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

绍兴县 古越新村,美在人心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水、空气和村庄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
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

  古越新村,美在人心

洁净乡村:

农村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坚持把水、空气和村庄环境作为最大的民生来抓,

建立起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

  ◎兰亭镇谢家坞村

  走进谢家坞村, 在绿树掩映中,白墙乌瓦的农家小院、宽敞整洁的柏油马路、整齐明亮的路灯、设施齐全的村民文化公园……无不述说着新农村的美丽宜居。谢家坞是远近闻名的花木村、绿色生态村,在谢家坞,一个总规划面积达700亩的四季鲜果基地正在加紧建设,“兰亭方湖飞白鹭,谢家四季有鲜果”,村民们在风景中生活,在风景中创收,享受着一场美丽乡村的生态盛宴。

  治理一条“脏河水”,封堵225个排污口,搬迁96家印染企业,任命77名“河长”,5年将所有河道清淤一遍。县里5年投入22亿元,终于让活水清流又重回水乡。

  治理“一座垃圾山”,村民硬是用手推车一车一车地连同最底部明清时代的建筑垃圾都清理得一干二净。

  治理“一块西瓜皮”,发现路边树下有块西瓜皮,第二天放西瓜皮的村民便主动认错,并愿为村里做三天义工以致歉意。

  “富起来更要美起来。”当新一届绍兴县领导班子提出这样的任期目标时,人们并不完全相信。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现在绍兴县每个村落,都是地上不见片纸,花坛边上不沾一点黄泥。摆放有序的垃圾箱,走街串巷的洒水车,干净整洁的小公园,农村的环境质量丝毫不逊色于城市。绍兴“富而美”,得益于不惜重金还清了生态欠账,得益于执著地追求“富而美”的高层次。

  工作笔记

  去年以来,按照城乡一体、全域覆盖和体现特色、彰显个性的要求,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精品区培育建设,重点做好“五个抓”:

  一抓集中整治。突出“清、理、建、健”四个重点(清垃圾、治六乱、建设施、健制度)。

  二抓竞赛深化。倡导长效保洁机制与监管机制、加大对经济薄弱村扶持与优秀村干部奖励、以及创新开展“双最”评选等方面着手,深入开展“洁净乡村”竞赛活动。

  三抓设施配套。加快农村垃圾中转站、水冲式公厕、集镇吸粪车辆、农村建筑垃圾固定堆放场所等必要的环卫设施配套步伐,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小型集中公厕搬迁改造进程。

  四抓机制健全。加快构建专职监管与兼职监管相配套的农村环境整治长效监管体系和环境卫生督查考核办法。

  五抓示范创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主题,开展省级重点中心村培育,推进市级各类示范创建,加大县级示范(精品)村建设。

富裕乡村:

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的空间、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积极推进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规划建设

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漓渚镇棠棣村

  “漓渚满目绿无涯,棠棣无处不逢花”,真是对美丽棠棣的真实写照。

  2.91平方公里,496户人家,1514人口,农民人均年收入超过5万元,是绍兴藏富于民的典型。全村95%以上的劳动力直接或间接从事着花木的生产与经营,是全镇最早最大的花木专业村,是“中国花木之乡”漓渚镇的一张金名片。村里的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政府、企业、村里都形成共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涌现了开奔驰车的“清洁工”, “老板娘”保洁员等一大批基层群众的先进典型。

  去年,绍兴县被农业部认定为“2012年全国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是绍兴全市唯一获此荣誉的县;省有关领导对绍兴县“三资”管理工作高度认可,认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十分重要,不仅关乎村级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发展,而且关乎农村社会稳定和谐。

  提高农民收入,发展村集体经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发展集体经济并不是一窝蜂地搞农家乐。绍兴把握自己的优势,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而对于绍兴县来说,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更需要重点推动家庭工业的转型升级。

  工作笔记:

  ——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全县17个镇(街道)71个村先行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去年全县新增土地流转面积0.61万亩,累计土地流转面积14.47万亩,土地流转率达62.9%。

  ——大力发展现代家庭工业。抓住纺织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契机,大力引导家庭工业集聚发展。按照“集中共建共享、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积极推进现代家庭工业集聚点规划建设。去年全县家庭工业产销利润分别为276.03亿元、273.54亿元、11.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85%、14.32%、9.09%,全县家庭工业户数达1.1万户。

  ——持续推进欠发达村和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组织上报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全年下达经济薄弱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39个,项目总投入资金1280万元,下达财政补助资金984万元,以加快经济薄弱村公益事业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安居乡村:

在融入现代文明元素的同时,

考虑如何做到“小桥流水人家”

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福全镇尹家坂

  碧水绕村,别墅联排,在尹大线与杨绍线交汇处,映入眼帘的一排排别墅格外醒目。

  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主任章晓海的陪同下,我们漫步尹家坂村,仿佛置身于城市的高档小区。“第三批43户村民马上就能拿到钥匙,可以入住新房了。”章晓海指着村河两旁新建的一幢幢别墅向我们介绍,加上前两批住进别墅的140余户村民,除个别家庭特殊原因外,几乎家家户户住上了别墅。每幢别墅都是统一的规划,面积318平方米,坐北朝南。令人惊讶的是,住上这么高档的别墅,每户村民仅需拿出20多万元的建房成本费。

