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0版:美丽乡村

只有乡村美丽,才有美丽永康

  只有乡村美丽,才有美丽

  案例

  离城市不远,与自然更近

  ——“活生生”的园周村

  题记:

  园周村2001年提出了“整合山水资源,挖掘民俗遗风,创特色旅游村”实现富民强村的发展目标,开始建设新农村。依托 “离城市不远,与自然很近”的得天独厚区位优势,该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这里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田园风光、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交汇融合,相得益彰,描绘出了一幅“绿树成荫、碧水环流、鸟语花香、百姓安怡”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景象。省、部级领导多次莅临指导,并亲笔题词“林中村、水中村、花中村、品质之村、乃人间天堂”。

  专家组点评

  永康的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当地的山水自然风光、农耕田园风情和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基础设施建设与长效管理机制兼顾,物的硬件改造和人的素质提高并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有特色有亮点。把美丽乡村建设与环境整治、农房改造、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产业很好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实实在在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路子,体现了以人为本、生态第一的理念,彰显了永康美丽乡村由内而外、由表象到内涵的步步提升。

  童屏雄

“硬”设施,“软”条件,

完善乡村洁美的基因

  “没有美丽乡村,就没有美丽永康;不把农村建设好、发展好,就谈不上统筹发展。”永康市委书记徐华水强调,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各村要因地制宜搞好建设,注重长效管理,坚持生态第一。

  目前,永康市711个行政村基本完成“六化”整治,政府带动村民、社会投资20亿元。经过几年打造,已经有两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初具雏形,分别是“1号秀美山水风景线”和“2号田园风情风景线”。永康稳步推进精品区块建设,新增的美丽乡村创建村全部开展了村域规划和景观带节点设计,已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13个、秀美村32个。

  在农房改造方面,永康市积极探索资金整合和土地整合的有效模式,突破瓶颈制约,创新推出“二手房”、“立改套”、农民入股经营、村集体公司化运作等节约土地的安置模式,摸索出“级差排基,有偿选位”的资金自筹办法,不断优化和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截至去年年底,永康有185个村开展住房改造,累计拆除旧房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完成改造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有两万多户农民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改善。

  2013年的目标,则是重点抓好陈山头村、横栏头村和后渠村下山脱贫安置区建设。推广“立改套”安置模式,重点抓好梅陇村立改套高层楼房建设及寺口吕村和松塘园村省级农房改造示范村建设。完成西城街道山下村省级重点培育中心村建设工作。完成全市农村住房改造3500户。

  然而,看不见的设施比看得见的设施更重要,新农村建设不仅要美在外表,更要美在内里。

  “下一步,我们要把工作重心从综合环境治理转移到基础设施和卫生的长效管理工作上来,实现从“建”到“管”的转变。”永康市农办负责人表示,接下去他们要继续努力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农村污水处理设备维护、路灯管护、绿化养护及垃圾清扫等各项长效管理工作,确保各项农村基础设施正常使用;完善农村垃圾一体化处理机制,农村垃圾收集由镇运改为环卫统一压缩清运;完成新一代农村垃圾房升级改造;推广农村太阳能垃圾减量化处理系统。

  不仅仅是美丽乡村,很多问题的最后落脚点都是人。人的问题也是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深入的关键因素。

  没有农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就难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同样,没有高素质的农民就难以进行美丽乡村有效的建设与管理。农村发展到今天,确实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永康市紧密围绕“培训农民、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目标,以农业专业技术和新农村建设专业知识培训为重点,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培训工程,不断提升发展现代农业能力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水平。今年共完成现代农业、种养业、物业管理、安全员等实用人才培训5975人,完成计算机、会计、数控车工、电工等技能人才培训3250人。成功举办第三届农民工技能比武,打响了“永康技工”品牌。

“三”结合,“四”主线,

引发生态富民的质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自然界尚有各自独特的美丽,更何况多姿多彩的村落群体。美丽乡村建设紧紧依附乡村特有的山水资源、产业资源、农耕资源、民俗资源以及乡土建筑资源等进行提炼和定位——永康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径,因地制宜,做好规划,尤其注重展现每个村自身的特点。

  如今,新增的72个美丽乡村创建村全部开展了村域规划和景观带节点设计;列入年度建设计划的美丽乡村秀美山水和田园风情两条风景线进展顺利,“十里葡萄长廊”、“千亩湿地荷花”、“万亩葡萄基地”、“龙溪胜景”等节点、风景线初具雏形……

