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4版:美丽乡村

文章导航

鄞州 让幸福穿越城乡

——打造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让幸福穿越城乡

  ——打造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文/ 朱凤娟

  在鄞州,幸福的脚步在城乡之间喜悦穿行。在高楼大厦耸立、绿色田野包围的美丽宜居家园,在医疗、教育、文化设施齐全的新型农村社区,谁能分得出,这是城,那是乡……在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双轮驱动下,来自土地的芬芳气息和创业创新的神奇魅力,鞭策着鄞州向前。“近年来,鄞州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以城镇化为方向,以一体化为目标,大力推进品质城区打造、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不断提高城与乡之间、镇与村之间、农民与市民之间的融合水平,加快实现‘城乡有别’向‘城乡对接’的跨越,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宁波市委常委、鄞州区委书记陈伟俊说。加快实现城乡“经济发展同步、面貌环境同变、基础设施同城、公共服务同质、民生保障同等、社会管理同规”,鄞州“六同”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早就从旧村改造、村庄整治进阶到百姓富裕和民生幸福的更高层次。

  如果说新农村是一张逐渐描摹美丽的画卷,那么鄞州正在进行细致地雕琢。“生态优、形态美、业态好、心态佳”——这个由宁波市政府咨询委员钱孝平自己总结的“四态”目标直白、易懂,却全面传递了鄞州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真谛和内涵,“以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为主抓手,联动推进农村各项配套改革,我们现在的工作目标就是要将鄞州打造成发展质量好、融合水平高、内生动力足的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直爽的鄞州人办事干脆利落,面对这个奋斗方向,他们思路清晰,措施有力,干劲十足,信心满满。

  专家组点评

  长期没有县城的鄞州,在撤县建区后,并未因为大力推进城市化而忽视新农村建设,而是在加快建设新城区的同时,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顺应富足起来的农民群众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和实现全面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推进村庄整治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呈现出城乡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人与人关系日趋优化的美好景象,呈现出城乡形态优、环境生态美、人的心态好的和谐局面。

  有人说,鄞州区的“好景”得益于鄞州区“有钱”。我要说,“有钱”固然重要,“有心”更为关键。鄞州区党委、政府的这种“有心”,就是“三个代表”,就是“以人为本”,就是对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关系变迁规律的深刻把握。正如马克思所说,“城乡关系一变,整个社会的面貌也将为之改变。”

  邵峰

靓在景致:

由内而外的美丽鄞州:

从“以新换旧”到“移步换景”

  7月的天气尽管很热,但地处四明山区的鄞州区龙观乡山下村村民叶大华的心更热,他每天都要到新村建设工地转转,看看未来的家施工进展如何。“日思夜盼就等着早日住进新房。”他期待地说。与叶大华一样,龙观乡山下村的村民多年来一直盼望着能像平原村庄的村民那样住进整洁有序的新村。站在村委会办公楼三楼,极目远眺,一排排联排新屋崭新矗立,小桥流水,山下村民的新生活正在徐徐展开。

  面貌环境同变。回望10余年前,经济迅速发展的鄞州却有另一种缺憾:农村住房问题突出,尤其是部分集镇、城乡接合部、高速公路主干道两旁等区域,房屋破旧、违章搭建、环境污染等现象随处可见,与经济强区的形象形成了强烈反差。2002年撤县设区后,鄞州决定利用城市化、工业化加速推进的机会,在全区范围内实施大面积的“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力求实现“居者有新舍、村庄有新貌、城镇有新形”的目标。“近年来,围绕优化农村人口和村庄布局,鄞州以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为主抓手,按照‘资金统筹、土地统配’的原则,大力推进镇中村改造、中心村培育、保留村整治、偏僻村迁移、特色村提升,同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打造一批都市新村、经济强村、田园靓村、生态美村、文化名村。”鄞州区委副书记毛春阳告诉笔者。这几年,鄞州在旧村改造新村建设过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尊重民意、维护民利、依靠民资、强化民管”的“四民”原则,牢固树立利益共同体理念,坚持“联拆联建、共享共富”的和谐拆迁,坚持幸福建设……农民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农民建新房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要我改”成了“我要改”。截至2013年8月底,全区投资167亿元,完成拆旧852万平方米,新村建设规模达到1447万平方米,安置农户5.6万户、15万人。如何在农房改造中平衡多种不同的利益诉求,惠及全体村民,把好事办好,鄞州的做法是坚持常态化推进,因地制宜地推进,“成熟一个,改造一个,示范一个”。

