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难而上 纾困融资
担保传递正能量
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依靠转型升级推进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宏观调控推动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在此背景下,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一方面加大结构调整,进一步规范提升、化解风险;另一方面迎难而上,积极承担服务企业融资的社会责任,传递行业正能量。
今年1月至6月,全行业发展基本平稳,累计新增贷款担保502.09亿元,同比增长12.4%;期末担保余额955.54亿元;累计新增担保代偿9.5亿元,代偿率2.11%,低于同期银行不良率水平。
优化整合 行业规范提升
行业整顿工作进一步开展。通过2013年融资性担保机构年审换证工作,监管部门对全行业进行排查和规范整顿,继续淘汰一批实力弱、业绩差、风险高、不规范的担保机构。今年1月至6月,监管部门共审核融资性担保机构516家,年审通过并换发经营许可证465家,淘汰率为9.88%。
增信服务进一步优化。受当前经济环境影响,在风险增加的压力下,全省融资性担保机构仍然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进一步拓展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业务。1月至6月,全行业累计新增工业企业担保户数39225户,进一步延伸了服务小微企业的范围。
机构“内功”进一步提升。当前经济环境加速了行业的洗牌、重组和提升。1月至6月,全省共有15家机构进行增资扩股,累计增加注册资本13.53亿元;24家机构通过引进法人股或者有实力的股东进一步优化了股权结构;由财政出资或当地龙头骨干企业牵头,新设立7家服务区域性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合计注册资金9.03亿元,市级财政新设立区域性再担保机构2家,注册资金4亿元。
优化行业经营环境。全省由政府出资或参股设立的担保机构合计出资66.46亿元,占总注册资本的19.48%。政策性担保机构以较小的资本金,充分发挥低费率、重服务的政策性功能,并进一步引导和带动民营担保机构服务小微企业融资。1月至6月,政策性担保机构新增中小企业贷款担保151.23亿元,占全省新增额的30.12%;至6月末代偿余额4.62亿元,占全省代偿额的18.2%;担保费收入3671万元,平均担保费率为1.06%。
风险上升 五大难题显现
受当前经济环境影响,导致担保经营风险上升。1月至6月,融资性担保行业风险大幅上升,累计新增代偿9.5亿元,代偿率2.11%,高出2012年0.34个百分点,并首次突破2%的关口。从地区分布看,担保业务风险多集中在湖州和嘉兴地区,两地1月至6月融资性担保平均代偿率分别达到13.29%和7.11%。其他风险较高的地区为衢州1.48%和温州1.21%。随着中小企业生存压力的增加,后期担保公司的代偿率有可能进一步上升。同时,部分地区企业逃废债也给担保机构带来严重的损失,直接影响到担保机构的生存。
地区性业务发展不平衡。经过政府的政策引导和鼓励,全省担保行业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机构空白县(市)由6个缩减到4个。因宏观经济环境影响,部分地区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增加,担保行业发展呈现明显的区域不平衡。截至6月末,杭州、宁波两地区的融资性担保机构数量占全省46.02%,较2012年末下降1.98%,但1月至5月的新增融资性担保业务量占全省54.23%,较2012年上升了0.85个百分点。而金华、衢州、丽水三个地区机构数量占全省11.83%,1月至6月新增业务量占比仅8.24%。
企业上缴税费上升。根据国家政策,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可以享受营业税减免优惠政策。政策实施以来,我省共有161家次担保机构获得三年免征营业税资格,而这数据从全省范围来看仍然偏少。同时,按规定,从2013年开始,担保机构要将上年度计提的担保赔偿准备金余额转为当期收入,并缴纳所得税。这项政策实施加重了担保机构的税收负担,进一步加大经营风险。
银担合作难度加大。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银行惜贷现象抬头,对合作担保机构的业务门槛也逐步提高。从最近的情况看,主要包括银行调低对担保机构的授信放大倍数、提高存入保证金的比例和时限,部分地区甚至要求担保机构的股东对受保企业提供无限连带责任。因此,上半年实际与担保机构开展业务合作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分支机构)减少近三成,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停止了与民营或资本规模较小的担保机构合作。
扶持力度亟需提高。全省中小企业担保业务规模从2008年的500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00亿元,但省级担保风险补助仍维持在3000万元左右,对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相对减小。特别在今年,担保机构的风险逐渐放大,1月至6月,全行业实现净利润1.8亿元,同比下降3.8%,其中,3月份首次出现单月净利润为负数。截至6月末,全省564家融资性担保机构有187家亏损,亏损面达33.16%。随着代偿金额的增加和2012年部分代偿的损失确认,后续的经营不容乐观。
