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工业强省

2012年工业强县(市、区)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经信委省统计局关于浙江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省经信委、省统计局联合组织了2012年度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工作。综合评价结果显示,90个县(市、区)中,得分超过60分有滨江区、鄞州区、萧山区和慈溪市4个县(市、区),得分在50~60分有10个县(市、区),40~50分有26个县(市、区),30~40分有38个县(市、区),30分以下的有12个县(市、区),分别占4.4%、11.1%、28.9%、42.2%和13.4%。

  从综合评价结果看,我省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已取得积极成效。

  1.各县(市、区)工业做强的总体水平有了提高。从总量规模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和500亿元的县(市、区)分别达到了15个和38个,比2011年分别增加1个和3个。从综合评价得分看,90个县(市、区)中,有64个县(市、区)综合评价得分比2011年有所提高。

  2.创新驱动动力增强、转型升级步伐有所加快。2012年,90个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由2011年的不到40分提高到40.9分,质量效益、自主创新、结构优化、“两化融合”和绿色发展5个一级指标平均得分分别是42.7、36.7、47.3、45.7和33.7分,比2011年均有所提高。

  3.工业强县(市、区)建设示范带动效应增强。90个县(市、区)以2011年为基准年,按照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划分为三大类。第Ⅰ档(1000亿元以上)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54.6分。第Ⅱ档(500~1000亿元)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45.3分。第Ⅲ档(500亿元以下)县(市、区)综合评价平均得分为36.2分。第Ⅰ档县(市、区)是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主要试点县(市、区),其综合评价得分均值和五个一级指标得分均值都要显著高于第Ⅱ和Ⅲ档县(市、区),在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中具有很好的标杆作用,有助于形成试点县(市、区)带动非试点县(市、区)发展的良好格局。

  但不容忽视的是,综合评价结果也反映出我省做强工业仍面临较多问题。如部分县(市、区)工业经济基础还较薄弱,制约工业做强的深层次矛盾仍较多,等等。

  为此,我们对加快工业强县(市、区)建设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进一步提升对工业强县(市、区)建设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多年来,我省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45%左右,并且在未来一段时期,工业仍然是浙江经济增长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我们必须要摆脱传统工业的思维定势,以抓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为依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动我省从工业大省向工业强省、制造大省向“智造强省”转变。

  2.加快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工业强县(市、区)建设,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必须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转型升级作为重要举措。要全面贯彻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驱动升级。推进产业集聚区创建高新区和现代高新区转型升级工作,形成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错位发展、高水平发展的新布局;抓好现代装备产业各类基地的建设;全面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抓实抓好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综合试点工作;深入推进能源“双控”工作。

  3.积极探索做强工业的方法,加快推进工业强县(市、区)建设。一是要探索形成一批新的工作抓手。二是要探索形成有效的省市县联动、各部门联合、各种资源集聚的工作机制。工业强省建设的工作要省市县一起来研究,一起来实施,工业部门牵头,涉工部门形成合力,统筹财政、经信、科技、土地、人才、能源、排放等政策资源来支持工业做强。三是建立健全工业强县(市、区)监测和激励制度。以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单位为重点,就工业强县(市、区)试点创建的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规划实施情况、企业研究院建设情况等方面,开展专项检查,对推进力度不大、实施效果不佳的县(市、区)提出整改意见,并做好跟踪监测。要建立与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相挂钩的激励政策。


浙江日报 工业强省 00012 2012年工业强县(市、区)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2013-09-28 3201696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