  基础设施同城。“鄞州在旧村改造中的很重要一点,是追求建设新村,而不单单是改建农房。”钱孝平说,“建设新村强调的是‘新村庄或新社区’,是以村落共同体的理念来谋划新社区的合理布局、公基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改变。”

  我们漫步鄞州的乡间,村落里耸立着崭新的社区服务中心,一幢幢多层住房和联排别墅散布在小河两边,廊桥、公园、树林、小桥点缀其中。移步换景,随处可见丝毫不逊色于城市的人居环境。这或许就是鄞州人向往的“形态美”。

  由城市向农村延伸、覆盖和辐射的道路、自来水网、垃圾和污水处理系统、超市和信息网等,从根本上改变着农村的面貌。而在城里创业积累起大量财富,却不舍乡土情结而住在农村的人,在鄞州随处可见。幸福穿行在城乡之间的动力,正来自于村庄的现代化和居住环境、公共服务配套等等的完善。

  近年来,鄞州围绕生态区创建,加强道路建设和公交一体化,加快饮用水工程建设,提速建设污水处理系统,全面实施“百亿水利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城乡一体化取得了明显成效。对于目前的鄞州来说,坚持“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两手抓至关重要,而建立健全长效化的管理机制,使这些基础设施发挥最大的效能,也许才能使鄞州农村面貌有脱胎换骨的变化。

  鄞州的城乡统筹发展,体现在同一片蓝天,同一块土地上。如果说“形态美”是鄞州幸福家园靓丽的外衣,那么“生态优”则是鄞州美丽乡村生动的底色。

  到2015年,鄞州要创建为国家级生态区,到2016年,实现生态建设十大“100%”目标,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而深化生态质量提升战略,全面打造天蓝、水清、地绿、景美、空气清新的“美丽鄞州”,让城市与乡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齐头并进。如今,“以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建设为龙头,整合提升全面小康村、中心村、特色村和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大力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加快森林鄞州建设,使鄞州农村具有与新城区一样整洁卫生的村容村貌,以及农村独特的田园风光和生态环境。”——鄞州区委、区政府确立的这一新目标正在激励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推进。

  ——继续推进河道综合整治。加强小流域和中小河流综合整治,加大河道清淤疏浚、内河截污纳管、清水河道建设等力度,推广应用生物治河、管理治河等生态治河措施,到2016年,打通“断头河”17条,完成河道疏浚180公里,建成1个水生态文明示范镇和7个水环境示范村,每个镇乡拥有1条清水景观河道。

  ——加强人居环境治理。全面开展“洁净行动”,强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力打造绿色靓丽的现代化新型城镇和整洁优美的新型农村。深入开展“三改一拆”行动,加大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力度。深入开展“四边三化”行动,着力推进洁化、绿化、美化。加大广告清理、街面清爽、环境清新、卫生清扫“四清”行动力度,全面提升城乡整体形象。

  ——推进美丽镇村创建。强化生态建设、镇村为主的理念,以美丽镇村幸福家园创建为抓手,到2016年,全区镇村建设再拆旧400万平方米、建新480万平方米。加快美丽城镇创建,围绕小城镇“五个一”建设,扎实推进城镇核心区开发、镇中村改造,进一步拉开框架、优化形象、提升功能,形成一批基础设施完善、区域特色明显、环境面貌优美的生态小城镇。加快美丽乡村创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原则,推进全村拆建、整体改建、异地迁建,按照“一村一品”要求,全面拓展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内涵和深度,进一步挖掘村庄特色、提升村容村貌、规范村庄管理,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民幸福生活家园、市民休闲旅游乐园的美丽新乡村。

喜在乐业:另一阶梯的村富民强:从“实现致富”到“经营美丽”

  “理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建设美丽镇村幸福家园,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数量和比例增长,也不是‘摊大饼’式的面积扩张,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和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一系列由‘乡’到‘城’的跨越。”鄞州区区长陈国军告诉笔者。

  经济发展同步。创新是方式方法问题,创新始终伴随着鄞州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的进程,还应该持续不断,否则就没有生命力。