浙江模式 注重审慎经营
担保行业在经过了十多年发展后,逐渐从信用担保过渡到融资性担保,并积累了大量经验。我省融资性担保行业以此为基石,勇于创新,一批具有良好基础的担保机构确立了审慎经营的理念,以专业化规模经营和多元化综合发展为经营策略,积极探寻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形成了桥遂模式、路衢模式、平台模式等为代表的浙江担保模式。
桥遂模式在传统担保三方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第四方(业界投资者:包括风险投资者和上下游企业),构建起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间的桥梁和隧道,使具有高价值、高增长潜力的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中,能通过担保公司的贷款担保以及风险投资公司的相应承诺和操作,提高应对银行风险控制要求的能力,顺利实现贷款融资。
路衢模式是桥遂模式的一次升级实践。它延续了桥遂模式引入“第四方”的思想,同时又突破了原有模式的局限,将各种金融资源、市场主体和政府主体间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连接起来,构建起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
平台模式是指将多家担保机构的信用整合“抱团”形成一个共同的担保体,以“抱团增信”提高整体抗风险能力,采取“统借统还”的经营模式,保障及时还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这一模式充分整合了政府、银行、担保等多方优势,走出了一条市场性和公共性相结合,且1+1>2的中小企业融资新路子。
在监管部门的支持下,由浙江省信用与担保协会牵头,以浙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为载体,与国开行浙江省分行共同搭建的浙江省中小企业创业融资平台,从2007年4月开始正式运作,截至2012年12月底,已累计为1400多家小微企业发放基准利率贷款25.69亿元。
多方合作 共解融资之难
依靠“增信”模式,优化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融资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小企业信用缺失,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自身不重视信用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功能完善的信用体系。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对称显得尤为重要。针对危机中出现的信用缺失问题,应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制度设计,整合各个有关部门和单位的数据,建成全社会共建共享的信用数据集成中心,完善社会信用环境。
通过“增信”模式,深化银担合作。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在当前的银担合作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此,银行和担保机构应当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合力寻求解决途径。一方面,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要将银担合作纳入对银行的考核,督促银行转变对担保机构的认识,推动建立平等、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银行应切实承担起大企业的社会责任,保持对小企业信贷和担保合作政策的延续性,维护小企业和担保机构的正当权益。另一方面,银担双方根据风险控制能力,按照风险和收益对等的原则,合理确定担保放大倍数和风险分担比例,并始终如一坚持利率风险定价原则,按风险下降同比例下调贷款利率,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
鼓励创新,激发融资性担保机构活力。贷款担保具有很强的附属性,一方面附属于商业银行、不可能有超越银行贷款的作用;另一方面附属于政府,是政府对企业扶持职能的补充。这种附属的性质决定了担保行业没有独立的产品和盈利性弱的特点,担保机构需要通过现有业务,挖掘创新点,提高盈利模式,降低风险。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振融资性担保机构信心。在银行、担保、企业三方合作中,融资性担保机构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然而,融资性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的宏观环境下,加大政府对担保行业的支持,是缓解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应进一步扩大政府扶持政策的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担保行业规范发展水平,提振担保行业发展信心,以更好地发挥担保行业纾困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积极作用。