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金融:溢出效应可期

  本报杭州9月29日讯

  记者 夏芬娟

  金融领域的制度开放和创新成为上海自贸区的一大亮点所在。根据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在试验区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方面创造条件进行先行先试。这些金融领域的创新影响几何?对浙江又会产生怎样的溢出效应?

  境外投资更便利

  在分析人士看来,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是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路,最终的目标是指向人民币的自由兑换。

  “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主要指向的是贸易类企业,意味着企业可在外汇的结汇上获得很多便利;其次是外资项目审批程序上的简化。”上海开山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毛永彪解释,以前外资项目要在上海投资,需到上海外资委立项、审批,程序繁琐、等待周期长,但在自贸区内或可实现直接投资。

  “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实际上并不新鲜,前海的金改中这是主要的一块。在浙江等地也都有一些应用。实际上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也好,人民币跨境使用方面的创新也好,都是为了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最大的受益者还是外贸企业。”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会计财务管理系主任、教授姚铮分析。

  对企业而言,现有的资本环境下参与国际化竞争还存在诸多的约束,如国内资本外流要受到资本监管的影响,境外投资因此环节较多。而境外投资的主体多为民营企业,因此,在姚铮看来,上海自贸区的金融创新实际上是为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

  除此之外,上海自贸区也为国际资本带来套利空间,吸引境外资本回流。姚铮分析,欧美国家、日本普遍实施量化宽松,在这些国家获得资金的成本较低,这会促使企业想方设法通过自贸区到国际市场上融资,转投国内,赚取利差。

  与此同时,自贸区金融新政下,也会催生出一批类金融机构,他们利用金融产品的创新,可以像银行一样进行借贷,如阿里巴巴网络金融业务的迅猛生长。这些类金融机构的催生,同时也会“倒逼”银行机构的体制机制创新。

  帮助缓解融资难

  上海自贸区利率市场化先行先试,被金融业内人士视为可与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相提并论的一次改革。

  这样历史性的金融创新将如何改变国内的金融业态,又会对浙江产生怎样的“溢出效应”?

  最先跃跃欲试的是银行。早在自贸区挂牌前,各家银行已经纷纷开始抢占先机,将其在自贸区内的分行更名为自贸区分行。

  宁波诺丁汉大学商学院金融学首席教授、博导章勇敏告诉记者,利率市场化需要两大前提:一是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二是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需要对应的风险控制定量模型和手段。

  章勇敏介绍,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而其推行也是一把“双刃剑”:正面冲击的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缩小其利差和超额利润,但同时银行业市场化的竞争是利好企业的,“能为企业带来更为低廉的资金获取成本,能让资金从现在的大企业流向中小企业,并帮助缓减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互惠互利机会多

  就在上海自贸区方案公布的前一周,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局带领着上海的数百家金融机构来到杭州推介。推介会现场,包括浙商银行、杭州联合农村商业银行以及杭州工商信托、浙金信托等在内,几乎所有的浙江本土金融机构悉数到场,不仅如此,包括娃哈哈、万向集团等知名大企业也都来到现场。

  上海浦东新区金融服务业局副局长过志英认为,上海市代表着国家与纽约和伦敦去竞争,上海和杭州的关系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关系。浙江的民资活跃,同时上海也集聚着全球性的金融资源,浙江完全可以与上海通过加强区域间的学习和资源共享,实现互利互惠。

  “短期来看,享受利率市场化政策利好的,也仅限于自贸区内企业,因为对浙江企业而言,要享受政策红利,首先要在自贸区内设立自己的企业。”姚铮分析。

  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自贸区注册企业的门槛如何、资金屏障如何设置,犹待细则公布后进一步明确。因为浙江的机构仍以观望居多,并未有实质性举动。对浙江金融机构是否能享受自贸区“溢出效应”,姚铮认为浙江的本土金融机构规模尚小,要到自贸区去与外资、中字头银行分享改革红利,还不具备条件。

  实际上,一些浙江企业为了更好地参与国际化竞争,早已纷纷到同是自贸区的香港注册公司,抢先享受一些金融上的开放政策。“还要看方案的进一步细化。如果在人民币自由兑换的放开幅度上甚至超过香港,我们会考虑去自贸区也注册一家公司。”毛永彪的想法具有代表性。

  谈及浙江民资与自贸区之间的勾连,华睿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宗佩民则提出一个颇为大胆的想法:“未来的自贸区内,银行业是充分竞争的,浙江的民营资本完全可以联合浙商资本,去上海竞购浦发银行等一些有实力的银行,分享自贸区的政策红利。”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金融:溢出效应可期 2013-09-30 3203080 2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