  是的,鄞州就是抱着这样一种始终创新领先的姿态,即在农房改造时同步考虑富民强村和产业集聚发展问题,在生活宽裕和经济发展方面鄞州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风范。

  谈到富民,绕不开“农房改造”带来的实质性福利。

  洞港镇沙港村何成军,如今一下子分到两套近100平方米的成套房,真没想到,这么宽敞舒适的房子,比城里人住的还好。村支书说,新村的小区叫沙港新村,居住在这里的都是和何成军一样的农民。经拆旧建新,全村房屋面积将从16.1万平方米增加到26.7万平方米。的确,农房改造带给村民最实实在在的改变,不仅是生活环境大大提升,有的通过房屋出售,得到了“财产性收入”,有的通过房屋出租,得到了“经营性收入”。这一变革才是农房改造真正深得民心的原因所在。

  据了解,在农房改造中,如果土地指标有节余,鄞州的做法是,由政府挂牌出让,土地出让金则全额返还村里。这一做法既保证了农民能独享土地增值的收益,也更好地解决了农房改造的资金缺口。比如古林镇葑水港村,依托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工程,采取撤并自然村、集中兴建农民住宅的方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率,拓宽了村级经济发展空间。其中通过土地资源规范化流转整理土地30亩,建设标准厂房近5万平方米。在此基础上,对老厂房进行改造,提升建设标准,以企引企,引进科技含量高、发展后劲足的高端企业,村集体每年新增收入150万元。

  而谈到强村,绕不开“鼎鼎大名”的湾底村。

  弯弯的村道早已笔直,绿树成荫;零散的民居也已拆旧建新,错落有致;田间地头,大棚相连,桑树成片,就算是在烈日高照的七八月,依然游人络绎。

  湾底,这个当年穷得将破庵当仓库的小村,如今走在了浙江省新农村建设的前列,蝶变为“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花园”。她还在全国众多村庄中脱颖而出,成为鄞州近400个村中首个文明创建最高奖——全国文明村。

  “旅游业已是我们湾底发展最快的一大产业,年均增幅达30%以上。”湾底村原党总支书记吴祖楣说,“要富,就要发展集体经济,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走土地规模经营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村里将土地“收”回来,成立农业开发公司,进行集体统一经营,到1998年引进果桑种植,做足果桑文章,再到2004年村里成立“天宫庄园”,成功举办桑果节,在全区率先走上了一条休闲观光旅游之路。全国十佳休闲农庄、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美名让她在浙江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成为了一颗闪亮的“明星”。

  “创业万岁”,让湾底实现村强民富;“人民第一”,使湾底人过上文明幸福的生活。这是鄞州实现“业态好”的典型缩影。

  鄞州区区长陈国军还告诉笔者:“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充分结合旧村改造新村建设,发展集体物业经济,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努力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同时,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富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投资入股物业项目,实现强村富民的双赢是鄞州始终不变的工作重心。”

  鄞州的经验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为增强村级组织服务功能、实现农民增收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为发展农村公益事业、维护农村长期稳定和促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不管什么时候,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村级集体收入增加了,那里的农村面貌就会焕然一新,那里的农民就能得到更多的实惠。

  美丽乡村,美丽产业,所谓“好的业态”,一定是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有着强大的持续发展能力。近几年鄞州坚持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市化互动,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培育一批战略性大产业,取得了可喜的业绩。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鄞州将继续牢牢抓住“生态”与“富裕”两个词,做足文章。

  ——壮大“精品型”生态农业经济。大力扶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休闲农业基地,全面推广绿色生产、绿色认证、绿色营销,到2016年,建成市级主导产业示范区8个、市级精品园30个。

  ——提升“休闲型”生态旅游经济。坚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浓厚的文化氛围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游、文化游、农家游等特色旅游,加快天童—阿育王、桃源湾、环球城等“五大旅游集群体”建设,着力打造区域性旅游目的地。

  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是城乡全面融合的首要内容。鄞州依托规模能级高、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升级平台建设,农业强规模、工业强集聚、第三产业强特色,城乡经济联动发展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持续增收得以有效推进。打造高端化发展的产业平台,着力促进城乡经济融合,这就是富裕鄞州背后的重要推力。

贵在人和:更高层次的城乡融合:从“城乡有别”到“幸福对接”

