净村庄、森林村庄、文化村庄、现代村庄”的要求,扎实推进“轮一遍”农村基础建设提升工程。截至2012年,已成功创建包括新长乐村在内的新村330个。今年将继续创建50个,使新村总数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1.4%。目前,已创建的330个新村全部落实了长效管理。设施维护、绿化养护、长效保洁是诸暨经营乡村之美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做法。
历史文化如何传承与发展?
把历史资源嵌入“景区”建设,以景区建设带动文化体验
历史“活”了,村也富了
(一)鲜活历史
在东白湖镇,人们看到了诸暨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探索的新模式。以东白湖的自然山水为布景,以拥有200多年历史的斯宅明清古建筑群、国家香榧森林公园(南区)、正在创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千柱屋景区为主要景观,诸暨整体打造“东白湖美丽乡村景区”。把历史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购物、农特产品销售、特色农业观光、节庆活动体验结合在一起,形成互为补充、互为带动、整体发力的“捆绑型”优势。
以“东白湖美丽乡村景区”建设为规划前提,诸暨牵头完成了《斯宅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斯宅历史文化村镇综合整治规划》、《东白湖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和《片区美丽乡村环境提升工程设计》等系列规划。开拓性地把斯宅这一传统观念中的“文物保护单位”,定位成一个“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明清雕刻艺术和自然山水风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景观区”。
从“独立的古建筑群”的保护,到“子景观区”经营,诸暨政府投资2500万元,用于“斯宅景观区”村落的环境风貌建设;对斯宅、东白山入口进行改造;建设斯民文化广场,修缮笔峰亭;布置河道景观沿线道路绿化,设计沿线标志标识;开展斯宅村、新上泉、殿南村、小东村沿线建筑的立面改造,保持黛瓦白墙的建筑格调……整个“斯宅景观区”形成了一种和谐、整齐的美。
投入800余万元,保护性修缮斯氏古建筑群。华国公别墅、千柱屋、笔峰书院、新谭家、发祥居、小洋房等主要建筑单体,重续了旧时的恢弘气势。
如今的“斯宅”是整个“东白湖美丽乡村景区”的历史文化区块。国家香榧森林公园(南区)是特色产业体验区块。油菜花景观工程是特色观光农业区块。集镇区域的旅游购物区和东白湖特产销售“一条街”是商贸购物区块。诸暨通过主办“环东白湖骑行活动”、“环湖健身走”、“蔡元培祖籍地纪念碑落成仪式”、“浙江省森林旅游节——香榧森林公园(南园)分会场活动”等节会活动,把人气导入“大景区”。通过开展“美在东白湖”摄影大赛,布展斯民小学百年校史馆,在学校设置书画特色课程,编印《东白湖传说》、《千柱屋》、《东白湖》、《东白湖籍知名书画家作品集》等文学、摄影、书画作品集,整个“东白湖美丽乡村景区”的文化“体验”鲜活绽放。
阅读《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民间文学》、《诸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传统手工技艺》等民俗文化手册……体验正月十五舞龙灯、六月初马剑过小年、七月十五“三江口水灯节”……品尝岭北盐哺鸡、西施团圆饼、马剑馒头、草塔羊肉、安华牛头等美食……古越故国、西施故里丰厚的历史积淀,融入山水、风俗、活动、教学、美食,自然而然走进人们的心里,“活”了起来。
(二)“复活”建筑
与保护古建筑的常规做法不同,“人”是诸暨古建筑中的一道景,和建筑魅力、山水布景相连,形成“活动”的画。
对于依然居住在古建筑中的村民,诸暨根据实际需求,制定与生活质量提升相配套、相协调的保护方案。以国家级文保单位千柱屋为例,诸暨在不破坏现有文物构建的基础上,为入住村民建造了公共厕所、浴室等现代卫生设施。以征用或发放补贴的形式,拆除文保单位公共场所的小搭小建。把农户所需的季节性大件生产农具和车辆集中置放在文保单位外配套搭建的棚屋里。配备卫生清洁员打扫维护公共场所卫生。对古建筑范围的清洁护理,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管理机制。专项列出20万元资金,建立住户“门前三包”(清洁卫生的保持、杂物堆放有序的维持、文物构建的安全保护)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住户文保、卫生意识。有意思的是,久而久之,诸暨历史文化村落形成了独特景致。“春秋的水,唐宋的村,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村民与古建筑和谐相处,是诸暨历史文化“活态传承”的一大特色。
(三)激活财富
由于历史文化村落合理开发,东白湖镇休闲旅游业大力发展。2011年东白湖镇新发展农家乐小餐饮6家,东白湖休闲度假中心月营业收入达120万元以上;香榧、毛竹、花卉苗木、笋竹两用林、药材等本土特产随着景区品牌影响力的扩大得到了有力推广,从而进一步刺激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发展;圣农嘉禾、天珍香榧科技园、上英村茶叶精品园区等效益农业,相继被列入市级精品项目;农户种植结构优化,培育特色专业村6个;新发展圣农嘉禾、鸿发水产等农业企业4家。融“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开发”于“美丽乡村景区建设”,东白湖镇的文化资源优势成功转化为刺激经济发展的“制动点”之一。村民们看到了增收的奔头,自主自发地参与历史文化保护和“美丽乡村景区”创建。
如今,东白湖镇的经验进一步推广。通过“拎一把”,诸暨在“块上”重点实施美丽乡村景区建设。除了“东白湖美丽乡村景区”外,以国家香榧森林公园为特色的特色产业、农耕文化区块,以白塔湖为核心的湿地风景、珠乡风情区块,以五泄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休闲观光、农家乐园区块正在抓紧建设。4大美丽乡村景区串联在一起,就是未来诸暨乡村旅游的“全景版图”。
据诸暨农办介绍,今年1~8月,美丽乡村景观区赵家镇、东和乡、东白湖镇分别接待游客23万人次、4万人次和1.5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6000万元、234万元、20万元,增长幅度均在20%以上。区域特色资源与“美丽乡村景区”建设嵌套发展,相信能在未来激活乡村更多的美丽和财富。
产业资源如何催生更多财富?
