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0版:经济·潮生活

扬帆出海须借力

  刘亭

  近日国家批复了天津海洋经济科学发展示范区规划。至此,先后已有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和天津5个省市的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构成了我国从北到南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区全方位开发海洋资源、建设海洋强国的壮美蓝图。

  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在加快浙江海洋经济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以来,浙江的海洋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局面。2012年,全省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近5000亿元,比上年增长约10%,高于全省GDP增长幅度,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至14%以上。海洋经济对陆域经济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9.2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759万标箱,分别比上年增长7%和11.1%。今年海洋经济继续呈良好发展态势,全省海洋生产总值预计增长10%以上。

  但是,在群雄并起、扬帆出海的今天,浙江人还需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软肋”:和兄弟省市相比,浙江发展海洋经济无论是在产业和资金的硬实力,还是在科技和人才的软实力上,都稍嫌不足。在多重约束条件之下,浙江人必须长袖善舞,借力发展。

  一是借国家政策之“力”。虽说为了突破利益藩篱和路径依赖,国家对各地的科学发展之举多有政策扶持,但细细观察,其中的“含金量”还是大有殊异的。近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就足以看出其中的落差。究其实,其28平方公里的四大块布局,中间就包括了我省舟山的小洋山港区。考虑到下一步的接续开发,浙江人还需因势利导,乘势而上。在中央政府来看,重大的改革措施在没有一个时期的缜密观察看到实效和评估风险之前,断不会贸然大面积推广。而在已有自由贸易园区和自由港区(详见国务院批复之《舟山群岛新区规划》)的铺垫之上,就近就便地延伸和拓展一下,自然会相对容易些。当然,这又需要我们善于移花接木、攀龙附凤。

  二是借市场机制之“力”。浙江自然性物质资源高度稀缺,但浙江企业家资源丰厚。靠“活的人”和“活的机制”,照样可以整合全国乃至全球资源,把浙江经济的总量搞进全国“第一梯队”。对于浙江的政府而言,明白一点的就是要坚守“你投资,我服务;你赚钱,我收税”的原则,大可不必将自己公司化,在经济利益上斤斤计较,对微观事务介入太深。譬如发展海洋经济,政府手头的一点小钱根本不够“塞牙缝”的,那就学习使用现代金融手段,搞个产业基金面向全社会筹资,收益也学会分享,惠及所有投资人。风闻江苏虽未列为国家发展海洋经济主题的省份,但人家却设立了总规模为200亿元的江苏沿海产业投资基金。山东省则设立了总规模为300亿元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

  三是借周边先行之“力”。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不均衡的,或者说是由不均衡向均衡过渡、但又产生新的不均衡从而“螺旋式上升”的。以为区域协调发展即为均衡发展,这是发展观的天真浪漫,而绝不是科学求实。拿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来说,作为一个后起者,经济规模小,财政收入低,地域有限且均为海岛,“身单力薄”是自然的。但其凭借海洋资源的独特优势,国家新区的“金字招牌”,其未来也是“不可限量”的。问题是在于起飞阶段,如何“聚人之力,为我所用”。特别是舟山毗邻世界领先的两大港口——上海港、宁波港(国际上仍将其视为独立的目的港),更需要树立开放竞争、合作共赢的理念,具备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胸襟,妥处与两港两地的关系。

  四是借才智带动之“力”。浙江发展海洋经济,一大痛处就是科技和人才的严重不足。作为现代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和“第一资源”,弱了这两项,那几乎是致命的缺陷。但“天无绝人之路”,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告知我们,“制度重于技术(亦为吴敬琏先生的一书名)”,好的制度不但能引来好的技术,更能引来好的人才。关键是我们能不能做到求贤若渴、广开才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硬是把那些“死心塌地”将海洋开发作为人生目标、事业追求的智者贤人,吸引到我们发展海洋经济的大军中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作者为区域经济研究学者)


浙江日报 经济·潮生活 00010 扬帆出海须借力 2013-09-30 3202369 2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