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西泠印社社藏文物捐赠展启幕

百年故事 一方“印”记

  本报杭州9月29日讯

  通讯员 沈雪 戴海栋 记者 王婷

  由西泠印社、杭州博物馆联合主办的“美德嘉行——西泠印社社藏文物捐赠回顾特展”昨天在杭开展,这是西泠印社首次以捐赠文物为主题推出的大型展览,展览将持续到11月28日。

  收藏国家级文物,是西泠印社能成为“天下第一名社”的根基,传承至今,西泠印社可移动文物收藏数量已达1.6万余件,其中有126件为国家一级文物。本次捐赠展中,共有西泠印社110年来接受海内外社员、社员家属、知名人士捐献的部分珍贵文物藏品,每件背后都凝聚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展品中不仅有来自丁仁、王褆、吴隐、叶铭四位创始人的个人捐赠,还包括李叔同、张鲁庵等印社先贤在不同时期的捐赠。

  “汉三老碑”是西泠印社的镇社之宝,自清咸丰二年(1852年)出土以来,颠沛数地,后来由于战乱等各种原因,石碑流入古董市场。当时日本古董商意图购买,为了避免国宝外流,当时西泠印社布告同仁“醵金赎之”,成功保住石碑,这是西泠印社精神的写照。

  捐赠展中,西泠印社执行社长刘江捐赠的作品别有意义。在西泠印社建社100周年之际,刘江先生刻了100枚经过精心设计的印章,每个印章上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印”字。刘江说:“西泠印社对于我来说就是生命。”每一个捐赠者都将“举舍于社而不私”的爱社如家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件文物,都是这种精神的载体。

  张鲁庵是私营张同泰药店的最后一位主人,他一生工诗文,嗜篆刻,尤喜收藏。为了购买一部《十钟山房印举》花去1000银元。当时,一银元能买七八十斤大米。1962年,张鲁庵写下了将所有藏品交给西泠印社的临终遗言。他的夫人叶宝琴遵照遗嘱,将其平生珍藏的历代印谱、孤本凡433种近2000册,秦汉铜印等珍品1525方,全部捐献给国家。

  葛昌楹与张鲁庵一样自幼好弄印,既而嗜之成癖。后家道中落,只得靠变卖家中藏印度日。1962年,葛昌楹在上海听说西泠印社在筹备恢复事宜。欣喜之余,他从所剩不多的藏印中,精心挑选出明清名人印章43方捐献于西泠印社。葛昌楹的孙子葛贤璜先生说:“在交付这批印章时,我爷爷对接收的印社工作人员说,这回是小女儿出嫁了。”在葛昌楹去世20余年后的1986年,夫人冯梦苏又将吴昌硕为先生所刻的十方田黄印捐献给印社。

  西泠印社是一个大家庭,拥有海外会员40余名,分布在世界各地,海外会员也同样秉承着西泠印社精神。首任社长吴昌硕在古稀之年捉刀所制的一方印章作品“西泠印社中人”,1944年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不知藏匿于何处。53年后的1997年,“西泠印社中人”印章突现于上海的拍卖会上,日本篆刻联盟理事长、西泠印社名誉副社长小林斗庵委托他人以志在必得的高价购去。2003年,小林斗庵将此印作为珍贵礼物奉献给西泠印社百年庆典。至此,“西泠印社中人”回归到阔别多年的初始之地。

  在这场为期两个月的展览中,透过历史,你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印”记。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百年故事 一方“印”记 2013-09-30 3202205 2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