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文章导航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幸福江山”样本

多娇江山 幸福有约

  多娇江山 幸福有约

  ——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幸福江山”样本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江山的实践是:

  一个目标引领发展。以建设幸福江山作为全市60万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以幸福江山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城镇化发展成效,“幸福”成为江山城市的发展取向和发展模式。

  一个定位彰显特色。确立了“工业新城、旅游胜地、山水家园”城市定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城市特质。

  三个融合统筹推进。推进产业和城市、城市和农村、人和自然的融合发展,加快实现产城共建、城乡互动、天人和谐的生动局面。

  通过努力,江山GDP增速连续12年超过全省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3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文明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民富市强、和谐稳定、平安有序、欢乐祥和的幸福江山,正成为江山60万人民翘首可待的美好未来。

  江山市委书记陈锦标说:“作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高点定位,坚决破除人为造城的传统做法,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的高效融合,着力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目标。”

产城共建

以产业功能区支撑城镇化发展,

GDP增速连续十二年高于全省水平

  城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没有产业的支撑,城镇化发展就好似无源之水,民众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城市与产业如何实现互动共融、统筹发展?这对省内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江山来说,有自己的创新实践,即坚持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以产业功能区支撑城镇化发展,以三大平台推进产业集聚、以产业集聚带动城园融合,走具有江山特色的产城共建新路。

  加快发展首先要做好战略性、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努力为产城共建创造更好条件。近年来,江山牢牢抓住许多稍纵即逝的重大发展机遇,杭长客专途经江山并设站、江郎山成为江浙沪地区唯一一个世界自然遗产、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列入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莲华山工业园纳入省级产业集聚大平台、成功争取5平方公里国家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入选省工业强市建设试点市、省世界遗产旅游专项改革试点市,贺村镇列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等,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改革创新的宝贵机遇。

  与此同时,江山根据城市定位要求,积极开展城市空间战略研究,不断完善市域总规,高起点高品位编制(修编)各项规划。特别是在产业集聚方面,按照不同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环境要素,优化布局全市产业功能分区,逐步形成了二产以“一体两翼”为主体、三产以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为龙头、一产以农业“两区六群”为重点的现代产业平台格局,加快城市与产业的资源整合,积极探索设施共建、资源共享、发展共赢的发展模式,促进三次产业联动、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集约发展。牢固树立工业经济第一经济理念,加强工业平台整合集聚,撤销了14个乡镇工业平台,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开发区为主体,以峡口、四都两个工业功能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一区多园”工业平台格局。着力建设现代产业新城,集中优势推进江山经济开发区的莲华山工业园、山海协作示范园及高新园区的设施联网、开发连片,实现工业平台与贺村小城市、城南新城“镇园互动、产城共建”,有效整合了资源,节约了基础设施配套成本。着力发展生态工业,加强污染企业的排查整治, “十一五”期间,万元GDP综合能耗累计下降30.8%,近年来又否决了总投资90亿元的高污染、高能耗项目,荣获浙江省“十一五”节能减排工作先进县。全市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7%,税收增幅达90%以上,工业的就业贡献率达到46%,在江山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扎实开展旅游业“二次创业”,提出力争到2020年,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打造全国知名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高起点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划》,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设江郎山国际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集聚区主平台,深入推进江郎山-廿八都景区5A创建,全面提升乡村休闲旅游业发展。2012年,接待旅游人数541.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1亿元。

  着力构建“两区六群”的农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省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市,全市土地流转率达到44.5%,累计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点26个、粮食生产功能区4.3万亩,食用菌、畜禽、蜜蜂、果蔬、茶叶和农业新兴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群提升明显。大力扶持发展“一村一品”,全市建成11类特色农业专业村64个。

  按照功能定位错位发展,先进制造业、文化旅游业、现代农业等“城市经济”在江山大地三大片区呼之欲出,江山“同城异质、错位发展”的产城共建之路越走越清晰:工业片区凸显“最活力”、旅游片区探求“更休闲”,而农业片区则是一派“好风光”。2012年,江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68亿元,同比增长8.6%,增速连续12年高于全省水平;完成工业增加值110.4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56.7%,占比提高了8.8个百分点;完成服务业增加值73.56亿元,是2007年的2.14倍。

城乡互动

以城带乡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13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城乡统筹发展、一体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题中之义。近年来,江山一方面打响了城市建设管理大提升战役,另一方面深入实施“中国幸福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真正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

  着力发挥中心城区的龙头作用,大力优化城市功能布局,让城区更绿、更美、更活。围绕城区山水形态,以城市水系建设为核心,加强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景观塑造和水文化融入,延伸“一江两带”景观带,实现城区水脉与历史文脉的传承,倾力打造水系完善、靓丽秀美的“滨水生态名城”。按照“新区配套、老城改造”的工作思路,统筹推进城市路网、住房保障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谋划推进城市特色街区和入城口整治等景观工程,加快建设和完善西山健身公园、须江名人公园、双塔主题公园和虎山军事公园等四大休闲主题公园,实施西山休闲综合体、五星级大酒店等一批城市综合体项目,有力提升了城市的综合承载水平和休闲商贸服务能力。同时,建成浙西一流的城市规划馆、博物馆,大力推进城市智能楼宇、数字城管、物联网和信息化建设,努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加强城市营销推介,率先在全国县级市中推广CIS城市品牌形象标识,简约而灵动的设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过目难忘。