  老年活动室、卫生室、图书室、便民超市……这些以前只在城里才有的公共设施,现在在鄞州乡村已司空见惯。搬进新村、住进套房,公交车开到了家门口;垃圾入袋,健身流行,老年人有“老保”,看病报销比例大幅提高。城里,房前屋后绿树红花。乡村,绿色田野间,点缀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小墅。不管城区还是乡村,道路整洁宽敞、溪流潺潺、文体设施齐全……在鄞州,城乡的界限日益模糊。

  穿行鄞州城乡,人们发现,在农村,同样能享受到城市般的公共服务。

  鄞州区委、区政府把镇村建设作为打造高水平城乡融合示范区的龙头和关键,在新村建设谋划时就要有从单纯的“形态”建设到“形态”与“制度”同步建设的考虑,即入住新村的“人”如何享受一体化的制度红利。

  公共服务同质。近几年,鄞州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许多领域走在全省、全市,甚至全国前列。教育方面重点提升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高教育质量,均衡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发展品牌特色学校,完善城乡结对、师资交流和教育公平的保障机制;医疗卫生事业重点探索公立医院运行管理新机制,推进医疗卫生机构的分级诊治和梯队建设,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医卫专业人才和基层全科医生,扶持特色专科医院、民营医院发展。

  民生保障同等。鄞州城乡低保已完全接轨。推进城乡培训和就业网络统一平台的建设,形成培训与就业城乡一体化;推进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等制度间的衔接转换,并探索建立享受标准与物价上涨的联动调整机制,加快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的衔接,积极推进城乡合作医疗制度并轨,形成“人人全覆盖、城乡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10年来,鄞州每年转移农村劳动力约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社区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到18周岁以上群体,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轨,农民住院和门诊医疗补偿率分别提高到73%和60%。根据省发改委、省统计局测评,2011年度全区统筹城乡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得分为92.49分,荣膺全省“五连冠”。

  家住龙观乡雪岙村的叶美娥告诉笔者,年纪大了毛病多,以前到大医院看病要排长队,如今享受“十分钟医疗圈”,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赤脚医生”是大学毕业生,“医生还时不时到家里来巡诊,阿拉农民的健康有了充分保障。”

  社会管理同规。而针对改建后的新村住宅小区普遍存在管理主体不明确、物业管理不到位的现实,以及部分农民受传统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影响,对参与小区管理积极性不高、主动缴纳物业费自觉性不够、遵章守规意识不强的现象,鄞州创造性地引入了社会管理模式,参照《宁波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条例》和《宁波市物业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等规定,将新村住宅小区的管理推向社会,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的运作机制,使之与城市住宅小区的管理相衔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物业管理体制和机制,并推动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和社会管理的同规。

  除了高度重视农民“物质富裕”外,鄞州还特别重视农民的“精神富有”,突出加强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几年来,鄞州相继推出了“星光工程”、镇级“公共文化明珠镇工程”、“图书馆城乡服务一体化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业余精品文艺团队打造”、“农家书屋建设”、“乡镇影院免门票”等一系列文化建设重大举措。如今,家门口免费看书、看戏、看电影等“天天系列”基层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已成为农村群众的日常文化餐点。

  农民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鄞州区立足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重礼仪,学文化,大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农民,从里到外改变着他们的精神风貌和涵养气质。

  走在城乡统筹发展前列的鄞州必然有着对自己更为苛刻的要求。他们提出:“学有优教,病有良医,劳有多得,老有颐养,住有新居”,简简单单的“五有”,却是幸福指数的成倍递增。

  “心态佳”,钱孝平口里的这3个字其实才是打造高水平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真正归宿。

  无论是背着书包的小孩,还是辛勤奋斗的青年,亦或是安享夕阳的老人,当你看到每个人脸上洋溢的都是自足的微笑,你会真正感受到富裕鄞州,幸福在蔓延……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24 鄞州 让幸福穿越城乡 2013-10-09 浙江日报2013-10-0900011;浙江日报2013-10-0900010;浙江日报2013-10-0900012;浙江日报2013-10-0900013;浙江日报2013-10-0900021;浙江日报2013-10-0900023;浙江日报2013-10-0900017;浙江日报2013-10-0900018;浙江日报2013-10-0900020;浙江日报2013-10-0900024;浙江日报2013-10-0900025 2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