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人文

对比毗邻的上海书展,读者、书商热议——

西湖书市,创造新亮点

  本报杭州9月27日讯

  记者 童桦

  早晨8时,杭州伟业图书有限公司总经理吴伟锁就匆匆赶往杭州图书馆新馆。“公司28日邀请冰波前来和小读者见面,29日是周锐和汤汤等作家,我得去布置场地。”从9月26日起,所有杭州知名民营书店都和吴伟锁一样,把目光聚焦在了杭州图书馆新馆。因为这里,是2013西湖书市的主会场。在为期4天的书市期间,读者不仅能以1.5至8.5折的价格购买到图书,还能和韩寒工作室,舒羽、文爱艺、安东宁夫等作家聊上一聊。

  今天,是西湖书市的第2天。一些读者一大早就赶往杭州图书馆新馆。主办方将偌大的主会场隔成了许多区域,不仅有签售区和论坛区,还新设了读者自由图书交换区和茶吧休憩区。不过,最吸引读者的是每家书店自己设计的阅读空间。在杭州乾嘉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展位里,红酸枝桌椅、名家题字、精致古书,外加清淡的檀香味,都让经过的读者产生了拍照留念的冲动。“公司是第一次参加西湖书市,我想给读者带去‘书房’般的感受,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去享受阅读的美好。”该公司总经理黄杼薇说道。

  找寻传统,挖掘童趣。在本届书市上,还有多家民营书店和书商在行动。“书店带来许多连环画,为它们设计了一长列老底子的书架,3元一本。”晓风书屋负责人朱钰芳说,许多读者在看到这一系列后颇爱不释手,随即拿起连环画在长板凳上翻阅起来,“我们还带来了1000册很有收藏价值的旧书,值得爱书的读者来淘。”

  写微心愿免费换书,送10万元图书进社区……这是2013西湖书市立足会场,进一步走入市民生活的新创意。不过,对许多参加过上海书展的读者来说,从2001年开始,已经举办13届的西湖书市显然还有提升空间。“今年上海书展那个人多的呀,我挤都挤不进去,西湖书市活动相对没有上海书展多。”一位读者说。

  与西湖书市毗邻的上海书展,已经走过10年。其参展单位不仅日渐增多,影响力也日益扩大。朱钰芳说,在今年的上海书展期间,书店实现了20万元的销售码洋。“目前看来,西湖书市想要产生和上海书展一样的影响力,还有许多地方要改进,当然,上海和杭州这两个城市所拥有的资源也是不同的。”

  草根化、专业化、差异化、国际化,上海书展用10年时间形成了这些让人难忘的特征。相较而言,西湖书市却并没有在13年里形成鲜明的差异化特征,近几年来的西湖书市,仍大多以降价卖书为核心内容。对西湖书市来说,该如何塑造自己的特征?未来的办展思路,又该怎样构思?

  “杭州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杭州人也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记得西湖书市刚开始的时候,现场都是人,很热闹。”杭州市文广新局局长钮俊分析道,随着近几年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书市如果再单纯地降价卖书,已经无法吸引更多的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前来光顾,“杭州一直在打造学习型城市,像每年举行的西湖读书节就已经成功吸引了市民的眼光,作为读书节的子活动,发展至今的西湖书市也会需要一些改变。”

  本次书市最大的改变,是主办方把杭州所有知名民营书店和书商都聚集在一起。现场不仅有晓风书屋、枫林晚、大涵等书店自设的阅读空间,还有杭州新视角、文暄、博迪等民营图书公司也到场售书。“往届西湖书市民营书店和书商的参与度不高,读者无法对他们有整体认识,这次他们的集体亮相,把各自固定的读者群体都聚在一起,两天看下来,读者的反响还不错。”钮俊回忆起现场读者的评价,很是高兴。

  在他看来,当下的西湖书市在未来应该成为一个品牌。“按照这个思路,我希望西湖书市能够加快转型,成为读者、作家、出版社、书店、书商共同交流展示和提升阅读氛围的大平台。”钮俊说,随着杭州民营书店和书商参与度的逐步提高,未来的西湖书市可以给市民提供更多和文化接触的机会,并养成他们的阅读习惯,“书市是晴雨表,我们通过这几次的书市来找寻读者的需求变化,为西湖书市的未来作准备。”

  顺着各方的需求,主办方已经在思考和行动。明年的书市会是什么模样?留待时间解答。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3 西湖书市,创造新亮点 2013-09-28 3201361 2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