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海飞新长篇《回家》讲述战争中的小人物

抗战小说,向老兵致敬

  本报杭州9月25日讯

  记者 童桦

  两年前,浙江作家海飞的长篇小说《向延安》引起文学界关注,今天,他的又一部长篇初稿完成,取名《回家》,这也是一部抗日战争题材的小说。据了解,《回家》已入选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植项目、浙江省精品工程、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

  “我想写写老兵,老人是有故事的,那么老兵更有故事。”海飞曾入伍三年,熟知部队生活,有一阵子还迷恋起武器,“在部队靶场练习时,我觉得枪声是有硬度的,而且子弹出膛的那种有力的钝感,让血液流得更快。”《回家》就这样在他的脑海里渐渐活了起来。

  海飞设计的故事发生在1940年,地点是在宁波一个叫鄞江的地方,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叫陈岭北的新四军排长,以及一个叫赵国治的少年道士。故事是这样展开的:一群战争中的小人物在一场恶战以后幸存下来,流落到小镇鄞江。一座祠堂,一群伤兵,几个女人,以及一场雪,让一切都显得萧条起来。然而,在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正在涌动,一支日军先头部队正在集结并迅速到来。一群溃散的国民党逃兵和正在养伤的新四军伤兵,组成一支小小的队伍,向绍兴、萧山然后是江苏南通的新四军驻地一路转移。小人物们在这个紧要关口作出抉择。作品呈现出残酷战争中的温暖人性。

  在创作《回家》前,海飞查阅了大量二战时期中国战场的资料。他说,这个小说他经常不经意地当作纪录片来写,有时候甚至忘了这是一部小说。他把小说发生地设定在四明山鄞州地区,那儿是游击战频发的地方。他虚拟了一个小镇,有镇公所、祠堂,有街巷以及大礼堂,有点儿世外桃源的味道。但是这个桃源的平静被打破以后,就是枪炮声和血肉飞溅。

  海飞用了一个特别的地名,叫虎扑岭。他说,之所以会对这个名字有特别的好感,缘于他童年时经常会经过一个叫虎扑岭的山岭。海飞让小说一开场,就在虎扑岭发生了一场惨烈的狙击战。之后的小说中,王传香戏班、鄞州庙后等江南风物与风情,无一不在小说中风生水起。

  稻米生长的江南,一直是从诸暨枫桥走出来的海飞魂牵梦系的地方。海飞认为江南适合生长故事,无论是浙江小说家余华,江苏的小说家苏童、毕飞宇,在小说行文中无不充斥着种种江南潮湿柔韧的意象。海飞在《回家》中,也寄托着关于江南的某种情怀,对于江南迷蒙奇幻的梦想。

  “《回家》特别像一部美国的老电影,没有太多的战争正面描写,把笔墨落在了他们在暂时停泊的小镇发生的故事。”海飞对《回家》的切入角度比较满意,也对《回家》的主人公们充满敬意。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抗战小说,向老兵致敬 2013-09-26 3198271 2 2013年09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