  “三个结合,四条主线”的原则是永康近年来发展和提升农家乐的一套强势“组合拳”。“三个结合”即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历史文化村落建设相结合,与举办各种展会节庆相结合。“四条主线”即东、西、南、北“四线布局”:

  ——东线设计为以后吴村为核心,串联大陈、塘头等历史遗存保留较好、文化韵味浓厚的几个村,结合盘龙谷、虎踞峡、历山等旅游点,打造农村历史文化旅游区块;

  ——西线设计为以八字墙村为核心,以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冬踏雪为主要内容的旅游区块;

  ——南线设计为以园周村为核心,串联东村、傅店、上下山门、山后卢等生态环境好、农家乐兴旺的几个村,打造农家乐休闲旅游区块;

  ——北线设计为以唐先为核心,以寺口吕、溪边、西竹园等村庄环境好、现代农业发达的几个村为重点的现代农业观光区块。

  走进永康,你总会听说“中国红富士葡萄节、中国方山柿文化节”等美名,这一系列“希望田野,美丽乡村”农事节庆活动,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这个过程中,金华市农家乐特色村方岩镇金竹降村新增“住农家屋”项目,接待能力达100多人,盘龙谷、旺吾农庄等农家乐发展也不断提升。

  唐先镇是“三个结合、四条主线”中一颗靓丽的明珠。它是个农业大镇,辖区范围内有十里荷花长廊、百壑仙姜产地、千亩荷花湿地、万亩葡萄基地。而且,境内风光秀美,五指岩、石苍岩,九狮沟等景点都让人流连忘返。旅游、文化、农业三者都有优势。而一条全长3.3公里,总投资500万元的葡萄长廊点石成金,让其以葡萄节为契机,用采摘旅游联票发出邀请,走上了观光游的新路子。

  “有文化没旅游,这样的文化难以传承;有旅游没果实,这样的旅游缺乏快乐。”唐先镇镇长陈振祥认为,农业不跟文化、旅游结合,农业品牌打不响,而葡萄长廊正好是三者结合的理想载体。

  2013年,根据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深入挖掘沿路、沿河、沿线、沿景区等区域的个性和特色,加强景观设计打造。争创美丽乡村精品村10个,秀美村30个,洁净村300个。

  同时,永康将推进美丽乡村精品区域的连线成片创建,今年重点抓好美丽乡村3、4号线建设工作,即以盘龙谷、虎踞峡、历山景区和历史古村落旅游为依托,串联塘头、大陈、后吴、朱岭脚、上山门等精品村,打造美丽乡村3号风景线(森林运动线); 凭借大寒山、黄坟水库水源保护区自然生态资源优势,结合特色水果采摘休闲旅游项目,串联八字墙、新溪、山后胡、赤川、横渡、九里口、庄口等精品村,打造美丽乡村4号风景线(果园飘香线)。

“看”文化,“找”历史,传承村落恒久内涵

  或许是承继了先祖澹泊仕路的遗风,在有着典型浙中民居韵味的后吴村里游走,近百处祠宇厅堂、庐墅精舍和古屋老宅像蒙土的珍珠散落在巷弄间。你只有走近它,拂去尘埃,细细品味,待你将树玉堂、青藤柴门、礼泉井、桂花居、古樟树、千工床等统统转过看过一遭之后,你会发现,后吴村的坐落走向坐北朝南,背负锦溪,面临屏山,布局有序。

  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但后吴村的经济发展却明显落后于周边村。永康市前仓镇后吴村干部介绍,由于后吴村集体经济薄弱,近几年来,一直没有资金对古建筑群进行修缮,导致一些祠堂、古建筑损坏严重,有的已倒塌无法修葺。

  看着老祖宗留下的遗产日渐没落,后吴村人的心里急了。“决不能让这些文化遗产在我们手上毁了。”“当务之急是要树立村民的自豪感,让他们知道不是政府强制,而是有‘文化自觉’的保护。”

  为了保护这一历史文化古建筑群,后吴村两委在永康市和前仓镇的支持下,从2000年开始,先后举办了11届后吴民间民俗文化艺术节,广大村民保护、传承、弘扬古建筑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浓厚。