“品牌战略+标准化战略+现代产业体系”是内力
“美丽经济”驱动是外力
内力+外力,呈现活力
香榧树在诸暨是有名的“致富树”。一公斤炒制好的香榧零售价格高达三四百元,一户人家有两三棵香榧树,就可以解决吃饭问题。
但在十几年前却不是这么回事。在“香榧之乡”赵家镇,过去香榧产业发展并不乐观。许多榧农,拥有七八棵香榧树,一年可以产四五十斤香榧,却因为卖价不高,很难挣钱。加上,过去加工、保存技术落后,香榧品牌的知名度不大,农民种植香榧的“钱途”一度渺茫。
这些年来,诸暨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农业,以绿色为导向发展生态农业,以文化挖掘为导向发展休闲体验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优、效益调高、产业调强。通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和标准化战略,香榧产业前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施肥、授粉到保果,香榧有了定时定量的操作标准。通过规范的标准化操作,现在诸暨香榧产量要比过去提高至少两倍以上,每年能出产香榧1000多吨。诸暨8万多人依靠香榧生活。
2010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枫桥香榧”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1年3月,《地理标志产品枫桥香榧》的地方标准启动编制。“枫桥香榧”作为诸暨农业品牌化和标准化结合的产物,有着明确的选种界定和一系列标准化程序的考核。以杀虫和炒制为例,“枫桥香榧”通常不采用传统直接喷洒农药的做法,而是采取灯光诱杀;整个炒制过程中,不能加任何添加剂,更符合生态农业的绿色标准。
现在,诸暨在全省试点建设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县,茶叶、果蔬、绍兴鸭等9个农产品也加入了标准化战略的推广中。2013年诸暨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个,无公害产品9个,绿色食品1个。制定地方标准2个,完成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3个。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2个、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企业1个,规划落实生态循环农业建设项目44个。到今年底,诸暨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力争达到80%以上。标准化、品牌化、生态化成为诸暨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是值得借鉴探索的经验。
在中国珍珠之都——山下湖镇, 珍珠产业探索转型。
从第一代传统珠农在自家门前开办不足50个摊位的简易交易市场,到如今第六代珠商在华东国际珠宝城将珍珠推介给世界,现代产业体系的优势让山下湖镇的珍珠产业日臻成熟,更具市场竞争力。
依托省级开发区,我省22个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的诸暨珍珠产业园——山下湖镇形成了国内具有绝对技术与管理优势的淡水珍珠养殖中心,建设国际一流的珍珠产品制造中心和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创意设计中心。全镇现有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个。诸多企业通过加大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和国外团队的合作,在科学养殖、深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取得了研究成果。三大中心的黄金组合和科技支撑的系统配套,使山下湖镇的珍珠产业,从传统农业养殖的发展思路,向珍珠产品工艺设计、珍珠创意文化产业等“三产”延伸发展。
美丽乡村建设开展以来,诸暨借助“大园区”建设,进一步推进珍珠企业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搭台提升“山下湖珍珠”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成功举办7届中国(国际)珍珠节,开展2009诸暨艺形珍珠国际设计展,编排原创越剧《珍珠传奇》,组织“珍珠模特”选拔大赛等活动,诸暨充分展示和提升了珍珠企业的现代形象。通过宣传推介珍珠系列产品,“山下湖珍珠”省级区域名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大提高。
如今,山下湖镇淡水珍珠养殖面积接近30万亩,年产量占全国淡水珍珠总产量的80%左右。有珍珠加工企业3425家,加工产值达95亿元。其中销售额超亿元珍珠龙头企业11家,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珍珠企业17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家,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5家,中小板上市企业1家,自营进出口获权企业35家。整个珍珠产业,正依托“美丽乡村景区”建设,向“美丽经济”转型。创新开拓“珍珠产业农业观光游”,华东国际珠宝城“变身”商贸综合体……山下湖镇有望成为民众休闲的乐园、淘宝的天堂和旅游的胜地,珍珠产业的发展空间将进一步开拓。
据统计,诸暨市201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9110元,比2011年增长12%,高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0.08个百分点。这已是诸暨市连续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高于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实现并轨,筹资标准提高到650元,参保率达到99.68%,17611名被征地农民接轨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下一阶段,诸暨将按照“建设大美诸暨、打造风情越乡”的工作主题,深入实施“富裕农村、美丽乡村”建设,把“幸福”、“美丽”、“富足”作为经营乡村的主线,使新农村建设成果不断惠及所有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