  以地域文化为特色,突出差异性和多元化。乡村之美固然在于乡村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田园野趣,但是如果千村一面,则也会缺乏生机和活力,容易引起审美疲劳。

  绍兴县在打造舒适宜居的“新别墅”的同时,更注重挖掘和利用当地的历史古迹、传统习俗,无论是房屋外立面的翻新还是村庄的整体环境营造,一点一滴都渗透着浓郁的古越文化元素,不时会看到墙上印的“兰亭集序”或者是徐文长的诗句。

  乡村建设注入人文内涵,展现独特的魅力 ,既提升和展现乡村的文化品位,也让绵延的地方历史文脉得以有效传承,还从产业发展、景观改造等方面入手,实现一村一景、一村一品 ,充分彰显古越乡村的特色和韵味。

  工作笔记:

  ——扎实推进宅基地置换工作。围绕集聚集约,坚持“政府可承受、农民可接受、发展可持续”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去年全县新启动农民集中居住区4个;已动工建设的12个农民集中居住区中有3个已经完工,9个完成工程量的60%。

  ——稳步推进农民公寓建设。按照“推行公寓式、规范联立式、严控独立式”的农村建房原则,严格审批农村建房,加强农村建房管理,去年已启动建设农民公寓房10个点,累计有55个村69个农民公寓点,共建造农民公寓5816套54.63万平方米。

  ——大力推进空心村改造工作。去年以来,全县启动“空心村”改造工作,通过攻坚克难,已完成18个“空心村”改造拆迁任务,共拆迁面积225.48亩,涉及农户396户。

文明乡村:

通过美丽乡村建设,

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潜移默化地改变和提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

  ◎柯岩街道河塔村

  “低头不见、抬头见。今天不见、明天见。诚心诚意邻里见、和谐社会天天见。”“把爱心献给后人,把关心献给别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在柯岩街道河塔村,可以看到一块块公益宣传牌,这些都是村里自己想出来的。村民们受这些朴实的人生哲理文化影响,思想意识、道德观念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家庭和睦、邻里团结蔚然成风。村里还成立了环卫保洁队、绿化管护队、护村队,做到公厕有人冲、马路有人扫、垃圾有人拉、水草有人捞、绿化有人管、花木有人剪、村庄有人护。“任何时候去参观,都洁净如一。”去过村里的人都这么说。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绍兴县各乡镇村民的思想观念正经历着一次深刻的超越和升华。

  “美丽乡村不可能再是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更要顾及城乡统筹这一时代要求,探索一种适合乡村建设与农村城市化有效契合的农村新社区模式。”绍兴县农办相关负责人说。这种社区模式必然要求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信息网络等城镇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进一步向农村延伸覆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提升农民生活的幸福指数。

  什么样的乡村才最美?不仅是富裕,不仅是洁净,乡风文明,邻里和睦,彬彬有礼,才是宜居乡村。绍兴县也非常注重通过引导和培育的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素质与文明程度,净化乡村风气,促进社会和谐,并积极探索推广农村社区的物业化管理。

  工作笔记:

  ——统筹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方便群众办事与生活。全县累计有13个社区建造服务中心,有12个社区建造农贸市场,有9个社区建造文化体育活动中心。

  ——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三资管理”是绍兴县农村公共管理的一个创举,管理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开展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试点工作、部署开展农村集体“三资”规范化管理示范村(社)创建工作、开展农民负担阳光监督行动试点,制订“三农”阳光工程行动方案。

  ——抓好现代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深化农民培训转移,深入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着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能致富、高素质”的现代新型农民。去年培训农民13535人,其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4458人,农村后备劳动力和“双证制”培训1525人,转移就业技能培训3432人。11467人获证,获证率达84.7%。

  专家组点评

  “走过一村又一村,村村都是垃圾村”,曾经是经济发达地区农村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浙江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出发点。绍兴县从农村工业发达,农村环境整治任务艰巨的实际出发,在全面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工程的基础上按照美丽乡村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全域覆盖,全面实施“富裕乡村、宜居乡村、洁净乡村、文明乡村”等四大行动计划。不仅把所有环境脏乱差的垃圾村改造成了村容整洁的宜居村,还涌现出了一批像棠棣村这样的绿色农业与美丽村庄融为一体,既有桃花源那样的意境,又有现代文明气息的富美乡村。在今天的古越大地,美丽乡村不仅让农民更幸福,而且还让城市更向往。

  顾益康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8 绍兴县 古越新村,美在人心 2013-10-09 浙江日报2013-10-0900010;浙江日报2013-10-0900009;浙江日报2013-10-0900020;浙江日报2013-10-0900011;浙江日报2013-10-0900018;浙江日报2013-10-0900022;浙江日报2013-10-0900013;浙江日报2013-10-0900015 2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