  今年,后吴村村两委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启动了明清古建筑风情修缮六大工程,总投资预计超过1000万元。这六大工程包括明清古建筑群核心区总长3.8公里的古巷路面修复、“三线落地”、四大塘水库扩建、23口水塘清淤砌坎、吴氏宗祠牌坊和后吴小学扩建。

  面对古老的遗存,我们要做的,只是尊重而已。尊重,意味着必须要做,但不可做得太多。历史文化村落的打造需要营造更加浓郁的乡村整体风貌,需要更加坚定地保护地域乡土风情。

  按照保护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维持生活延续性的原则,修缮工作保持了后吴历史文化名村原有的水系和街巷格局、空间尺度、建筑形式、整体色彩。“这条路修得好呀。”今年63岁的后吴村村民吴贵田说,现在走在这条由青石板、鹅卵石和黄土铺成的小巷里,仿佛又回到了儿时。

  若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古村落,就要让居住在村落的村民衣食无忧。因为这些村民不仅是生活在这些村落里,他们也在工作着,他们是以生活的方式保护着村落。

  目前,后吴村的六大工程已完成了总量的80%以上。下一步,将根据永康市制订的开发旅游规划,重点发展后吴村的文化旅游项目。

  “后吴村的发展理念很好,既能保留住古民居的原汁原味的风格,又体现了原生态的传统文化。”前不久,省人大立法调研组在后吴村调研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时,对该村的整治理念给予了积极评价。调研组认为后吴村在古村落传承与开发、建设“两富”新农村、促进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等方面,已探索出了成功经验。

  拂去多年的尘封,让后吴露出朴素而古老的面容,由此引来国内外包括清华、复旦、浙师大、浙江省考古研究所及美国哈佛大学地球观察小组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研究。

  2003年“后吴遗韵”被评为新永康十景之一。2006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村镇”,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又被国家公布为“中国传统古村落”。但是后吴的保护和开发工作还任重而道远。相信只要上下齐心,通力协作,后吴古民居这个“浙中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语)一定会重发历史光辉,以真实的原汁的面貌展现给四方的客人。

  今年,永康市出台了历史文化村保护利用实施意见,将进一步致力于挖掘红色文化、胡公文化、陈亮文化、五金文化等文化底蕴,加强文物资源、古镇、古村、古文化建筑(街区)保护和开发利用,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特色文化建设。相信,经过一番精心的“梳妆打扮”,一个个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古村落将继续提升永康美丽乡村的内涵和韵味。

  玉带桥、九曲桥、湖心岛、金蟾岩、待月亭、亲水平台、长廊赏鱼、盆景园、山顶长城……漫步园周,景点林立,移步换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句诗用来形容园周村很是贴切。

  村里早已建立了小区化日常卫生、绿化、安全长效管理制度,实现垃圾有人清理,绿化有人养护、夜间有人巡逻。

  园周村东面和南面都是山,因为离市区只有3公里左右路程,园周村成为很多城里人周末游的好地方。意识到这一点,园周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同时注意开发文化、生态资源,希望通过资源的整合,发展旅游业。

  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爬长城,辛苦是免不了的。在永康市江南街道园周村,也有一段长城,它没有万里,只有1400米,爬上去很轻松,还可以欣赏美景。

  “以前去过北京,但是没见过长城,挺遗憾,这里爬爬也不错。”来永康务工的吴建操说。

  一段长城让园周村着实“火”了一把。这段长城是园周村自己建的。起点在山脚,终点止于山顶的滴水岩,高的地方有1.2米,低处只有0.9米。“我们希望这是一条江南特色的长城,不用太长,但是周围绿树成荫。”园周村党支部书记周双政说。

  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新建农家乐休闲中心,园周村成功培育“江南洪记”品牌农家乐,有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打造以映湖水系为主的生态景观公园,如诗如画的美景,吸引了大批大批的游客,日平均游客量达800人次,成为永康市最火爆的短线游景点之一。

  园周村还以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浙江三颗松园艺有限公司到村兴办高档园艺盆景园。该园占地约30亩,总投资近3000万元,所摆放的盆景千姿百态,风情万种,具有很高的观赏性与艺术价值,与园周美景相得益彰,令人留连;同时开发水上乐园、山顶长城、御史公故居、仙人洞等项目……由此催生的就餐、住宿、购物等旅游消费产业正红红火火,方兴未艾。