  把特色镇和中心村作为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节点。以行政区划调整为抓手,大力培育小城市、中心镇、特色镇,乡镇(街道)数量由26个精减为20个,资源配置水平有效提高。贺村镇深入实施小城市培育试点三年行动计划,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发展示范区、三省边界工贸重镇和生态宜居小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启动跨江新区建设,加强环境整治,增强商贸功能,做大经济总量,努力推动贺村由镇向城新跨越。峡口镇以省级中心镇建设为契机,坚持下山搬迁和园区建设“双轮驱动”,集镇功能不断优化,产业支撑有效增强,浙闽赣三省边界生态休闲经济强镇的地位进一步确立。根据“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原则,因地制宜建设特色镇,加快人口集聚、产业集群、发展集约,促进了农民的就地城镇化。持之以恒实施农民异地搬迁工程,推进农民下山脱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特色集镇建设三者的互促共进。累计有7196户24371人下山搬迁,涌现了白沙村、花园岗村等一批全国典型的移民新农村。同时,一个区域面积近400平方公里的生态“无人区”基本形成,构筑了钱江源头的生态屏障。2012年,江山异地搬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40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真正实现了搬出大山奔小康。

  中心村是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江山按照“着力做大中心村、整治空心村、撤并自然村、建设示范村”的思路,有序推进村规模调整,行政村数量由5年前的500多个调整为目前的295个。深入实施以“民富、村美、风气好”三要素为内涵的“中国幸福乡村”创建活动,全力打造新农村建设的江山样板。牢牢抓住农房改造、土地流转和农民素质提升三大牛鼻子工程,不断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有效拓宽农民创收渠道,加快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发展状况快速提升。坚持把提升农民幸福感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和城乡公交、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布局,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累计投入幸福乡村建设资金5亿多元,建成“中国幸福乡村”85个,被评为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县市”、首批浙江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2012年,江山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9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2131元,同比分别增长12.3%和11.4%;城乡居民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增速首次超过GDP增速,两者收入比为2.1∶1,持续13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天人和谐

以治水倒逼发展转型,

社会文明建设持续走在全省前列

  社会文明的提高,能产生精神财富,凝聚强大力量。追求幸福,在更大程度上是要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民精神上的幸福指数。江山愈发尊重自然、文化与人三者的和谐统一,在加快产业转型的基础上,以治水为突破口,逐步走上了生态造城、文化造城的“回归式转型”。

  生态文明是民生幸福的根本。江山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以生态环境的优化和生活环境的美化,来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把旅游业作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用景区的标准建设、管理城乡,使市域环境拥有良好的观赏性、舒适性和人文传统,着力构筑市域景区化格局,从而实现亦城亦景、处处是景。直面生态环境问题,在全市轰轰烈烈开展“清洁家园”运动,统领生猪养殖整规、河道非法采砂整治、工业污染整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环境治理专项工作,形成全盘有抓手、重点有攻坚的“组合拳”效应。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8.4%、平原绿化率达22.4%。在全省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考核中获优秀等级,是钱塘江源头唯一一个获得优秀等级的县(市、区)。

  在治理生态环境的同时,江山顺势而为,积极开展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宣传教育,使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明显改观,文明理念更加深化。2011年,江山市委开展了以“十问江山干部”为主要内容的“跨越发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深入开展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活动。通过解放思想大讨论,全市对近年来江山“发展快不快”、“要不要加快发展”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更加清醒,加快发展愿望更加强烈,科学发展思路更加清晰,为加快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牢固树立“文化让城市更美好”理念,提炼弘扬“崇学、务实、包容、创新”的新江山精神,大力开展群众道德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涌现了一批“最美”现象。深入挖掘传承江山悠久的历史文化,大陈村、清漾村等102个历史文化村落得到保护和合理利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把“村歌文化”作为培育农村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抓手。加强农村文化礼堂等平台建设,全市创作村歌作品110余首,被授予“中国村歌发祥地”、“中国村歌之乡”等称号,2012年村歌《好客赵家》登上全国乡村春晚舞台,成功承办首届全国村歌之星大赛、首届幸福江山村歌大赛等。2013年9月22日,“乡村好声音”唱进省人民大会堂,成为全省第一个乡村特色文化走进省城的县(市),受到省内外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

  社会管理服务的文明程度,同样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受。创新实施“幸福江山连心服务”工程,深化“三民工程”标准化建设,建立“一个口子管理、一套机制运转、一块牌子对外”的长效化、规范化、制度化基层管理模式,保障群众基本权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深化“平安江山”建设,让全市人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充满信心。今年7月,“幸福江山连心服务”工程入选全国社会管理最佳案例。

  江山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县域旅游之星、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市及浙江省示范文明城市、生态旅游名城、旅游经济强市、卫生城市、森林城市、生态市、平安市等一系列城市“金名片”,区域知名度、美誉度与日俱增。

  加快新型城镇化发展,既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一大机遇,同时也是对各级执政理念和工作创新的挑战考验。江山用“幸福”二字作答,这样的真诚答复,这样的幸福约定,百姓喜闻乐见,虽然简单而朴实,却又如此掷地有声!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多娇江山 幸福有约 2013-09-28 浙江日报2013-09-2800006;浙江日报2013-09-2800008;浙江日报2013-09-2800010;浙江日报2013-09-2800011;浙江日报2013-09-2800016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