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人文

中国自主导航系统全面提速——

北斗,从太空飞向大众

  本报北京9月25日电

  记者 陈宁

  具有全球导航能力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2004年启动建设至今,走过了近10个年头。目前,它的组网建设取得了哪些进展?有哪些新的计划?自2012年正式提供区域服务后,它应用到了哪些日常领域?

  今天,记者继续直击第64届国际宇航联大会,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亮点报告上,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主任、北斗系统新闻发言人冉承其解读了北斗的最新进程。

  明年发射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目前共有14颗在轨工作的卫星。空间段星座包括5颗GEO卫星和30颗MEO卫星,地面控制端包括主控站、注入站、监测站等30个地面站。北斗系统定位精度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测速精度优于每秒0.2米。

  按照正常卫星系统8至10年的服役寿命,北斗系统的现有网络也面临着服役到期的考验。

  “从明年开始,将继续发射卫星。”冉承其说,由此北斗导航的第三阶段组网计划将启动。增补卫星,首先是为了进一步巩固现有网络,同时也是为北斗系统走向全球性打下基础。

  “2020年左右,北斗导航将向全球用户提供服务。”冉承其信心满满,因为目前北斗导航的所有核心技术都已突破,到2020年,整个北斗导航的网络将会有约40颗卫星,各种性能会是现在的两三倍。

  去年起,北斗导航开始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与此同时,日本、印度分别在建设准天顶系统(WZSS)和印度区域卫星导航系统(IRNSS),冉承其希望,在这次宇航联大会结束后,亚太地区的这三个系统能够加强合作。

  第一时间救援

  熟悉北斗导航的人不会忘记,它在今年4月四川芦山地震中发挥的救援作用。冉承其回顾,在那场地震中,48小时内共实现定位2.7万余次,通信3万余次,增配北斗终端500余台。在电力、通信、道路全部中断的芦山县太平镇,北斗终端更是向救援指挥部发出了第一条最紧迫的救援请求。

  “预计2013年,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GPS双模芯片销量将达到150万片以上。”冉承其说,随着北斗导航网络的逐步完善,它也正从遥远的太空逐步走向大众。在北京、安徽等9个省市,共有14万辆运输车辆安装上了北斗兼容终端,在未来2年,加装北斗终端的车辆将扩展到100万台。

  其实北斗距离老百姓已经不远,冉承其透露,目前有20多个厂家参与了北斗/GPS车载导航仪的生产,10余个品牌的导航仪走向了市场。

  除了交通领域,北斗导航在应用上也已经有了一张不俗的成绩单:气象领域,完成了北斗探空仪和探空系统的研发与试用,北斗将逐步进入气象监测与预报业务体系;渔业领域,目前北斗船舶入网用户近3万个,伴随手机用户10万个;农业领域,能够通过实时检测农机的田间位置的设备,已经在北京试用。

  不排斥GPS

  “未来10年,天上将会有100多颗导航卫星。”冉承其说,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中国北斗(BDS)和欧洲伽利略(Galileo)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将共存互补。而至于外界一直关心的北斗导航会不会“垄断”中国导航市场,冉承其作出了否定。

  “北斗导航从不排斥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我们欢迎其他应用进入中国。”冉承其说,但在设计国家安全的领域,我国将重点考虑北斗。

  在其他三大全球系统中,GPS建设最早,于1973年起步,1995年起维持全运行能力,目前正在开展现代化共组;格洛纳斯系统于1975年起步,1996年建成,2005年恢复完善,至今满星座运行;欧洲从2000年启动伽利略系统建设,已发射4颗在轨验证卫星,计划2020年建成。


浙江日报 人文 00016 北斗,从太空飞向大众 2013-09-26 3199042 2 2013年09月26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