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一位打工者妈妈的心声

孩子,希望你轻松点

  本报余杭9月25日电

  记者 陈淳戈

  前些日子,在余杭打工的江苏人朱秀玲给本报佳友民情快车打来电话:“穷人家的孩子懂事早,但看到我女儿这么辛苦,真的很心痛。”

  朱秀玲说,自己多年来身患严重的神经衰弱,整夜睡不着。白天整个人昏昏沉沉,只能打点零工。两儿一女都在余杭区育蕾学校运河分校上学。

  三个孩子都很懂事,女儿胡莹莹爱读书,成绩好,很小就帮家里做家务。“她让人放心,更让我痛心。看到小小的她拎着两把大热水瓶,我痛恨自己没有能力,让孩子过得好一点。”朱秀玲哽咽了。

  昨天上午,记者在余杭区育蕾学校运河分校603班见到了胡莹莹。这个白净乖巧的小姑娘,成绩一直在班里前五名,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她。莹莹告诉记者,爸爸在当地一个印刷厂做操作工,每月2000多元的收入要担负全家的生计,以及自己和双胞胎弟弟的学费。

  说起妈妈,小姑娘眼眶红了,“我不怕辛苦,看到妈妈生病,我很难受。”胡莹莹的老师告诉记者,莹莹上课很专心。“两个弟弟的功课也都是我辅导的。”小姑娘羞涩地笑了。

  朱秀玲说,没事就看到莹莹在家里写写画画。“孩子爱学习,但我们能力有限,连好一点的文具都没法买给她。”

  在育蕾学校,像胡莹莹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运河分校校长汪小清说,育蕾学校是余杭区首家外来民工子弟学校,2000年3月成立,运河分校2192名学生中,95%都是外来民工子弟。

  汪校长说,学校里每个班都有十几个特别困难的学生。601班的殷顺莲就是其中之一。她老家在云南,父母都在余杭打工,有个弟弟在读三年级。殷顺莲的妈妈身体不好,只能帮别人织布打点零工。“爸爸妈妈两人每月四千的收入,大半要寄回老家给卧病的爷爷奶奶。”小小年纪,殷顺莲要分担家务,还要照顾弟弟。

  也许正是在辛苦的衬托下,快乐才显得那么明艳。“这些外来民工子女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让他们的童年更温暖。”汪校长说。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孩子,希望你轻松点 2013-09-26 3199067 2 2013年09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