  村两委“生态立村、环境兴村、旅游强村”开放办旅游的发展理念,成效初显。

  2010年园周村入选永康新十景,由此催生的餐饮、购物等旅游消费产业红红火火,村民收入不断提高。2012年该村实现村民人均纯收入1.9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240余万元。2008年起每位老人每月可领200元生活费。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国最美乡村’。”村党支部书记周双政描绘的园周村未来建设蓝图让人心动。

  在园周村未来的规划中,有湿地度假村和园周国际学校等大手笔项目。“打开家里的水龙头,直接就可以喝到优质山泉水,这样的场景很快就能在园周村成为现实。通过旅游项目的不断开发,村集体经济的不断壮大,我们要让村民的年均收入不少于4万元。”周双政说,园周村要建设成为令人羡慕的“美丽乡村、幸福家园”样本村。

  下一步,村里将建成入村口景观大道(已完成规划设计),优化玉带桥、九曲桥、湖心岛、金蟾岩、待月亭、亲水平台、长廊赏鱼等景点,继续完善优化现有周氏特祠、盆景园等景点,加快开发山顶长城、景观山洞、御史府故居、生态沿江景观新景点;继续实施绿化生态景观工程,全面完成第二期、第三期景观绿化,打造新亮点,呈现新形象;进一步拉长旅游产业链,高标准规划,高规格配置,新建五星级酒店,餐饮、住宿、休闲健身、文化娱乐、会务接待一应俱全;利用征地返还地,在位置优越地块发展特色商业街、文化创意等经营业态。

  届时园周村将成为集旅游、休闲、餐饮、娱乐、住宿、健身、观光于一体面积达2.6平方公里以上的综合旅游度假村落,初步预计3年后,集体部分年分红村民人均3万元。

  经济富裕了,文化更多彩。园周村开发黄帝铸鼎文化和明代监察御史周琦的御史文化,为村里注入了文化底蕴。在这里,自然生态、人工生态、田园野趣、园林雅韵、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交汇融合,相得益彰,描绘出了一幅“绿树成荫、碧水环流、鸟语花香、百姓安逸”的“两富”新农村美好景象。

  “别看村庄现在焕然一新,我们也有自己古色古香的文化底蕴。”周双政说,园周村至今有730多年历史,80%以上的村民姓周。他们的祖先从丽水莲房一带移居至此,曾出过明代监察御史周琪,其府邸富丽堂皇,在当时十分显赫。“文化积淀是村庄的生命,村庄的现代化一定要在尊重文化历史的基础上发展。”接下来,村里将斥资对尚存的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

  为进一步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打造“两富”新农村,文化礼堂工程正在加紧实施中,经常联系邀请相关部门通过文艺下乡、送医下乡、村企联姻、播放远程教育片等方式开展文体活动。2011年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爱我家乡》主题征文活动,广大村民踊跃参与,纷纷以文章表达对家乡的热爱或提出诚恳建议,村里将优秀征文编印成书,公开发放,有效增强村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

  在园周村,科教片、农村普法知识、基层党建、实用技术、文体知识等丰富多彩的节目每天滚动播放,为村民汲取知识获取信息提供了方便,被村民们形象的称为“知识新视窗”。村内现有室内和室外两个远程教育播放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村里花70多万元新建的大型户外远教播放广场,采用25平米LED电子显示屏,可以全天候播放,大大提升村民学习收看效果。走进村图书室,一流的硬件设施,完善的管理服务,特别是5000多册藏书,吸引着村民们一有空就前来看书、查资料,逐渐养成了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好习惯,通过学习达到自我提升,文明和谐意识大大增强,创业致富能力也不断巩固、提升。

  前不久,美丽浙江——首届“浙江最美乡村”颁奖仪式上,园周村在全省100多个参评的美丽乡村中脱颖而出,登上了“浙江最美乡村“荣誉榜”,这个美丽小村愈发焕发新时代的魅力。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20 只有乡村美丽,才有美丽永康 2013-10-09 浙江日报2013-10-0900013;浙江日报2013-10-0900011;浙江日报2013-10-0900012;浙江日报2013-10-0900014;浙江日报2013-10-0900015;浙江日报2013-10-0900016;浙江日报2013-10-0900017;浙江日报2013-10-0900019;浙江日报2013-10-0900020;浙江日报2013-10-0900028;浙江日报2013-10-0900025;浙江日报2013-10-0900027;浙江日报2013-10-0900021 2 2013年10月0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